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貪涼」、「求冷」似乎變成了最執著的追求。冷飲、冷氣、冷水澡,這些「一時暢快」,卻不知不覺給我們的身體造成了無形的傷害。其實,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氣候最炎熱的季節,也是人體新陳代謝的旺盛時期,陽氣外發,卻伏陰於內。保護體內陽氣,防止暑邪侵襲的同時,也需小心提防「冷邪」的傷害。
防「冷濕」 損陽
中醫認為,濕為長夏之主氣。夏季,尤其是南方的長夏,氣候悶熱、陰雨連綿,空氣中的濕度大,由於潮濕增強了空氣對熱的傳導作用,使人體熱量很快散失而易受「冷濕」的侵害。
空氣濕度高,暑濕之邪鬱蒸,如恰逢人體元氣不充,乘虛而入,阻於脾胃,則引起不適。這種不適就是「疰夏」,也稱「苦夏」,胃口下降、不思飲食、進食量較其他季節明顯減少,並伴有低熱(體溫在37~37.4℃之間波動),身體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和體重減輕的現象。這類似於一種暑期綜合癥,南方稱之為「疰夏」,北方則稱為「苦夏」或「枯夏」。
為了健康度夏,應多吃一些健脾利濕的食物,比如可以多吃些肉類食品,還可吃一些白術、山藥、白扁豆、四季豆、赤小豆、薏苡仁、豌豆、黃豆、黑豆,以達到養脾益腎之目的。陰虛體弱者在安排膳食時,可以選食瘦豬肉、鴨肉、白斬雞、鹹鴨蛋、清蒸鮮魚等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品,以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
防「冷氣」 致病
取涼是人們在炎熱的夏天獲取舒適生活的方法之一。但如果只顧眼前舒服,過於避熱趨涼,很容易導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而入,遭遇「冷氣病」的騷擾。
一方面,人久處冷氣環境之中一下子進入炎熱的環境時,體內就會發生一系列的生理反應。空調房間與室外的溫差較大,經常進出空調房間,就可能引起咳嗽、頭痛、流涕等感冒癥狀。另一方面,如在溫度較低的空調房間時間過長,又著衣單薄,就會引起關節酸痛、頸僵背硬、腰沉臀重、肢痛足麻、頭昏腦脹等癥狀。經科學研究發現,各種細菌和黴菌都可在有空調的房間內生長繁殖,因此,經常處於空調環境中,容易誘發一種呼吸道疾病——「空調肺炎」。
所以,在酷暑季節,為防冷氣侵害,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空調房間要保持清潔衛生和充足的光照,並適時開窗換氣;久居空調室內或入夜後,切勿把室溫調得過低,以室內外溫差不超過7℃為宜;長時間在空調房間工作的人,應備有一些穿脫方便的衣物,以便隨時增添。膝部至足部、女性腰膝部也可以用披肩、浴巾、護膝等保暖。
防「冷飲」 傷身
夏季氣溫較高,人們極易貪涼過食冷飲。冰鎮飲料、冰激淩、冰鎮西瓜等,恨不得什麼都吃涼的,但過食冷飲會使胃腸道內溫度驟然下降,局部血液循環減慢,血流量減少,影響胃腸對營養物質的吸收。當吃下冰品後,就像熱火爐突然被澆下冷水而頓時裂開,如此使得胃粘膜萎縮,造成腹瀉、消化等腸胃功能變差,甚至,女性會有經期不規律,或經期中出現痛經、血塊等問題。
從中醫上講,過食寒涼之物容易傷害脾胃,造成脾胃虛寒,脾虛則運化吸收能力下降,人體生命活動的維持,依賴於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和津液的補養,心肺肝腎的生理功能,皆依賴脾氣及其化生的精微物質的支撐。脾氣運化功能正常,則四髒得養,機能正常發揮,人體康健,不易得病,有病也易於康復。
所以,最好的方法還是喝溫開水,或利用茶飲來消暑解渴。
夏季時令調護
一、精神調養
夏季神氣調養要做到神清氣和,快樂歡暢,胸懷寬闊,使心神得養。因此,在夏季,應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多參加一些文娛活動,夏令營活動,外出旅遊,消夏避暑等,這樣既使人心曠神怡,又可鍛煉身體。
二、睡眠調養
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點起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中午可適當午睡,但時間不宜太長,最好在一小時以內。
夏季睡眠需要注意的眠是:睡眠時不可讓電扇直時吹;如 空調睡覺、溫度不宜開過低,一般比清醒時提高2℃為宜。夜裏睡覺不宜在外面睡;睡覺前不宜乘涼太晚,不宜長時間在水亭更中、樹蔭下、過道中、涼臺上乘涼。
三、飲食調養
夏季飲食宜選清淡爽口、少油膩易消化的食物。酷暑盛夏,飲食應起到清熱解暑的作用,如西瓜、綠豆湯等,但切忌因貪涼而暴吃冷飲、生冷瓜果等,否則飲冷無度會使胃腸陽氣受傷,引起疾病。主要要注意的是: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
四、運動調養
夏季的運動鍛煉對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到公園、河岸、湖邊,或庭院,選擇合適的場所鍛煉,如太極拳、太極劍、保健功、廣播操、慢跑、散步等。運動量要適度,不要過度疲勞、過度出汗,以免造成體液失衡,電解質紊亂。
居室環境盡量做到通風涼爽,靜謐亦能增強涼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