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文地理學、休閑學等相關學科理論為基礎,運用實地調查法研究居住在蕪湖市市區范圍內年齡在60周歲及以上的城鎮人口休閑動機的狀況, 并從不同性別和年齡兩個方面對老年人的休閑動機進行比較,探討其差異性。
關鍵詞:城市老年人;休閑動機;差異;蕪湖市
中圖分類號:C91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8-0062-02
休閑時代的來臨,休閑活動的豐富,使人們開始認識到休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意味著養老問題對社會介入需求的加大,特別是富有閑暇時間的老年人的休閑問題,成為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日益突出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國內外針對休閑動機的研究相對較少。Chris Ryan Ian Glendon (1998)指出了一系列休閑動機的重要性,并分析了這些動機對人們休閑活動的指導作用。他們認為,評價休閑活動的重要性不僅要從人們的需求著手,更要考慮人們在休閑活動中期望的成果[1]。人們往往會把日常生活的種種痕跡帶到休閑中去,因而不同休閑人群的社會特征就會產生不同的休閑期望結果,從而影響他們對休閑活動的選擇。他們列舉了一系列休閑活動期望所對應的社會人群傾向,以及不同休閑目的地對這些期望的滿足程度。Csikm;ntmihalyir ( 1988 )發現,某些休閑活動帶給休閑者快感的原因是,這種休閑活動對休閑者的挑戰和休閑者所具備的相應技能達到某種平衡,此時休閑者將會得到“暢爽”的休閑體驗[2],這就是人們選擇某種休閑方式的動機之一。Bandura (1977)認為,某些選擇和動機來源于人們過去的成功經驗或被說服認為“我能行”,從而喚起的心理狀態,他稱之為“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 [3]。這一理論已被用于車技、運動等的訓練,它也適用于其他有競賽性質的休閑活動。Apter ( 1982)界定了兩種可轉換的動機狀態:“有目的”( telic )和“伴隨目的的”( paratelic)。兩種模式都能帶來快感。“telic”模式的快樂來自對接近最終目標的期待,而“paratelic”模式的快樂則來自活動本身的有趣或令人興奮[4]。該理論可以解釋人們對某些休閑方式的內在滿意度。孫櫻、陳田、韓英 (2001)通過對北京市區50名退休老人四季休閑行為的跟蹤調查,采用時間地理學的研究方法,揭示大城市老年人口日常生活行為、休閑活動的基本特征及其時空分布的規律,為大城市規劃中的休閑空間的組織與布局提供科學依據[5]。此外還有,林勇強、史逸 (2002)通過調查北京某一小區老年人活動場地,結合環境行為與心理學原理和實態調查的結果,探討了老年人休閑行為的特點,及其與室外活動地的關系[6]。陳金華、李洪波 (2007)運用“行為模式”理論,結合問卷調查、訪談、實地考察等方法,研究我國濱海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市老年人休閑行為,分析其休閑的特征、時空選擇、休閑意愿[7]。
一、蕪湖城市老年人休閑動機的狀況
“動機”(Motivation)一詞是由Woodworth于 1918年首先應用于心理學界的,是指行為的個體內在的推動力(driving force),或者是激活身體能量使之達到外部環境目標的內在狀態(Inner State)。
休閑動機是推動休閑行為發生的原動力,而休閑動機是在休閑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體閑需要是引發休閑行為的最基本的心理因素。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經常被用在體閑需要的研究中。
本次調查數據顯示(表1-1):在回收的180份有效問卷中,有165人認為“為了身體健康”是其參加休閑活動的動機,占調查人數的91.9%;有148人認為“消磨時間,避免無聊”是其參加休閑活動的動機,占調查人數的82.4%;81.7%的人把“尋找歸屬感”作為其休閑動機。從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為了身體健康是蕪湖城市老年人參加休閑活動的最主要的動因,情感上的需求也是促使其參加休閑活動的重要因素,但蕪湖城市老年人中出于消極取向的休閑動機而去參加休閑活動的還存在較大比例。
二、不同性別和年齡老年人休閑動機的差異
1.不同性別老年人休閑動機的差異。男性與女性老年人在休閑動機存在一定的差異(表2-1)。
在中國文化中,女性更加注重家庭情感,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在本次調查中,同樣顯示出女性和男性在“生活需要”這項休閑動機上有較為明顯的差異,女性在此項上的均值偏小,即女性更加認同此項是促使她們參與休閑的因素。
中國女性會比男性傾注更多的精力在家庭上,男性在社會中拼搏更多,因此“為得到社會承認與社會地位”這項休閑動機上,男性也更加認同。
以上這些差異說明,雖然女性老年人在社會中的經濟地位在逐漸提高,而且她們的社會地位也逐步提高。但從總體上來說,女性老年人的休閑依然與家庭聯系的較多,而男性老年人則更多地出于想要和社會接觸等原因去參加休閑活動。
2.不同年齡老年人休閑動機的差異。表3表明老年人的休閑動機與年齡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
60—70周歲的老年人由于剛剛從崗位上退休,還希望通過休閑活動與社會相接觸,以期得到社會的承認與社會地位,但70—80周歲以及8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身體等方面的原因對此休閑動機的認同度相對較低。隨著年齡的增長,感情上的需要越來越強烈,80周歲以上老年人對“增強感情、加強交流”的休閑動機認同度最高。
參考文獻:
[1] Ryan. C, Glendon. I. Application of leisure motivation scale to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 25(1):169-184.
[2] Csikzentmihalyir. M. The flow experience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human psychology. In M. CsikzentmihalyirI. S. Csikzentmihalyir,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132-134.
[3]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191-215.
[4] Apter. M. J. The experience of motivation: The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reversal.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82:106-107.
[5] 孫櫻,陳田,韓英.北京市區老年人口休閑行為的時空特征初探[J].地理研究,2001,20(5):537-542.
[6] 林勇強,史逸.城市老年人室外休閑行為初探——老年人室外活動場地設計為例[J].規劃師,2002,18(7):81-84.
[7] 陳金華,李洪波.歷史文化名城老年人口休閑行為研究——以泉州市為例[J].泰山學院學報,2007,29(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