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最搶眼球的新聞,莫過於歐債危機和利比亞戰爭了,打得天昏地暗的利比亞交戰雙方,與不斷出現懸念的歐債危機,猶如電視連續劇般,不斷在國際媒體上演驚險畫面,輪番爭搶世界媒體版面,讓世人對歐債危機與利比亞戰爭這兩場同步開打的不同形態的戰爭看得目瞪口呆。
表面上看,利比亞戰爭與歐債危機沒有直接的、必然的聯系,但是究其背後目的和因素,仍是整個世界局勢發展的延續,與過往的戰爭本質并無大的區別。縱觀一路走來的世界發展大勢,不管是明槍實彈的實體戰爭,還是加插政治、文化、外交手法的經濟戰爭,實質上沒有什麼差異,都是為了搶奪資源和利益,唯一的差別,就是戰爭的表現形式和發動的時間和地點。
利比亞戰爭發生以來,國際間皆心知肚明,都知道是誰策劃這場戰爭,也都知道這場戰爭的最終目的,即便蘇聯解體後東西兩大陣營的冷戰局面已經結束,但是,瓜分、搶占國際資源的動機和動力并沒有消除,近年來圍繞石油高產國地區陸續開展的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戰爭,與冷戰時期的戰爭形態并沒有什麼區別,差別只是高科技的加入大大提升打擊目標的準確率。如今的戰爭與過去的戰爭絕不是歷史的巧合,完全是利益爭奪的延續。不管是薩達姆·侯賽因,還是權力地位岌岌可危的利比亞總統卡紮菲,都只是這場歷史大戲中的悲劇演員而已,而真正的受難者,就是戰爭所在地的人民,不管是阿富汗,還是伊拉克,乃至下一步的利比亞,欲對戰爭後的國家療傷止痛,皆非容易之事——戰爭的開展是因為利益,戰爭的結束同樣是為了利益。
美國不會坐視歐元強大
與此同時,另一場同步開展的沒有消煙的戰爭——歐債危機也逸趣橫生。
就根源上來講,歐債危機的爆發是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多種矛盾長期積累的後果。而實際上,則是美國利益受到挑戰而出手反擊的必然。
所謂歐元和歐債,是歐盟成員國為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各國經濟共同發展所推行的一項制度安排。盡管歐盟與歐元跌跌撞撞走過了十多二十年的道路,但是其發展過程并不暢順,除了歐盟國之間存在的各種問題外,歐盟與美國之間的問題更是接踵不斷。從歐盟成立,到歐元興起,確實對歐盟經濟一體化起到了推動和強化作用,也大大提升了歐盟間的聯系與合作。
但是,歐盟和歐元的出現,直接威脅著美國利益。因為歐元自創立以來,歐盟就想推動歐元與美元競爭,成為世界強勢貨幣,甚至與美元平分天下。以德法為首的歐盟所打的如意算盤,又豈能不引起美國警惕?美國又怎能讓歐元恣意任行對美元構成威脅?
這場歐洲債務危機,完全是一場有計畫、有步驟的投機資金和他們控制的輿論工具共同作用下而被渲染夸大的危機。他們的目的:一是打擊歐元,制造整個歐洲經濟體的經濟不穩定;二是以此扭轉美元在國際資本市場虛弱趨向,維護美元的世界貨幣霸主地位;三是打擊以中國這樣以外貿主導的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經濟。
因此,打擊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歐元,不僅可以為他們在國際(利益)資本市場贏利創造必要的市場氛圍條件,而且也可以提高美元的強勢地位。如果歐元崩潰,不僅可以徹底消除歐元對美元霸主地位的威脅,而且可以抑制歐洲經濟對美國經濟的挑戰。即使不能摧毀歐元,打破歐元的強勢走勢形態,對美元也有益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