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靈異電影以神秘可怕的非人類生物和力量對人類產生的侵害為題材,通過視覺的不斷刺激,激蕩起人類內心的恐怖與驚懼,使人在體驗和挑戰心理極限的那一刻,在心中打上深深的烙印。銀幕上凄冷的鋪墊、陰冷的糾纏、迷霧的籠罩……恐怖的氛圍布置得差不多了,那猙獰的面孔、銳利的尖爪、滴血的利齒組合在一起猛然出現在觀眾眼前。任何人都無法逃避那份對鬼的恐懼。鬼的形象確實令人恐懼,但恐怖的根源并不是銀幕上的鬼,而是因為人內心中有鬼。其實,魔鬼、幽靈等異類角色一直隱藏在人類內心最隱秘的角落中,當銀幕上的靈異角色突然出現在觀眾眼前時,人們內心中的“潘多拉魔盒”再次被打開,女巫刺耳的尖笑又一次喚醒了一直沉睡在人類內心中的鬼魅。
在中國說起妖魔鬼怪,大概所有的人都會“談鬼色變”。中國的鬼文化與中國五千年的封建歷史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文化中的鬼大多“從遠古走來”,澎湃著古文明的壯麗與凝重。深夜,秋雨輕打在梧桐葉上,這時,凄冷的窗紙上突然映現出一個奇形怪狀的身影,所有的觀眾便知道他們期待已久的真正主角終于出場了!所有的觀眾都會不約而同地認為那是鬼怪的身影!這就是靈異的神秘與力量!
當文字的記述傳承著人類文明的薪火之光時,描寫妖狐鬼怪的很多作品成就了傳世經典的不朽之作,而這其中最為精彩的就是蒲松齡老先生傾注了畢生心血創作的文言志怪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了。中國的靈異電影多取材于《聊齋志異》中的故事,那每一個故事都不是平淡的講述,它深深地融入了深厚的思想內容和豐富的社會意義,透過那荒誕不經的離奇故事,講述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和喜怒哀樂。取材于《聊齋志異》的系列電影,在講述妖鬼恐怖的同時,更蘊涵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渴盼與期待。在這里,正義得到伸張,邪惡的鬼魅必然滅亡,有情人在經歷了萬千磨難后,終成好夢、兩情相悅。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并不是所有的鬼都是害人的惡鬼,而那些奇異的“人鬼之戀”則又在訴說著新的傳奇。
電影《古墓荒齋》中的主要故事情節就來源于《聊齋志異》中的《連瑣》《聶小倩》《畫皮》和《嬌娜》等篇章,通過男主人公楊于畏這一形象,將幾個故事巧妙地聯系在一起。楊于畏初見連瑣時,凄冷的環境,那古墓和夜間的白楊聲蕭蕭如濤涌,給人清冷蕭瑟的感覺,接著細弱、凄婉的吟詩聲“玄夜凄風卻倒吹,流螢惹草復沾帷”。僅僅兩句,不僅描寫了景象的凄冷,更襯照了一個有著無限情思的“瘦怯凝寒”的少女鬼魂,使廣大觀眾在夜風的呼嘯聲中唏噓不已,又在詩歌的吟誦聲中感慨萬分,當觀眾的情感與電影的意境完美融合時,電影的故事情節也同時寫就了新的傳奇。《古墓荒齋》并沒有就事論事,而是著意描繪了凄冷的環境、孤寂的荒宅。以及楊于畏和連瑣近在咫尺,卻又因為陰陽相隔,而遠在天涯的無奈。這樣的場景、這樣的環境、這樣的電影語言,向我們講述著一個難以想象的傳奇,同時也注定了楊于畏和連瑣愛情之路的坎坷與波折。這樣的電影鋪墊,又使觀眾對未來的故事發展充滿了期待。接著,在楊于畏進京趕考的路上,披著美女畫皮的惡鬼出現了,她憑借自己靚麗的外表蒙蔽世間眾生,畫皮惡鬼靠食人心肝而生存,電影并沒有直接刻畫惡鬼食人心肝的過程,而是展現了不聽人勸的書生死時的慘狀——他的尸體被剖開肚腹,沒有了心肝!這樣的表現手法更充滿了震撼力,真正給人不寒而栗的感覺,從側面表現真實比直接告訴觀眾情節更容易為觀眾所接受,也更具有震撼心靈的力量。當然,惡鬼的最終結局必然是滅亡,俠客燕赤霞的職責就是斬除惡鬼,還世間清明,看到這里,觀眾們自然是感到欣慰與高興。恐怖、傷人的事物必然要走向滅亡,幸福、快樂的時光將與我們時代相隨,這也正是所有人的期待與渴盼!電影的最終結局可謂是皆大歡喜,楊于畏“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既中了頭名狀元,又與連瑣有情人終成眷屬,人們的美好愿望在經歷了千辛萬苦后終于成為了現實。
恐怖的靈異氛圍并不是中國靈異電影的最終追求,中國電影追求的是生活中的平和、幸福與快樂,靈異電影也是如此。而且電影中的場景并不是簡單的鋪就,每一個鏡頭的運用、每一個場面的調度都氤氳著深刻的文化與內涵,那是人們思想與內心深處的真情吶喊,電影所表現出的深厚意蘊和深刻的現實意義使中國的靈異電影獨具異彩。同是取材于《聊齋志異》的經典電影——《倩女幽魂之妖魔道》,開始就是世人為了利益的爭奪而展開的廝殺,接著集市的紛繁蕪雜和人性的冷漠自私,都與寧采臣那迂腐而又質樸的書生形象格格不入,不知這是寧采臣的不幸,還是當時人世的不幸!無奈之中,寧采臣在夜風中走進了蘭若寺,開始了與鬼魂同居、與邪惡同處的生活,然而正是這段陰陽相合的生活,才成就了一段不可思議的人鬼戀情!涼亭中美妙而動人的琴聲和笑聲,從側面刻畫了小倩淳樸、真摯的情感,為二人日后情感的發展埋下了伏筆。寧采臣為了那份來之不易的美好愛情,開始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去努力營救沉淪苦海的小倩,而小倩哀怨、傷婉的眼神注定了二人無果的戀情。小倩洗頭的畫像成為寧采臣永恒的回憶。而那首畫中的題詩則成為二人真情相愛的見證,同時也訴說著陰陽相隔的無奈,也許“只羨鴛鴦不羨仙”永遠只是人們的美好理想與祝愿。其實電影所講述的正是人們的希望與追求,演繹的正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待。這些被歷史和文明浸染的空間,成就了一部部精致的典籍,它帶領我們一起體驗了那蕩氣回腸的傳奇經歷,使我們在守望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同時,又被真情所感動,因偉大而感嘆!
【責編/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