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為什么不跳個舞?》,卡弗的一個短篇,3000字不到,如果字正腔圓地朗讀一遍,也不過十來分鐘,但實在搞不懂好萊塢為什么看中了它,要去興師動眾拍攝這么一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電影——《大甩賣》。
卡弗憑其短篇小說,已跨入經典大師行列。其作品往往與其早期流連困頓的生活有關,不去追究故事的完整性,往往從一個生活橫截面入手,對人生束手無策的蒼涼和絕望彌漫通篇。《你們為什么不跳個舞?》里出場的只有三個人,一個是在草坪上拍賣家具的“我”,字里行間暗示婚姻已然破裂,另兩個人物為一對處于戀愛之中的男孩女孩,在那些象征著一對夫妻往日美好生活的舊家具里嬉笑流連。小說波瀾不驚,男人胡亂報著幾乎白送的低價,作勢是要快刀亂麻,內心卻又頹唐無力,倒是那一對未曾歷經世事的男孩女孩,仍有著能把男人嘲笑一番的青春與愛情。
比起有頭有尾的電影,《你們為什么不跳個舞?》可說是沒頭沒腦,如若閱讀之時再加上一點走神,或是心不在焉,更會一不留神發現小說煞尾時,竟還不知所以然。所以,《大甩賣》貌似要更容易理解一些。
尼克因為酗酒被賣命大半生的公司一腳踢開,屋漏偏逢連夜雨,恩斷情絕的妻子又趁自己不在家時,換了門鎖,把屬于他的物品統統扔到了房前的草坪上,尼克有家不能歸,于是寄居自家草坪,開始甩賣屬于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
然而,電影缺少的恰恰是原著中彌漫的一以貫之的卡弗式的絕望感。
與小說相比,電影把男孩女孩直接刪去,在其他方面卻是做足加法,僅出場的人物就有十幾名之多,人物的走向變得有頭有尾,甚至可以說是豐滿起來。不僅僅原先小說省略掉的背景全都賣力地——補足,更是給主人公安排了無數分岔的情節。如尼克在草坪上翻看自己當初的畢業留言簿,心血來潮地去找舊日女同學,而對方已韶華不再,當初也不過是一場誤會,最后悻悻而歸;比如短短幾日,住在草坪上的尼克和一個同樣失意的女鄰居竟是有了朦朧的情愫好感;再比如尼克猛然發現妻子紅杏出墻的對象竟是身邊一直幫助自己的警察好友;到最后的結尾處,尼克更似已重燃對生活的期望,然而這些情節,越到最后,越是顯出好萊塢一貫灑狗血的本質。
《大甩賣》給《你們為什么不跳個舞?》做了一次十足的加法,硬生生地把一部經典小說毀于一旦。其實,卡弗的小說注定是改編不了電影的,即使如羅伯特·阿特曼這樣的大導演,一口氣改編了卡弗的九篇小說湊成一部《浮世男女》,也終究是有形無神,韻采皆失。說來奇怪,一個完整的篇章,卻始終是比不過無頭無尾短篇的那致命一擊。
一邊是嚴肅作家,一邊是好萊塢:一邊寫盡絕望與孤獨,另一邊卻是無論如何都要重燃人生的美好與期望,即使不惜生編硬造,這就是真實的美國,也是矛盾的美國。
但《大甩賣》卻也有了一次無心插柳柳成蔭之旅。尼克經濟上被老婆徹底封鎖,信用卡取不了錢,連手機也無法通話了,衣著光鮮的他在小超市里買幾罐啤酒都是捉襟見肘,為了顧及面子還在百般掩飾,鄰居們在一旁看笑話,開始愿意和他搭訕交朋友的不過是一個黑人幫傭的小孩。有著花園洋房的中產階級竟是如此脆弱,所寄居的富足生活不過是一場浮華之夢,哪一天說沒有就沒有了,聯想到美國現在如火如荼的“占領華爾街”,《大甩賣》里描繪的這個場景,也正是其中不少示威者最為恐懼的噩夢啊。
【責編/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