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一覽】
我得趕快回去。我還想去找找我的朋友,去找找幾位同學。不知道為什么,這時候我實在希望能見到熟人——哪怕跟我吵過嘴的同學也行——我得跟他說說話兒,跟他打打鬧鬧,好讓他知道我心里多么快活。
我一骨碌爬起來,拎起桶來要走。可是我的手軟軟的。我一瞧桶里的魚——真奇怪,就忽然想起食品店里的熏魚來了。一會兒又想到了鹵蛋,還附帶想起了蔥油餅和核桃糖。這些個東西我向來就挺喜歡。
思路剛剛一展開,地下就忽然冒出了一個紙包——油汪汪的。打開一看:熏魚!……一轉眼又發現兩三個紙包,就恰恰都是我挺喜歡的那幾樣東西。我愣了一愣。老實說,我對這樣的幸福生活還不十分習慣呢。
寶葫蘆卻在我兜兒里響了起來,說:“甭客氣,甭客氣。”
我放下了桶,用發抖的手把鹵蛋送到嘴邊。我這才發現:原來我早就餓了。就因為這個緣故,我吃東西的樣子也就不很文雅,不大注意禮貌了。并且,我這個人的思想是挺活潑的,很容易聯系來,聯系去。所以我手心上陡地又涌出了一堆花生仁。一眨眼工夫,忽然又有兩個蘋果滾到了我的腳邊。我剛要撿起蘋果來,地里猛地又豎起兩串冰糖葫蘆,像兩根霸王鞭插在那里似的,迎風晃了兩晃。
我趕緊叫住自己:“得了得了!快別再聯系了!再聯系——可就得造成浪費了!”
寶葫蘆說:“不在乎,不在乎。有的是,有的是。”
我吃了一個飽。我瞧瞧桶里的魚——正在那里活蹦亂跳,越看越愛。我忍不住又要想起寶葫蘆的問題。
“這寶葫蘆的確有本領。要魚就有魚。要吃的就有吃的。可是這只不過是些小玩意兒。難道我老是只要這么些玩的吃的嗎?”
停了一會,我又想:“我得要一點兒大東西,要一點兒貴重的有意義的東西。行不行?”……
(選自張天翼《寶葫蘆的秘密》)
【閱讀手記】
《寶葫蘆的秘密》是一部優秀的童話作品。童話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王葆的少年,他一直幻想坐享其成,渴望有個“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寶葫蘆能夠給他帶來幸福。他終于如愿以償了,但寶葫蘆帶給他的卻是一連串的麻煩與苦惱。事實教育了王葆,最后他毅然拋棄了那個自己曾經夢寐以求的寶葫蘆。王葆對寶葫蘆的態度,經歷了三個階段:開始珍愛,繼而惱火,最后憤怒地與之決絕,真實地表明了主人公對自己不勞而獲的不良思想的省悟與唾棄。
作品的主要特征表現在:
1.鮮活真實的人物形象。作品塑造了一群頑皮、可愛的初中生形象:想為別人謀福利但愛做白日夢的調皮鬼王葆、成績優秀的小組長蘇鳴鳳、大釣魚家鄭小登等等。這些平凡的人物,可以使孩子感受到那份如臨其境的快樂,因為孩子大都正經歷過或曾有過異想天開的階段,同齡人王葆成了他們的化身,他們可以遨游在童話的世界里,盡情享受,細細體味。
2.生動幽默的語言。《寶葫蘆的秘密》中的語言別具一格、生動活潑,幽默而不俗氣。敘述中處處閃爍出作家的機智風趣,妙語連篇,如釣魚時描寫桶里魚的情態“鯉魚可一本正經,好像在那里散步,對誰也不大理會”,一副淘氣、稚拙之態盡顯于讀者眼前。這樣輕松的語言描寫正迎合了孩子們天真活潑的天性。
3.潛移默化的影響力。雖然這是一篇童話,但在青少年兒童的眼中,類似的思想相當普遍。作者緊緊抓住他們的心理,將豐富的幻想和離奇的情節表現得很有藝術感染力,讓讀者在讀完作品后,對釣金魚、吃棋子、電影票的風波、試卷的詭計等情節回味無窮,同時又如同做了一場驚險刺激的夢,享受之余慶幸那只是場虛幻的夢,在快樂、歡笑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不勞而獲帶來的困擾,沒有絲毫負擔地接受了一番無形的教化,這遠比嚴肅空洞的說教更有效。
【提升空間】
1.說說選文對主人公主要運用了哪種描寫方法,表現了主人公的什么特點。
2.用一句話來概括作品的主題,并說說它在當今社會有什么現實意義。
本版參考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