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個蘋果非常重要,第一個蘋果誘惑了亞當和夏娃,第二個蘋果成就了牛頓的『萬有引力』,第三個蘋果在喬布斯手上改變了世界。」這段有點調侃意味的戲謔之語,生動反映了當下蘋果公司的如日中天。它「比美國政府更有錢」,曾一度超越埃克森美孚成為全球市值老大。更重要的是,這家牛氣沖天的公司,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行業游戲規則的破壞者和攪局人——炫目的iPhone、iPad橫空出世,迷倒粉絲無數,全球賣到翻,逼得昔日的江湖老大PC黯然失色,連PC龍頭HP(惠普)也不得不忍痛割愛。
蘋果為什麼玩得好?原因就在於蘋果建立了垂直整合的半封閉生態系統,實現硬件、軟件、服務和銷售四位一體,并且牢牢控制關鍵環節——產品軟件,如透過iTunes商店把硬件轉化為創收的工具,制定更高的價格攫取豐厚利潤。看出端倪的HP,也正在由「硬」變「軟」——舍棄低毛利的PC雞肋,向企業市場的高端服務和軟件轉身。
老美都不玩了,骨牌效應下,硬件代工制造的臺商電子業大軍,還能撐多久?
臺灣高科技在沒有品牌、後端產品與自主技術下,一遇風吹草動,訂單不是凍住就是減少,仰人鼻息的錢賺得很辛苦。「現在需要的是在硬體中加上創新服務,」施振榮說。必須由「硬」變「軟」,把PC當成載具,掌握「easy」(簡潔),「dependable」(可靠),「end-to-end」(端對端)三項要素,打造新價值。
連高科技業都要「變軟」了,更遑論那些已經在困頓中掙扎了N久的傳統制造業了。轉型對他們來講,甚至都變成了老生常談,然而,喊了這麼多年,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日前,「臺企聯」會長郭山輝表示,由於海外市場持續不振,加上工資、原物料上漲,2011年臺商在耶誕檔期訂單的接單情況不佳,過去臺商「保六保七」(經營利潤維持6%~7%)已不復見,現在已是「推三阻四」(爭取3%利潤,但難以超過4%)。當前經營困境更甚於2008年金融海嘯,下半年是大陸臺商存亡關鍵。而大陸國臺辦近期密集赴大陸東南一帶了解臺商經營現況,并以「搶救」來形容該次考察,可見情況嚴重性。
生死關頭,出手搶救的不只是國臺辦。2011年9月6日,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黃華華宣布,廣東將重點抓好「加強粵臺新興產業全方位對接、推動臺資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拓展粵臺產業合作新空間、優化臺資企業發展環境」4個方面的工作;9月14日,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也透露,江蘇省將出臺「進一步支持臺資企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合作、進一步推進蘇臺金融合作、進一步推動江蘇企業赴臺投資、進一步優化臺資企業生產經營環境、進一步提供生活配套服務」6項新政。
「加強、拓展、推動、優化」+6個「進一步」,相隔數日,大陸珠三角、長三角兩大臺商聚集地接連發聲,力挺臺商,而且都把「轉型升級」放在極為重要醒目的位置,時機安排的良苦用心在在宣示著,大陸加大力度支持臺商轉型的政策方向已經非常明朗。
天時地利齊備,就需要臺商變「軟」的人和了,一是身段柔軟,借鑒先進;二是頭腦柔軟,在硬體制造中嵌入更多軟體創意和創新。就算不求成為第四個「重要蘋果」,至少也要學學人家變「軟」的技巧,因為你面對的是一個正在變「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