作為福建東南最具品牌效應的拍賣專場,今年壽山石雕珍品夜場則薈聚了眾多在壽山石雕刻藝術上造詣頗高的名家作品,并選擇了最能代表不同壽山石雕刻藝術風格的經典作品組成專場。
福建東南與福建省民間藝術館在拍品選擇上歷來極為重視壽山石雕的藝術價值。自2010年秋拍開設壽山石珍品夜場以來,就一直倡導以藝術價值提升品味,致力于以市場方式引導壽山石雕刻藝術回歸文人美學。令人欣喜的是,在多方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當前壽山石收藏家越來越注重收藏品味,壽山石雕刻藝術受重視的程度正前所未有地提升。今年秋拍,除了珍品夜場繼續推出深蘊文人美學內涵的眾多名家雕刻精品,福建東南與福建省民間藝術館還推出了全國第一個壽山石雕名家(潘驚石)專場,正是期望能夠以點帶面,繼續推動壽山石雕創作擺脫低端模仿的困境,步入傳承與發展的良性軌道。
精湛雕石,驚世呈現
此次壽山石雕名家專場,福建東南拍賣與福建省民間藝術館經過多方努力,在眾多收藏家的鼎立支持之下,成功征集到潘驚石先生不同時期的經典作品組成專場進行拍賣。潘驚石,字林平,號三溪釣徒,出生于1963年,高級工藝美術師,并獲得“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在壽山石雕刻藝術的道路上正值壯年,作品在市場中認可度較高。在石雕藝術上,潘驚石的創作題材十分廣泛,古獸、薄意、草蟲、動物等皆可雕琢,以隨色賦形著稱,風格也非一成不變,常在寫意和寫實之間不斷求索,這對于潘驚石自身來說是挑戰,對于壽山石雕藝術來說也未嘗不是。此場拍賣盡管上拍作品數量不多,卻完整展示了潘驚石大師雕刻技藝的演變和他的藝術才華,風格獨具,盡顯當代壽山石雕刻的傳承和發展。
潘驚石特別擅長古獸及動物題材的石雕創作。在此次專場中,一枚落款為“唐人”的荔枝洞石古獸方章為潘驚石的早期力作。石材也是早期荔枝洞佳品,顏色純白無暇,清透疏朗,凝潤欲滴,令人一見心醉。細觀此件潘驚石早期作品,刀法流暢,結構得體,深得傳統雕刻技藝之神髓,其圓雕古獸鈕,前蹲后踞,扭頸回首,形體準確,姿態舒弛自然,表情閑適而不失威猛。雕刻風格雖然簡潔,細節處卻一絲不茍。無論是須發、尾部的開絲,還是章體平臺四周的青銅器風格龍紋,無不極盡細膩整飭,與獸鈕本身的簡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頗有大將之風。
在不斷的創新與磨礪之后,潘涼石逐漸擺定式,逐步完善了自身的藝術風格。二號礦石獅鈕印章則是他的創作風格成熟之后的經典之作,石材選則較為罕見的橘黃色二號礦石雕琢,圓雕古獅,造型飽滿,風格雖簡,但形體準確,肌肉虬結處充滿力度,須發處的開絲尤其細膩流暢,十分精美。潘驚石曾經以《山海經》中記載的上古神獸為原型進行提煉,創作出一系列古荒神獸印鈕,此次專場也征集到此系列的部分作品,頗引人關注。其中一枚猙鈕方章堪稱經典,材質為水洞高山石,石質凝膩,肌理遍布細密均勻的桃花點,濃淡掩映,嬌美無比。印鈕圓雕上古蠻荒神獸“猙”,典出《山海經·西山經》:“……章莪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如猙”。在潘大師的刀筆之下,這頭上古神獸俯身回首,神情馴順而不失威猛,頗具傳統雕刻之韻味。
《青溪赤龍圖》臂擱與《河伯》方章則是潘驚石近年來開創的另一種風格之作。這一系列的作品中作者以精到的開絲技法刻畫江河湖海,可謂獨具魅力,不論是技法還是風格都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在《青溪赤龍圖》與《河伯》中,作者以細密的開絲表現浪花翻卷、浩瀚無垠的江河,纖毫畢現,器雖小而氣場波瀾壯闊,呼之欲出,以小見大、計黑當白,足見作者技法運用之大膽,實為不可多得的賞玩精品,經得起再三揣摩。
特別令人大開眼界的,當屬大師近期代表作品《四靈套章》,四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源于中國古代的星宿信仰。這組套章分別以艾葉綠、白色汶洋石、紅芙蓉、月尾紫對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枚印章石材俱都溫潤純凈,通體一色,質地均屬上佳,而顏色對應巧妙,雕工亦屬一流,四枚一組,氣象萬千,頗有奪造化之妙,實為不可多得的收藏精品。據悉,這套作品還獲得過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注冊,已經有收藏家見過此套件并有意收藏,潘驚石大師為促成首次壽山石雕名家專場拍賣,遂婉拒幾位藏家美意,將這套經典藏品送拍,也使他的首次個人專場拍賣分量十足,堪稱完美首秀。
文人美學打造石雕經典
作為福建東南最具品牌效應的拍賣專場,今年壽山石雕珍品夜場則薈聚了眾多在壽山石雕刻藝術上造詣頗高的名家作品,并迭擇了最能代表不同壽山石雕刻藝術風格的經典作品組成專場。
如傳統藝術家陳達,其作品頗具文土風骨,在珍品夜場中有兩件他的作品上拍。其一為芙蓉石文字博古對章,石質本身顏色潔白純凈、細膩溫潤,猶如凝脂。作品為六面方印,四面雕琢紋飾取自清中期仿古玉器紋理,雕工極為工整精美,比例勻亭,格局大氣,隨后一分為二,從剖開的一面開窗,做“沙地陽文”鐘鼎文字。這套對章在形式美上已經到達了一個難以超越的高度,更體現了作者別具一格的巧妙構思。另一件陳達作品博古鎮紙,材質為坑頭晶石。坑頭晶產自壽山坑頭洞,屬水坑,因其特別明澈瑩潤,故以“晶”為名。這對坑頭晶石通體潔白,堅結致密,如冷露凝冰。肌理中有煙霧般暗花氤氳,美不勝收。整件作品以博古紋雕刻鎮紙,正面為竹節狀開窗刻“沙地陽文”鐘鼎文,輔以青銅饕餮紋與落款印章。背面則為青銅朱雀紋,并以陰文小篆題“龍吟”“虎嘯”。整件作品比例勻亭,形制規整,雕工與打磨均極盡工穩細致,流露出的濃濃古意與書香,令人心騖神游,見之忘俗。
另一位壽山石雕刻大師林文舉,秉承壽山石雕西門派傳統薄意雕刻技藝,既有家學淵源,又有扎實的國畫基礎,同時又私淑于林清卿,潛心研究,得其真諦,尤擅鳥竹薄意,其創作手法豐富多變,匠心獨運,作品集文學、書畫、雕刻于一體,在薄意創意上頗有建樹,并在海內外久享盛譽。本場拍品荔枝洞石《賞竹》薄意方章就是其經典作品之一,這枚荔枝洞石質地純潔細膩,毫無瑕疵。以薄意雕刻“賞竹”,人物清雅雋逸,而竹則盡顯清雅勁秀的風姿。線條挺勁,布局疏朗,如一副標準的文人手卷,詩情畫意撲面而來。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郭功森之子郭祥雄是一位在印鈕雕刻藝術上造詣極深的藝術家,本次夜場的一套龍鈕對章則是他的經典作品,這件作品材質為高山石,紅黃二色,不甚通明,色層分明,紅如朱砂,黃如蜜蠟,濃艷奪目。作者依型就勢以自然格局圓雕龍鈕,紅色為章體,黃色為龍身,并以淺浮雕在連接處雕刻水波云紋,雕刻工穩,造型準確,加之濃烈的色彩,有先聲奪人之勢。郭祥雄的作品通常具有典雅大氣、華麗莊重的宮廷風格,惜英年早逝,其作品更顯彌足珍貴。
東南拍賣一向注重挖掘新銳藝術家的潛能,此次珍品夜場中也隆重推出幾位壽山石雕刻藝術新銳的作品,如孫潔鳴作汶洋石雙羊山子扁章。這枚汶洋石顏色潔白,純凈潤澤,質地溫凝脂潤,成色上佳。作者將擺件的雕刻手法引入印鈕,利用石材自然斷面略做修飾,勾勒山石、溝壑,之上精心雕琢兩只羊羔嬉戲玩耍,布局疏密得當,毫無局促感,頗有方寸大干之慨。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雕與不雕之間精準地把握,使得作品極具野逸之趣,堪稱天人合一的不凡佳作。此外,一些佚名作品也有不凡品相,如《芙蓉石馬鈕方章》,令人叫絕。這枚芙蓉石質地溫凝結密,脂潤光潔,顏色略帶青灰,反而另有一番厚重之感。以平臺圓雕格局做馬鈕,雕刻風格借鑒“昭陵六駿”,以簡潔的線條,準確的造型,生動傳神地表現出戰馬的體態,有濃郁的盛唐之風。后坐的姿勢與彎曲的馬頸充滿張力,擺動的鞍飾仿佛是那一瞬間動態的寫照,令人再三品味,百看不厭。
此番東南秋拍珍品夜場中,還將呈現林飛、林東、郭祥忍、馮志杰、鄭則評等名師佳作,可謂巨匠云集,可以說,此次夜場拍賣不僅延續了自創立以來就一以貫之的精品理念,更是在以往的基礎上精益求精,格調之高雅更盛往屆,其藏品市場表現值得藏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