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3月到5月,我國發生了多起針對校園的個體極端事件,造成眾多學生的傷亡,令人痛心。由此,社會性弱勢群體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運用社會公平復合理論的基本觀點對這些校園個體極端事件進行分析,提出正確對待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公平問題,并指出社會性弱勢群體不公平現狀的解決途徑。
關鍵詞:社會公平復合理論;社會性弱勢群體;問題癥結;解決途徑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8-0202-02
一、社會公平復合理論的提出及其內涵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工人失業、物價飛漲等一系列問題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下降。為了應付這些問題,1968年,以弗雷德里克森、沃爾多為代表的一批公共行政學者高舉“社會公平”的旗幟,在明尼布魯克召開會議,強調把社會公平作為公共行政所追求的目標[1]283,改革那些在制度上、工作上、效果上一味追求“效率至上”觀的傳統公共行政學。至此,社會公平問題成為行政學者的新追求與新選擇。
學者們發現,社會公平所表現的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公平,群體與群體之間、領域與領域之間的公平,更多的是一種復雜性。為了使“公平”這個簡單而抽象的概念能夠解決存在于社會中具體而復雜的問題,喬治·弗雷德里克森提出并建立“社會公平復合理論”這一概念。在喬治·弗雷德里克森看來,所謂社會公平復合理論是基于公平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而提出的,它包含多重內涵:單純的個人公平、分部化的公平、集團公平、代際公平、公平的領域、機會公平和公平的價值。單純的個人公平和分部化的公平是基于個人層次上的公平,是社會公平復合理論的基礎,是最本質的公平。單純的個人公平是指個人之間的公平關系。而分部化的公平是在個人的基礎上賦予職業、身份,同時主張同種職業、同種身份的人同等對待。集團公平是擁有相同性質,經歷類似的群體所要求的公平待遇。代際公平是一種具有可持續發展觀的公平,把公平的視野拓寬近期后代和遠期后代。上述所有公平類型都應該處在一個公平的領域中,所有人都應該享受實際的,有效果的財務分配、利益分配,并且人人都應該擁有相同的機會參與分配。
社會公平復合理論是由多種公平類型復合而成,并把每一種類型的公平放在具體的環境中加以論述,具有實踐精神,使社會公平不再是枯燥而生硬的口號,而成為當今公共行政的指導方向與最終歸宿,使社會公平真正成為事實的公平、結果的公平。但是,社會公平復合理論并沒有從整體上對社會公平進行系統詳實的闡述,而僅僅是把每一種公平類型集合起來,且有些公平類型之間有重復,而一些領域的公平卻未涉及。倡導公共行政的社會公平是要推動政治權利以及經濟福利轉向社會中那些缺乏政治、經濟資源支持,處于劣勢境地的人們,[2]38 社會公平復合理論從理論到實踐為我們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提供了客觀的評價依據,也為考察公共行政領域的公平問題奠定了基礎。
二、校園個體極端事件與中國社會性弱勢群體公平問題
社會性弱勢群體是社會學上對一類特殊群體的定位,這些群體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往往是因為社會原因而導致的個人不公平。2010年3月到5月,我國多個省份發生了針對小學生和兒童的極端事件,導致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社會恐慌,引起公眾的強烈反思。
顯然,這些案件暴露出的問題是典型的社會性弱勢群體公平問題。這些問題概括起來包括:
1.社會性弱勢群體自身權益無法保障。社會性弱勢群體大多從事體力勞動,在開始工作時,除了口頭協議,沒有簽訂任何文字性的用工合同,也沒有規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在工作過程中,普遍遭遇自身利益受損卻無法得到保護的窘況。雖有《勞動法》、《殘疾人權益保障法》等相關法律維護他們的利益,但是社會性弱勢群體流動性大、分布范圍廣,使這些法律在維護他們的權益方面無法正常發揮作用。
2.社會性弱勢群體經濟貧困。從校園個體極端事件可以看出,大部分社會性弱勢群體失業或無業,經濟收入低且不穩定,僅能維持最基本的溫飽。經濟貧困直接導致了社會性弱勢群體的生活質量低,恩格爾系數極高。例如福建南平校園事件,兇手鄭某一家五口擠在只有50平米的家中生活,他們不敢生病,高額的醫藥費使他們無力承擔,即使有醫療保險,每年所需要交納的保險金也給他們本來貧困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而大部分的下崗職工、農民工和城鄉低收入者則沒有醫療保險。
3.社會性弱勢群體缺乏起碼的尊嚴。尊嚴是與生俱來的品質,但在商品經濟的時代,尊嚴已經被金錢化。在校園個體極端事件中,兇手們原本沒有固定工作,靠出賣勞動為生,即使是二次求職,也因為年齡和文化水平,四處碰壁。兇手們微薄的收入根本無法承擔家庭的日常開銷,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使他們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使他們的尊嚴受到了最嚴重的挑戰,導致心理壓抑,逐漸對社會失去信心。
4.社會性弱勢群體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務保障。公共服務是涉及醫療、衛生、再就業、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由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障服務。就目前而言,社會性弱勢群體所享受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務明顯不足。資料統計顯示,在貧困群體中,有近2/3的人沒有參加醫療保險(62.7%)和大病統籌(66%),而在參加醫保或大病統籌的人口中,能按時足額報銷醫療費的不足20%(分別是18.4%和17.7%);拖欠和領不到的分別為18.8%和16.2%。[3](158)
三、社會性弱勢群體公平問題的解決路徑
社會性弱勢群體作為一個受保護的群體,他們所需要的公平源自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滿足社會性弱勢群體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就是要持續關注社會性弱勢的生活。政策制定執行的重點應該是解決社會性弱勢群體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具體應做到:
第一,縮小貧富差距,重塑集團公平。“馬太效應”導致弱勢群體越弱勢,弱化群體的不公平愈顯突出。首先縮小貧富差距是解決社會性弱勢群體公平問題的根本,關鍵是解決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收入的初次分配主要是效率優先,而再次分配才體現社會公平的原則,而社會的不公平往往出現在第一階段,所以在收入的初次分配階段,國家必須實施有效的稅收政策,積極貫徹調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減少稅收層級等有助于保護低收入者的政策。其次通過轉移社會資源,向城市困難戶、農村困難戶家庭給予幫助;通過公益崗位項目建設,給更多的下崗職工提供就業崗位。再次積極開展各項公共服務,實現分部化公平。長久以來,教育、醫療、住房是社會生活中存在于人們心中的“三大心病”,對于社會性弱勢群體,靠他們自己力量解決子女教育、家庭醫療和住房問題幾乎不可能。徹底改變教育制度與戶籍掛鉤的現象,逐步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的限制,用居住地政策代替戶籍制度,打破城市中農民工子弟小學的天然屏障,讓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子女同樣有權利選擇留守在家還是到城市上學,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坐在同一間教室,享受同樣的教育資源。建立更加普遍的社會保障制度解決社會性弱勢群體看病難、養老難的問題,特別是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改革,并且給予更大力度支持農村合作醫療建設。同時,為了解決社會性弱勢群體的住房問題,政府需要完善廉租房制度,以更低的價格出租房屋給社會性弱勢群體。
第二,建立社會性弱勢群體組織,實現社會性弱勢群體公平權利的最大化滿足。在我國人口階層劃分中,工人階層和農民階層占人口大多數,社會性弱勢群體存在于這兩大階層中,且人數還在不斷增加,逐漸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中,卻沒有一個代表社會性弱勢群體利益的組織,嚴重導致了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利益無處表達。如果我們認為每個人能夠享有公平的話語權,且能夠暢通的表達意愿,那么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公平問題是不是可以得到有效解決呢?我國需要建立社會性弱勢群體的社會組織,完善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機制,加強渠道建設,給予社會性弱勢群體更多的表達機會,使社會性弱勢群體的社會組織向下可以了解社會性弱勢群體的生活現狀、亟待解決的問題,及時展開幫扶活動;向上可以形成合力,集中表達他們的利益訴求,爭取公平的權利,改變社會性弱勢群體“被邊緣化”的地位。
第三,大力發展社會慈善事業,積極實施有效的社會救助。救助社會性弱勢群體除了政府部門發揮著基礎性作用,社會慈善機構的力量也不容忽視。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對弱勢群體的救助逐漸從“大包大攬”型過渡到民間團體型,政府給予政策支持。社會慈善事業的發展成為救助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前提保障。但我國慈善事業起步晚,發展較慢,缺乏社會公信力,且專門針對救助社會性弱勢群體的慈善機構寥寥無幾。這就要求加強法律約束,加快慈善團體的專業化建設,不斷提升慈善機構的社會公信力,使社會性弱勢群體成為慈善機構的重點幫扶對象。
社會公平復合理論在解決西方國家類似問題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同樣在解決當下中國社會存在問題的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未來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社會公平將成為民主法治的法律基礎、公共服務的事實依據、倫理道德的精神脊梁。將社會領域細分并且分別關注每一個領域的公平問題將成為社會公平復合理論的未來發展之路,這也成為指導實際工作的理論基礎。正如《公共行政的精神》 中說到,在公共行政中實施一種尊重人的公平能使規則變得更有人情味兒,[4]108但這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理論體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理論精神實質付諸實踐。
參考文獻:
[1] 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論精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 喬治·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學(英文版)[M].美國:亞拉巴馬大學出版社,1980.
[3] 鄭杭生.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02)——弱勢群體與社會支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 喬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