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胃口差,時有腹痛、好動、早熟及長不高等問題,是媽媽們普遍最擔心的事,許多父母不是帶著孩子到處檢查就是給許多不必要的健康食品,到頭來還是一無所獲。帶著小孩來門診看診的媽媽們總是一臉憂愁擔心,除了仔細的看看孩子們,對於家長的擔心,我總是要補上許多安慰和保證的話,但這些關心小孩的父母總比上沒責任心的爸媽讓我開心多了。
【典型病例】
小玉10歲,來診時,媽媽很秘密的告訴我,發現她內褲有黃黃的分泌物,且開始乳房不自覺脹痛無法碰觸,害怕她月經早來長不高等。我仔細的檢查了小玉,告訴她第二性徵的成長是正常的,但體質因為偏濕熱又飲食過於油炸厚味,造成諸多不利成長的問題,經過三帖湯劑的調理及飲食宜忌的落實,小玉更加有自信的成長,也不再因為胸脹痛而害臊。
小強是個好動的小孩,長期以來就胃口不佳,總是全班最矮最瘦的那一個,今年14歲,父母很是擔心他的成長。春天來診時發現體質的虛和熱夾雜,造成白天神倦,入夜身熱燥動汗出,疲累卻無法久睡。有許多小孩因為體質的不良,加上後天不了解體質的進補,反而適得其反,也造就了小孩身體過熱敏感而坐立不安和神經衰弱,此種強弓之末的體質往往成為人格上行為模式的定型發展,而往往錯誤的將他們歸類為多動兒,造成家長的憂心及小孩的餵養錯誤。我除給予小強個性化的辯證治療湯方外,還耐心的指導父母如何滋潤調養小強,並忌不利體質的食材與改變生活習慣,3個月後停止治療。今年入秋來診要求轉骨,父母欣慰的告訴我,小強功課進步迅速,已能專心和早睡,胃口甚佳,趁著秋收調理轉骨,想加把勁協助成長。
【病例分析】
小孩胃口差的問題往往與體質有關,多見脾虛及熱性體質,給予健脾開胃及清熱滋養的針對性調理,問題往往就能迎刃而解;男女生在10歲以上就開始第二性徵的成長,但往往生活及飲食的不對體質造成諸多不舒服及早熟現象,如果能即時的針對性治療調理,不僅能立即解除問題,往往還能在11~17歲的關鍵年紀輔助成長。轉骨是中醫協助青少年成長的一環,不僅是協助成長還幫助維護良好體質,能夠避免內分泌失衡及體質偏頗,但切忌揠苗助長。許多坊間偏方多大補腎氣,如此偏頗立方有時造成一下抽高就停滯的情況,反適得其反,家長勿急,要讓中藥成為輔助,正常成長才是根本之道。
【醫生建議】
臨床上,許多父母親在小孩的成長照顧上往往存在盲點,造成家長焦慮、小孩無助的情況。據統計六、七成的父母認為孩子拉肚子可以通過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但其實運動飲料的電解質比例並不適合小孩;孩子長牙會發燒腹瀉、中耳炎是游泳或洗澡水跑進耳朵造成的,其實多數是體質不好加上感染;小孩坐不住不專心是過動癥,但往往多與體質欠佳、調理失衡有關;小孩咳嗽久了會變氣喘,其實並非相同病因和一定有關聯,況且不可見咳就止咳;發燒很危險會把腦子燒壞掉,其實發燒只是癥狀,發燒的真正原因才會影響腦子,一般感冒的發燒不會燒壞腦子,以上這些觀念都需要有正確的訊息來改變。
小孩在健康上要注意和觀察的幾個問題:不容易表達的持續性腹痛,有可能是腸套疊和闌尾炎,家長千萬要有耐心的詢問,不要過度慌張也不要因為擔心而口氣不好;奇怪臭味的水樣腹瀉,有可能是病毒性或細菌性腸炎,千萬不要自行服用藥物止瀉或止痛,不僅影響醫師判斷病情,而且造成病原體無法排出;排出奇怪顏色的糞便,黑或紅色糞便有可能是腸胃道發炎出血,白灰色糞便多與肝膽疾病相關,所以要教小孩學會觀察自己的糞便,不要急著沖掉。
另外95%的感冒是病毒性的,西醫只能對癥治療,病毒性疾病是中醫的強項,往往中醫治療3~5天,感冒就痊癒了,且不會有藥物的副作用和病後無力感,相對的精神體力都好。病毒性感冒的發燒往往是熱度一波一波接著來,用了退熱藥,沒多久溫度又上升了,讓父母們不知所措和焦慮,父母的發燒恐懼癥就由此產生了。此時應該尋求中藥的辯證治療,中藥對抗病毒效果好,很快就讓發熱的頻率降低、間隔拉長,小孩痊癒得快。這在大陸因為中藥的製劑先進、服用方便,一般在臨床上能很快的讓小孩得到最好的照護,且中西醫結合運用,一旦是細菌性的感冒也可中西運用降低副作用。千萬不要動不動就使用抗生素,這點在臺灣觀念好,較為少見,但在大陸的西醫及家長卻仍然觀念不佳,也是我在臨床上常教育家長的。
最後要提的是,許多祖父母與爸媽帶小孩時,往往會出現疲勞焦慮癥候,其實帶小孩是需要有很好的體力的,不要只把小孩丟給父母及另一伴,帶小孩要一起面對和克服,也要關心為小孩付出的大人身體負荷和適時的調理自己及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