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潤率持續低迷,「雞肋」PC終於被「由硬變軟」的HP拋棄。藉此,PC拱手讓出老大地位,退而與更為小巧的口袋設備——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共分天下,科技江湖的游戲規則就此改寫。
「惠普不可能在繼續投資PC個人電腦業務的同時對其他部門做出必要的結構性改革,源源不斷地開發消費者想要的設備需要投入很多資金,因此,必須作出決定。」惠普CEO李艾科(Leo Apotheker)語調沉重。2011年8月19日,全球PC龍頭惠普宣布分拆旗下PC業務,這是不久前Google宣布買下行動裝置大廠摩托羅拉(Motorola)後,科技江湖引爆的又一枚重磅炸彈。
消息傳出當天,惠普股價暴跌20%,市值足足蒸發120億美元,創下6年新低。「這不只是大刀闊斧,根本是對自己開槍!」一位美系外商分析師掩不住驚愕。
惠普忍痛割掉的,究竟是肥肉還是一塊「雞肋」?PC業務占惠普整體營收近三分之一,2010年幫公司帶進407億美元營收。截至2011年7月末,PC部門獲利5億6700萬美元,2011年第二季度全球PC市場惠普市占率達17.5%,連續四年排名第一。
如此漂亮的成績單,為何慘遭槍斃?
甩掉「雞肋」
HP變「軟」
答案就在日漸下滑的利潤率。惠普PC部門2010年的利潤率為5.4%,不到蘋果Mac-intosh電腦15%的一半,而惠普整個公司的利潤率為11.7%。表面上的一塊肥肉,早已成為連累集團獲利的「雞肋」。加上原本寄予厚望要與iPad抗衡的平板電腦Touch Pad,2011年7月推出以來慘遭銷量滑鐵盧,只賣了預期的十分之一。
利潤率持續低迷不振,想用平板電腦突圍又敗得灰頭土臉,換了臺灣人也許還想死撐,但一向看重收益的美國人不打沒把握的仗,覺得不行就快刀斬亂麻,自行了斷。事實上,不只惠普,其他歐美PC廠商也面臨相同窘境。全球第二大PC廠商戴爾(Dell)公布2011年第二季的財報顯示,消費類PC業務的利潤率低到只有2.5%。
「多種跡象顯示,PC產業已正式走向低毛利時代,硬體產品越來越輕薄簡化,復雜的運算工作全都丟到云端,軟體內容成為決勝關鍵。」寶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經理張秉熙在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
誠如所言,惠普近年來一直沒有放棄「由硬變軟」的努力。在2011年3月的惠普全球新戰略中,李艾科提出將把戰略重點集中在云計算、解決方案和軟件,特別專注于企業市場和政府市場。不久前,惠普宣布斥資102.5億美元收購英國軟件公司 Autonomy Corp.,尋求進一步進入利潤更高的公司數據分析業務。「從加強企業級業務競爭力的角度看,董事們顯然更愿意把錢投入更有價值的部門——比如企業業務部門。」惠普董事會成員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近期發表了「為何軟件正在吞食世界」的長文,認為移動互聯網是軟件工具和基于互聯網的服務的巨大商機,軟件正在顛覆著諸多傳統行業。「這也為惠普將云計算、解決方案和軟件作為戰略重點提供了依據。」惠普中國發言人陳雷說。
可見,這家營收額1260億美元(2010年)、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敢於放棄已有的領先市場地位的背後,有著更為長遠的圖謀和考量。
主角變配角
PC加入大格局
PC業務被惠普一腳踢開,是否意味著PC產業即將沒落?業內部分專家認為,此種判定實屬言之過早。
「惠普事件實際上再一次印證了全球電腦產業的版塊移動。」元富證券(香港)有限公司上海代表處研究主管陳怡如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版塊移動由需求轉移帶動,「從近幾年的終端市場來看,歐美市場連續呈現下降趨勢,包括亞洲市場在內的新興國家的比重已經在提升。由此也出現了亞洲品牌群雄崛起的現象,像華碩、宏碁、三星、聯想等,早已與老牌勁旅惠普、戴爾一起分羹天下,被市場接受認可,區域挪移漸趨明顯。」
無獨有偶,日前宏碁創辦人施振榮也曾預估美國PC大廠會走像電視品牌的老路,成為亞洲品牌天下。「美國品牌將消失不見,因為不會做這麼低利潤的生意。」施振榮指出,科技演進的邏輯常常是歐美發明,亞洲發揚光大。例如電視機,曾經被歐美視為是夕陽產業,卻在日本人手中重新被撿起,賦予其更高的價值,現在反而成為日本科技工藝的代表。他認為,PC產業也有類似的現象在發生。「當華碩、宏碁、聯想三家市值加起來超過惠普、戴爾的時候,整個產業的黃金交叉點就出現了!」施振榮肯定的說。臺灣過去累積了30年的代工經驗,在PC上的技術優勢已經遠超過歐美,黃金交叉之後,整個產業的創新主導權從歐美轉移到亞洲的態勢將更加明確。
另一方面,蘋果的崛起引爆科技勢力大洗牌。「從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崛起,確立了軟體當道的潮流。後PC時代里,要看的是誰能替PC創造更多附加價值。」在張秉熙看來,當每臺NB的差異化越來越小,如何創造附加價值,變成勝出關鍵。未來群龍聚首、競爭更為激烈的亞洲市場,勝出者必須同時具備基本的硬體制造設計能力和強大的軟體實力。行動、運算加上應用軟體(App),未來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及PC會在各自的領域內共生,共同構成最大的科技產品市場。
「關於後PC時代,我用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件事,『後』指的其實是PC失去領導市場的意義。」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解釋,過去大家很習慣PC產業有兩位數以上的高成長,現在市況不同,PC產業成長性只剩個位數,所以失去領導市場的意義。「但是不管是體例(指NB的形態)延續,或是變成平板電腦,我都不認為PC會被取代。」
HTC中國區總裁任偉光對本刊記者說:「當年NB出來時有人就預言Desktop(臺式機)會消失,這麼多年過去了,兩者最多只是平分秋色并逐漸形成了穩定的平衡。所以,PC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與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共存,消費者會同時擁有這幾樣裝備,實現與網路的隨時隨地無縫鏈結。當然,這一切要取決於未來的網路建制。」
毋庸置疑的是,正在由最佳主角變成配角的PC行業,正面臨著關鍵的轉型階段,持守過去舊思維的公司,例如惠普,若因應不急產業的快速變化,勢將要面臨類似的改造。
走向不同
影響各異
雖然PC產業的轉移趨勢已成定局,但不少人都在猜測,究竟是哪家亞洲公司會拿下惠普的PC業務。因為,即使臺灣長期的未來可以如施振榮預期般樂觀,還是要面對轉移過後的短期沖擊,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就是臺灣代工廠,像英業達、廣達、新普、順達、鴻海等惠普供應鏈。
2011年9月1日,惠普在大陸各大財經媒體上刊出整版通告,這篇具有「安民告示」意味的長文,最關鍵的只有一句話:「現在我們的首選策略是將個人電腦業務部門分拆并獨立運營。」但在更多人看來,所謂的獨立運營,只是「死刑緩期執行」,長遠來看,分拆的走向還是存在著幾種不同的可能性。
變局一
韓國三星接手
「這個時代已經走向大者恒大,沒有300億美元(預算)是玩不起這場游戲的,資源高度集中的三星勝出機率比較高。」張秉熙說。幾乎擁有所有消費性電子產品、獨缺PC的三星,對這個產業一直虎視眈眈。依過去經驗,美系品牌對臺灣代工的依賴程度最高,三星因擁有自己的一條龍產業鏈,接手後臺灣可以吃到的餅肯定會大幅縮減。「近年來三星等日韓企業在政府和財團的扶持下擴張迅猛,產品線十分完整。如果買下惠普的PC部門,也會傾向自己生產不委外代工,那麼臺廠屆時會流失一部分訂單。」
變局二
大陸廠商聯想或華為出手
大陸廠商聯想或華為出手。「這是一種最好的情況,對臺廠的影響最小。」陳怡如說,「LENOVO(聯想)沒有自己的制造環節,加上HP原來的訂單幾乎都是臺灣的代工業來做,所以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太大的影響,只是原有的訂單可能會部分重新分配,與LENOVO關系一直比較密切的代工者會吃更多一點。從過去IBM出售給LENOVO的例子來看也是這樣,對臺廠不會不利。」
變局三
只是分拆沒有出售
高盛證券的研究報告評估,此種權宜之計對其他電腦品牌競爭對手以及其他品牌的代工廠有利,但不利於惠普供應鏈廠商;而這個結果對整體PC產業的影響相對輕微。
惠普剝離PC的幾種變局及影響
變局走向一 ●韓國三星接手
影響 ◎三星擁有自己的一條龍產業鏈,接手後臺廠會流失一部分訂單,吃到的餅有可能會大幅縮減
變局走向二 ●大陸廠商聯想或華為出手
影響 ◎聯想沒有自己的制造環節,加上HP原來的訂單幾乎都是臺灣代工,因此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只是原有的訂單可能會部分重新分配,與聯想關系一直比較密切的代工者會吃更多一點
變局走向三 ●只是分拆沒有出售
影響 ◎此種緩期執行的權宜之計,對其他電腦品牌競爭對手以及其他品牌的代工廠有利,但不利於惠普供應鏈廠商,對整體PC產業的影響相對輕微
餅不小!
中國將首超美國成為全球最大PC市場
據國際數據資訊有限公司(IDC)統計,2011年二季度中國市場PC出貨量為1,850萬部,超過美國市場出貨量1,770萬部。預計2011年全年美國市場的PC出貨量仍將小幅高於中國,因為美國年底假期的銷量一般都會出現猛增。
但2012年中國將首超美國成為全球最大PC市場,全年中國市場PC出貨量將達到8,510萬部,美國為7,660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