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實經濟生活中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普遍性和嚴重性,促使我國在2005年修訂《公司法》時引入了“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但關于這一制度的具體適用,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務上都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要做到“矯枉”而不“過正”,在適用人格否認制度時就必須堅持公平正義原則和慎重適用原則,并進一步完善適用人格否認的實體規則和程序規則。
關鍵詞: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濫用法人人格;慎重適用
中圖分類號:DF411.9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8-0162-02
引言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是大陸法系國家的術語,在英美法系國家中被稱為“刺破公司面紗”或“揭開公司面紗”。它是指為阻止公司獨立法人人格的濫用和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就具體法律關系中的特定事實,否認公司與其背后的股東各自獨立的人格及股東的有限責任,責令公司的股東對公司的債權或公共利益直接負責,以實現公平、正義目標之要求而設置的一種法律措施。由于該制度對于彌補公司法人制度的漏洞,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具有積極作用,因而已被世界上很多國家所接受。但我國1993年頒布的《公司法》并沒有引進該制度,這被認為是1993年《公司法》的一大不足。現實經濟生活中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普遍性和嚴重性,促使我國在2005年修訂《公司法》時引入了“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該法第20條第3款規定: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雖然把公司法人人格否認作為一個成形的法律制度明確規定在成文法中被認為是我國公司法的一大創新,但關于這一制度的具體適用,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務上都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適用公司法人否認制度應當遵循哪些原則?如何完善制度設計從而優化制度的適用效果?本文希望能夠在這些方面作些探討。
一、我國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應遵循的原則
(一)公平正義原則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是對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的一種修正,其主要功能是對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債權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予以矯正和補救,體現了法律對實質意義的公平和正義的追求。法人人格否認的本質是維護法律的正義與公平,它是法律最高價值—— 公平、正義在法人制度上的體現和反映。正因如此,無論是大陸法系國家還是英美法系國家,在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時都以公平、正義的法理念為最基本的遵循原則。所以,我國在適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時必須首先堅持公平正義原則,如果背離了這一基本原則,則人格否認制度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
(二)慎重適用原則
公司的獨立人格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原則是現代公司制度的基石和根本,在公司人格獨立制度和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關系上,前者始終屬于本位的主導性規則,后者僅為適用于特定場合和特定事由的例外性規定而已,因此,適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必須慎重,絕不能濫用。因為如果濫用,則不僅是對公司法人制度的一種巨大沖擊,而且也是對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自身價值的一種否定,同時也是對公平、正義價值目標的一種褻瀆。尤其在我國,立法上關于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規定還比較籠統,缺乏具體的適用要件的規定,司法實踐中有關的適用經驗也非常有限,在這種情況下,遵循慎重適用原則就更加必要了。所謂慎重適用,一是要求在立法上應盡可能制定相對統一的適用規則,嚴格限定適用范圍和適用要件,防止濫用誤用;二是要求法院在司法實踐中要嚴格遵守適用原則和適用規則,不完全符合適用要件的,絕不能適用。對法人人格的否認應只適用于審判程序中,不能擴展至諸如執行程序甚至是行政執法程序,也不適用于商事仲裁程序,以免由于公司的人格面臨不同機關的審查而出現濫用否認權的現象。
二、完善制度設計、優化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效果
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我國起步較晚,作為一項新生制度,難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與缺陷。對此,正確的態度應當是盡可能地完善制度設計,而不是簡單地否定制度本身。目前《公司法》上關于法人人格否認的規定十分籠統,沒有規定具體的適用要件,而作為一個成文法國家,我國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必須尋求“法條”上的依據,因此完善相關立法就成為當務之急。鑒于《公司法》短期內難以修改,因此筆者建議完善相關立法可以通過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相關司法解釋來完成。具體而言,應通過司法解釋明確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的實體規則和程序規則,從而使司法實踐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一)實體規則的完善
1.主觀要件
股東必須有逃避債務的故意,才能適用法人人格的否認,否則會造成人格否認的擴大化,違背慎重適用原則。
2.客觀要件
(1)行為要件
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必須要求公司人格利用者客觀上實施了濫用公司人格的行為。實踐中,這種濫用行為的表現形式五花八門,且往往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因此,要在立法上明確規定各種濫用行為,確實十分困難。但另一方面,如果因為立法困難就完全放棄對濫用行為的具體規制,則又會造成是否適用法人人格否認完全依賴法官在個案中的自由裁量。在我國目前法官素質參差不齊的背景下,就可能會導致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適用上的主觀隨意性,從而影響司法的統一和公正。為此筆者建議,對實踐中典型的濫用公司人格的行為應在司法解釋中予以列舉,以增加人格否認制度適用上的確定性和統一性。同時還要配以概括性的兜底條款,以彌補列舉式立法可能存在的疏漏。具體而言,典型的濫用行為主要可分為兩類:一是利用公司法人人格規避合同或法律義務的行為;二是公司法人人格形骸化的行為。
利用公司法人人格規避合同義務是指行為人將公司作為其逃避合同義務的工具。例如,公司負有巨額債務,行為人通過抽逃公司資金另設新公司,而所謂的新公司實際上只是原公司的翻版,新公司的經營目的和從業人員都與原公司一致,設立新公司的目的就是為了逃避原公司的巨額債務。利用法人人格規避法定義務是指行為人根據強制性法律規范的規定本應承擔某種作為或不作為的義務,但行為人利用新設公司或既存公司的法人人格,故意改變了強制性法律規范的適用前提,以達到規避法定義務的目的。例如,行為人通過設立新公司及在公司間轉移利潤,以逃避其納稅義務。
公司法人人格形骸化是指公司與股東完全混同,使公司成為其股東的另一個自我,或成為其代理機構和工具,以至于形成公司即股東、股東即公司的情況。主要表現為公司與股東之間的財產混同、人員混同和業務混同。財產混同指公司的財產不能與該公司股東財產及其他公司的財產作清楚的區分,如公司營業場所與股東營業場所相同、公司賬簿與股東賬簿不分或者合一、股東將公司的盈利當做自己的財產隨意調用等。人員混同是指公司與其成員之間及與其他公司之間沒有嚴格的區分, 實行一套班子、幾塊牌子。業務混同則表現為公司與股東從事相同的業務活動。上述種種情況中,既然公司實際上已經完全喪失了獨立人格,那么否認其法人人格也就順理成章了。
(2)結果要件
對結果要件的把握,應從以下兩方面進行:一方面,要有損害結果的存在。因為如果沒有造成損害,那就完全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通過否認公司的人格來追究公司股東對公司債務的連帶責任。另一方面,損害結果要達到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程度,才能適用法人人格否認,這是由人格否認的慎重適用原則所決定的。至于何謂“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筆者認為應結合濫用行為主觀惡意的大小、濫用行為持續的時間、債權人實際受損的情況等因素來認定。
(二)程序規則的完善
1.舉證責任的分配
對于股東濫用法人人格的情形,《公司法》沒有明確規定究竟應由誰承擔舉證責任。按照民事訴訟的一般原則,舉證責任應由原告承擔。但是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訴訟中,作為原告的債權人是公司外部人,難以獲得公司的內部信息,而濫用行為又往往比較隱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舉證責任全部由原告來承擔,那就意味著原告只能因舉證不能而敗訴,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就會流于形式。但如果我們因此就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只要公司股東無法證明自己不存在濫用情形,就被推定有濫用,就要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那又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僅對股東不公平,還會造成人格否認制度的泛濫,動搖公司法人制度的基礎。因此,筆者建議人格否認訴訟中舉證責任的分配,應實行先原告初步舉證、后被告進一步舉證的規則。具體而言,應先由原告提供證據證明被告股東涉嫌濫用公司人格,原告的舉證應能使法院相信有合理的根據認為被告可能存在濫用公司人格的情形。然后,再將進一步的舉證責任轉移給涉嫌濫用的股東,由涉嫌濫用的股東證明其不存在濫用情形。如果該股東無法完成舉證責任, 則要承擔舉證不能的后果,即推定該股東濫用了公司人格并追究該股東對公司債務的連帶責任。
2.案件的管轄法院
如前所述,我國目前有關法人人格否認的立法還不完善,司法經驗也不豐富,所以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要慎重。根據慎重原則的要求,考慮到我國基層法院數量眾多、多數地區基層法院審判力量不強、基層法院審理疑難復雜案件的質量難以保證的現實狀況,筆者建議,人格否認訴訟案件的一審管轄法院應確定為中級或中級以上的人民法院。
參考文獻:
[1] 朱慈蘊.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 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從法條躍入實踐[J].清華法學,2007,(2).
[3] 郭輝聰.論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的實質及其適用要件[D].上海:復旦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