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7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房價上漲過快的二三線城市要采取限購措施」,到7月底住建部向地方政府下發自查工作主要對照的5項標準,規定在8月底之前完成自查,而這5項標準也是二三線城市是否應出臺限購措施的主要參照。但留下了「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對地方標準進行適當修改」的余地,這也導致了目前二三線城市「限購」政策落地的眾生相。
雷聲大雨點小 「限購」頻頻放松落地
8月底,并不在預測名單之列的浙江臺州率先出臺限購政策。不過,臺州版限購僅僅針對市區新建商品住宅,留出了二手房和郊區的口子。近日,浙江衢州成為了第二個新增限購城市,對已有3套或3套以上房產的市民實行限購,實在有些不痛不癢,被稱為「最寬松限購令」。
另外,河北廊坊、廣東韶關等地雖有新政出臺,卻非「限購」,而是「限價」,如此調控被外界認為效果有限,或是為規避限購而行之。
而除此以外,更多的二三線城市還未見動作。相較於2個月前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的總理喊話,還有住建部出臺「五大標準」時的風風火火,如今二三線城市樓市調控恐怕成了「雷聲大雨點小」。
地方限購令的頻頻放松落地,甚至是以「限價令」變相抵制或拖延,讓人不禁對二三線城市的調控前景感到擔憂。相比中央調控樓市的決心,各地地方政府,尤其是經濟依賴於房地產行業起步的中小城市,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往往在制定細則時手下留情。
復旦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表示,土地財政使得地方政府不愿限購,但這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方式并不利於調控,如果中央容忍各種「假限購」,二三線城市調控就會流於形式。他同時指出,房地產泡沫正在全面蔓延,中小城市限購十分必要,為保證調控執行力度,中央在明確調控方向時還應建立相關問責制度。
以限價置換限購「彈性」得多
針對房價上漲位列大陸前列的遼寧丹東、廣東韶關等城市推出的「限價令」,各界熱議這是地方政府應對「限購」的「保護性」策略。
地方政府的心思很清楚,因為限價比限購有「彈性」得多,這些技術早有先例。比如設立一個較高的市場價作為指導價,相當於容納了大多數樓盤交易的真實價格;即使設立一個較低的市場價作為指導限價,遭遇到民眾質疑「很多樓盤都高於這個價」,那麼還可以辯解為「這個指導價是一個整體平均價」,至於真的是不是整體平均價?解釋權在政府手上,旁人也無從得知。
「限價」置換「限購」,就相當於保護了市場的交易量,尤其是投資需求的交易量。在中央的房地產新政中,這個交易量是要被「剝離」掉的,中央的調控精神中根本性的一條就是「讓需求變成自住需求,用這個需求來對應目前的房地產供給」,借此希望能夠促使房價理性回歸。
對於地方政府,限價或是「如意算盤」,不管是自住或改善性需求,還是投資投機性需求,均可自由進出市場;成交量很可能不受影響,來自房地產的財稅收入也將「平安無事」。但需要提防的是:所謂的「限價目標」很有可能變為現實中的「漲價目標」,且即使能依靠行政手段實現所謂的調控目標,樓市的「頑疾」并沒有根治,後市的運行依然風險重重。
限購令引發樓市退房小熱潮
限購令在給地方政府壓力的同時,也確實給了樓市很大的打擊,不少開發商只能降價促銷,以回籠資金。這又帶來了新的問題,樓盤的降價直接點燃了此前高位接盤購房者的「火藥桶」。
北京通州京貿國際城樓盤特價房的推出,便引來一些老業主的不滿,他們或要求補差價或要求退房。他們憤憤不平的原因在於,最近該樓盤再次推出特價房,均價為1.4萬~1.5萬元(人民幣,下同)/平方米。這一價格較此前售價19800元/平方米下調數千元。
住總萬科開發的金域華府也推出「階段性行銷」特價房——當初賣的最貴的兩棟樓打出了九一折的優惠,這讓第一批購房的業主感覺一下子「損失了」二十幾萬元。一些業主代表在售樓處表達了他們的不滿,「不僅僅是因為降價,還因為住總萬科不誠信,當初買房子的時候保證過絕對不會降價。」
對於類似的業主「維權」,開發商不無感慨地表示,降價是快速回收資金的方法,賣幾十套還能補償一下差價,假如幾百上千的業主都要求賠償,開發商根本賠不起。
不論限購還是限價,開發商捂價惜售還是降價促銷,承擔最終結果的都是位於供應鏈末端的消費者。地產界人士分析,根據目前限購政策的落地情況,「金九銀十」的傳統旺季有可能演變成「銅九鐵十」,也有可能「限購」成「搶購」。
二三線城市限購5項參照標準公布的同時,也留下了「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對地方標準進行適當修改」的余地,這導致了目前二三線城市「限購」政策落地的眾生相。
不論限購還是限價,開發商捂價惜售還是降價促銷,承擔最終結果的都是位於供應鏈末端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