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沒有直接出現“產權”這樣的概念,起碼在我們的中文譯文中沒有這樣的對譯。但是,這并非馬克思就沒有產權理論。盡管西方現代經濟學中的產權學派和我國一些研究產權理論的學者對產權的定義作了多種不盡相同的規定,但都沒有否定所謂產權就是財產權利,而產權理論就是研究財產權利的。就研究分析財產權利而論,馬克思的理論中有著豐富的內容,對我們今天正在進行的產權改革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產權理論;產權改革;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8-0001-02
一、馬克思論產權的地位、作用和我國產權改革的基本要求
產權在商品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商品經濟中,產權是市場主體獨立自主的經濟行為的基礎,商品交換就是以當事人所擁有一定產權為基礎的。如果沒有確定而獨立的產權,交易界區就會模糊,從而就不可能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交易。對此,馬克思早有明確的論述。
馬克思認為,商品貨幣關系之所以發生,一方面,在于社會分工基礎上形成的不同生產者之間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的關系;另一方面,則在于一定所有制基礎上形成的不同交換主體的彼此獨立的財產權利。馬克思指出,商品交換必須通過其監護人即商品所有者的意志行為來進行,而這種意志行為的前提就是對所交換商品的所有權。他說:“為了使這些物作為商品彼此發生關系,商品監護人必須作為有自己的意志體現在這些物中的人彼此發生關系,因此,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說每一方只有通過雙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為,才能讓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別人的商品。可見,他們必須彼此承認對方是私有者……在這里,人們彼此只是作為商品的代表即商品所有者而存在”(《資本論》第1卷第102—103頁),“這種交換的唯一前提每個人對自己產品的所有權和自由支配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第161頁)。顯然,產權關系是商品交換關系賴以發生的前提,商品交換的當事人只有彼此承認對方的產權,才有可能發生交換行為。不過,這種產權并不只限于私有產權,馬克思也講到商品交換是在共同體的盡頭開始的,再考慮到商品經濟在當代發展的現實,因而作為商品交換前提的產權,可以是私有產權,也可以是公有產權,但必須是明確的、獨立的,為交換雙方彼此承認。此其一。其二,之所以以此為交換前提,是因為這種產權保證了在交換中雙方處于平等的地位,能夠使雙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為得以完成,依商品經濟的內在要求實現交換過程。其三,進而可以推出,由于明確、獨立的產權保障了商品交換得以在當事人平等、自愿、互利的基礎上進行,就保證了在供求關系波動和市場競爭中形成市場價格。
馬克思也在許多地方實際上論述了產權在商品經濟中的功能:(1)產權的激勵功能。任何經濟主體有了明確、獨立的產權,就會產生其行為的收益預期,形成利益刺激,這就是產權的激勵功能。馬克思在分析貨幣轉化資本時談到資本家的行為動機時說:“這種流通的客觀內容——價值增殖——是他的主觀目的;只有越來越多地占有抽象財富成為他的活動的唯一動機時,他才作為資本家或作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有意識的資本執行職能。”(《資本論》第1卷,第174頁)正是以對資本的產權為基礎,資本家才作為人格化的資本去執行職能,無休止地去追求剩余價值。(2)產權的約束功能。任何產權或其權能的作用空間都有一定界區,所預期收益也有一定限度,決定了產權主體只能在這樣的界區和限度內行使權利并獲取收益,這就是產權的約束功能。馬克思曾指出:使用和濫用的權利即任意支配事物的權利表明了一個幻想,仿佛私有權本身僅僅是以個人意志,即以對物的任意支配為基礎的,但“實際上濫用這個概念對于所有者具有極為明確的經濟界限,如果他不希望他的財產即他的濫用的權利轉入他人之手的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2頁)。這說明,產權表面上是個人意志對財產或對物的任意支配,但實際上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這種任意支配財產的權利是有明確的經濟邊界的,產權主體必須把自己的意志行為約束在權利邊界之內。如果越權、侵權,就會付出代價,甚至失去自己的產權。(3)產權對企業內部管理權威的保障功能。在商品經濟中,企業對外要以一定的產權為基礎進行平等競爭和自主交換,內部則要在一定的權威關系下才能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管理。這種權威關系的形成和建立,是以一定的產權為保障的。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企業運行時指出:先有權利平等的勞動力的買賣過程,然后才使得工人在生產過程中絕對服從資本家的意志;在分析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的關系時指出:先有資本支配權的讓渡,然后才是職能資本家獲得指揮、管理企業的權威。
根據馬克思的分析,明確、獨立的產權是商品交換和市場關系普遍生成、發展的基礎,是商品生產者自主參與市場競爭的前提。因此,我國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產權改革的基本要求首先是要實現產權明晰化,徹底改變傳統模式中產權關系模糊、產權責任不清的權利安排,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有產權制度,以實現公有制和市場經濟的融合。唯此,才能使公有企業真正成為市場主體,據其擁有產權權項承擔財產責任和風險并獲得收益,自主參與市場競爭,進而使市場機制成為資源配置的基本調節者。其次是在產權改革中要強化產權的激勵功能和約束功能,在產權明晰的基礎上,一方面使企業、使經營的市場行為具有同其權項相應的收益預期,激勵其在平等的市場競爭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進行理性選擇;另一方面,要在同產權權項的委托者和代理者之間建立約束監督機制,使產權主體行使權利的界區和獲取收益的限度同其所擁有的權項相適應,特別要保障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保障公有制的所有權不受侵害。同時,在產權改革中還要正確處理明晰產權和加強管理的關系。明晰產權為企業加強管理、樹立管理指揮權威必然提供保障,但其本身不能取代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改善;企業為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改善生產經營管理、樹立管理權威以提高效率和效益,則又必須以產權明晰化為前提。
二、馬克思論產權權能結構和我國原有產權制度的變革
產權的權能結構,是指構成產權總體的不同權項的狀況及其組合分離方式。馬克思沒有把產權看做是一項單一的權利或僅僅等同于所有權,而是認為產權是包括所有權在內,并在所有權基礎上分解而成的一組權利的總和。馬克思認為產權主要包括四項基本的產權項,即:(1)所有權;(2)支配權;(3)管理權;(4)收益權。在分析產權項的基礎上,馬克思進而研究了不同權項的分離組合狀況。歸納起來,馬克思主要分析了三種權能構成狀況。
第一種是各項權能統一于一個主體,即各項權能都屬于所有者。其典型的形式是個體勞動者如獨立的農民或小手工業者集財產所有權、支配權、管理權和收益權于一身。這里對此不展開分析。
第二種是各項權能分屬于不同的主體,即有關權項相互分離,為不同的主體所行使。馬克思大致分析了四類具體情況:一是土地所有權和占有權(支配權和使用權)相分離;二是資本所有權和支配權(含管理權)的分離;三是資本所有權、支配權和管理權的分離;四是資本的所有權、支配權統一于一個主體而和管理權分離。
第三種是以集合形式存在的主體和其不同部分共享與分享相應的產權權項,即以集合形式存在的主體擁有所有權,構成這個主體的成員或部分則擁有占有權或支配、使用權。對此,馬克思主要分析的是亞細亞的原始公有制。從馬克思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這種產權結構中,所有權主體不是獨立的個人,而是以集體形式存在的共同體,表明了產權的公有或共有性;同時,個人或小共同體只有作為大共同體的成員,才能成為所有者的構成部分,進而才有可能行使占有權或支配權。
顯然,馬克思關于產權權能結構的分析極為豐富而深刻,對我國變革原有的產權制度具有現實指導意義。首先,馬克思的分析告訴我們,產權權項相互獨立及其權能分離結構的形成是社會化生產和商品經濟深化發展的內在要求,產權的權項各有其自身的功能,權能分離的結構有利于各個權項功能的發揮并彼此相互制約,形成財產權利的結構分工,提高財產運營和權利運用的效率。因此,我國的產權改革,就是要從原有的大一統的單一產權結構轉變為多形式的權能分離的產權結構。其次,公有制并非絕對的與單一產權結構相聯系,在財產公有制的基礎上,以共同所有權為基礎,可以有不同的產權權能分離結構。據此,我國的產權改革,就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在維護全民所有權或集體所有權的前提下,探索適應社會化生產和市場經濟的產權權能分離結構。最后,產權權能分離的結構有多種形式,我國的產權改革不能照搬某一種模式,而應該根據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市場化進程,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構建多形式、多層次的公有產權權能分離結構。這里,馬克思對四種權能分離形式的分析,抽掉其中所含的資本主義關系,對我們有著直接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