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正式制度是制度構成中的重要因素,它不僅對宏觀總體經濟的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對微觀個體經濟的發展也發揮著重要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的非正式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遷,這種變遷直接改變了民族地區家庭經濟的增長效率。
關鍵詞:非正式制度;經濟增長;家庭經濟
中圖分類號:CF912.8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8-0030-04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制度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遷,特別是以道德、習俗、文化等為核心的非正式制度的變遷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本文試圖從小的微觀單位——家庭著手,探討漢傣雜居地區的傣族近15年來非正式制度因素的變遷對其家庭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并對非正式制度的微觀影響做出相應分析。
一、什么樣的非正式制度能促進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是經濟學永恒的話題,自古典經濟理論開始,經濟學對增長的機制和規律作出了眾多的探討,然而卻存在一個較大的通病,即大多數增長理論將制度作為一個既定變量,忽略了其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直到新制度經濟學的興起,經濟學才開始將制度因素作為一個內生變量,探討其對經濟增長所起的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然而,隨之又出現一個誤區,即過分重視正式制度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而忽略了對經濟增長中非正式制度因素的研究。事實上,非正式制度對于經濟的增長同樣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一起構建出一個適當的制度框架時,經濟才能實現平穩增長。
(一)經濟增長中意識形態的作用
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識形態處于核心地位。所謂的意識形態就是一定區域內集體民眾對社會和人生的主流價值的看法,即“國家的世界觀”,其表現為主流文化和指導思想。意識形態是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因素經過長期演化,加之權威主體為維護其統治而推行的結果。而意識形態形成之后,又對制度和經濟增長的穩定起著積極作用。
諾斯認為,意識形態的經濟作用在于: 節約交易費用。世界是復雜的,而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當人們面對錯綜復雜的世界而無法迅速、準確地作出理性判斷時,他們便會借助于與價值觀念、道德準則、風俗習性等相關的意識形態,從而減少認知的費用。成功的意識形態能有效地克服“搭便車”問題,促使一些群體不再簡單地按成本-收益的享樂主義和個人的計算來行事,從而減少外部性。意識形態作為一種評判標準,使人們增強對周圍制度安排的合乎道德的意識信念,從而減少強制執行及法院判決的費用(諾斯,1999)。
經濟的增長從某方面來說是要素的增長,要素的增長是各要素合力推動的結果,而意識形態則一為要素增長提供了一個有效率的增長路徑,二為要素的增長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增長環境。成功的或有效的意識形態能夠提供一種不成文的行為規則和理念,這種行為規則和理念經過長期的實踐和實行而被證明在處理經濟問題方面是極其有效的。其以集體收益最大化分析為目標,以共同行為標準,以理念等為約束條件,從事經濟活動,從而使外部效應最小化,促使資源配置向最優化接近。因此,意識形態可以保證集體交易的理性,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一條良好而有效的路徑。 積極的健康的意識形態不僅可以促進一個社會建立起責權利均衡的政治市場、健康有序的市場秩序、流轉順暢的產權制度等良好的硬秩序,并且能推動市場意識、商務、文化等軟秩序的發展和完善。意識形態對保持社會文化的連續, 保證權利的轉讓、政治交易的競爭和社會經濟改革的連貫,確保執行上的效率和公平有著重要的意義,從而保證經濟運行的良好環境(朱啟才,2006)。
(二)經濟增長中習俗的力量
習俗是構成非正式制度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社會中長久以來形成的行為規范。習俗的形成從博弈的角度而言是一種長期納什均衡策略。
現代經濟中,產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完備的產權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而產權范圍的合理界定不僅依賴于政治經濟等正式制度,同非正式制度也密切相關。非正式制度中的習俗對于初始產權的合理確定、產權的有效變遷都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只有在符合當地習俗和價值觀的前提下,產權的劃分和變遷才能有效,否則便會事倍功半。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一個重大困難便是其改革后帶來的巨大的不公平現象與我國人民追求公平的社會價值觀的巨大抵觸,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國企改革的效果。
早期企業制其實是一種習俗的合伙制,是基于家庭倫理而形成的團隊。在現代經濟條件下,習俗在某方面對企業家精神的創立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如溫州人世代相傳的商務習慣、勇為天下先的價值觀,為溫州企業家階層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除此之外,習俗還有如下的經濟作用: 習俗作為社會活動中的常規性穩定性的軟規則,可以調節社會上的各種行為, 給當事人提供一種確定性的預期, 使人們能夠預知自己的經濟行為的后果,通過成本收益的自我比較,從而引導行為人的自我約束,進而保障市場的有效運行。 習俗可以大大減少交易成本,從而使經濟的運行保持一個良好的慣性。其一,人們在進行交易、談判、簽訂合約以及事后的處理問題中, 以一方地區的習俗為行為標準,可以大大減少尋求信息、簽訂契約和執行契約的成本。其二,習俗對消費者的消費心理發揮和企業生產的供給起著導向作用,使其以符合消費習慣的方式進行, 從而減少了經濟的波動。其三, 習俗對于企業的創新和企業文化中的技能發揮影響, 并且直接或間接影響著企業在定價、市場營銷、售后服務, 乃至品種的開發和市場開拓上的行為(朱啟才,2006)。
(三)文化,道德倫理在經濟增長中的地位
所謂的文化倫理是指人們在文化生產和文化生活中所必須遵循的處理人與人關系、人與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及其內在必然性的總和。文化、道德倫理作為非正式制度中較為次級的組成部分,對經濟增長同樣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我國西部某些地區的關于平等的道德規范,構成對人們致富后的行為約束;如先富者應同村民分享的思想,嚴重阻礙了先富者繼續擴大生產的積極性,影響了生產效率,進而影響到整個地區乃至國家的經濟增長;又如受我國儒家倫理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響,我國有關正式制度安排中,多多少帶上了幾許平均主義傾向,并借助于戶籍制度和工資級別制度等硬化了利益格局,大大加深了效率損失、機會主義和道德風險,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同時,在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如浙江、江蘇,自古便存在著濃烈的商務文化,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其居民追求財富的需求旺盛,極富效率精神,敢于創新,積極融入市場,從而促進了地區經濟的騰飛。
(四)經濟增長中諸非正式因素的合力作用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必須相容,構成一個合理的制度框架,經濟才能平穩增長。非正式制度的任何一個單一因素對經濟的促進作用都非常有限,只有在諸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一個合力,才能最大化非正式制度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以浙江為例,濃厚的商務文化、長期的商業實踐傳統、根深蒂固的商務意識,加上政府政治經濟政策的支持,共同推動了浙江經濟的飛速發展。而以晉商為代表的山西,雖然一樣有著悠久的商務傳統和文化,但在清末以后,商務意識逐漸減弱,失去了創新的勇氣,近年來,其經濟主要通過開發煤炭資源來推動,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非正式制度諸因素必須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
二、寨子里的非正式制度:特征與變遷
(一)研究背景
孟定農場位于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和滄源佤族自治縣境內,地跨耿馬縣的孟定、勐簡和滄源縣的芒卡、班共4個鄉鎮。國營農場三分場一連居民區上方的傣族寨子人口約為21戶、116人左右,家庭多由一夫一妻、二老二子(女)構成,成員多信仰南傳佛教擺潤教派。古老的神、鬼魂、巫術觀念在寨子中尚未完全消失。國營農場三分場一連傣族寨子為較為典型的傣族的集中聚居區,瀕臨漢族居住地,交通方便,與漢族交往密切,近年來受漢族經濟發展的影響頗為巨大。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非正式制度的緩慢變遷,而非正式制度的變遷又進一步促進了其經濟的增長。選其作為分析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寨子里非正式制度的特征
1.無形的表現形式
傣族的非正式制度是世代以山歌、傳說等相傳的,沒有正式的文字記錄,這種無形的表現形式在傣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體現。
2.非強制約束性
相關非正式制度的實行全憑居民對習俗的理解,通過彼此的信任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履行相應制度。
3.低社會成本性
約定俗成的都是大家長期以來的生活習慣,依靠人們的自覺自愿,不需要設立專門的組織機構,更不需要雇請專門的人來進行監督和執行,不需要花費很大的成本。
4.漢族制度元素的巨大滲透性
由于和漢族長期雜居,漢族的文化、習俗、道德倫理等非正式制度和經濟、政治等正式制度因素對傣族產生了巨大的帶動作用,刺激著其非正式制度的變遷。
(三)寨子內非正式制度的變遷及影響
1.習俗的變遷
(1)衣著習慣的變化。15年來寨子里的傣族男女多穿著傳統服飾。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此類服飾簡單易做,成本較為低廉。一年大多只備春秋4套服裝,家庭在服裝方面開支不大。如今,隨著民族融合的發展、收入的提高,傣族男女的裝扮越來越漢族化、流行化,年輕男女多愛牛仔裝、夾克、裙衫和T恤,中年人也傾向于漢族式打扮,唯有老年人還堅持著傳統服飾。隨此而來的改變,一是服裝開支在家庭消費中的比例上升,在筆者走訪的家庭中多數每年花費在服裝上的開支高達500元左右;二是刺激了傣族從事服裝買賣,15年前寨子內無專門的服裝店,如今卻有2家專門出售服裝的店鋪,從事相關服務的人員也相應增加(如運輸、倉儲等),進一步提高了有關家庭的收入。
(2)居住習慣的改變。傳統的傣族居住在吊竹樓里,上層住人,下層養牛,人畜混住。一來不利于身體健康,導致疾病的滋生;二來也不利于牛群的生長,小戶竹樓式圈養更不宜于形成規模經濟。如今傣族多數居住于廉租房內,以前的竹樓多改為了有一定規模的牛棚,養牛數量大為增加,幾戶之間多把牛群集中在一定區域,集體出售,具備了初步的規模效應,養牛戶的收入較以前增加了至少3倍;同時,家庭醫療支出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減少。
(3)飲食習慣的變遷。傣族習慣上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通常是現舂現吃,習慣用手捏飯吃。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以青苔入菜,用昆蟲為原料制作風味菜肴和小吃。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制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每年大米、糯米、自釀酒的消費量較大,茶、肉類消費量較少。但近年來,傳統的飲食習慣也在發生著變化,最顯著的一點便是啤酒進入傣族的飯桌,和傣族自制的包谷酒一起成為了必備食品;肉類和酒的消費量大為增加,進一步刺激了傣族商品經濟的發展。寨子內零售店的火爆和集市屠宰業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這點。這些變化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傣族家庭經濟的增長。
2.道德倫理標準的變化
傣族習慣中有一種長者為大、夫唱婦隨的道德評價方式。傳統上、家庭中的父母輩對子女輩、丈夫對妻子具有完全的權威,子女不能違背父母長者的意志,妻子不能違逆丈夫的意見,即使父輩、丈夫的觀點是錯的,妻子、子女也只能無條件服從。例如,由于父輩對子女外出務工的強烈抵制而導致子女不得已留守寨子,以及妻子不能在外搞小商品買賣。這不僅壓抑了年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也不利于傣族發展開放性產業。但近年來隨著融合的加深、市場效力的增強,傳統的長者思想有了一定的變化。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父輩和子女、夫妻間經過協商,在不同程度上尊重了妻子、子女的選擇,這也是寨子內務工、經商人員、集市擺攤女性大為增加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外出務工、經商人數及小商品買賣的增加又是家庭經濟增長的最主要的推動力。所以,傳統道德倫理標準的變化促成了傣族家庭經濟的飛躍增長。
3.文化傳統的改變
(1)南傳佛教思想的變化。南傳佛教擺潤教派傳統上要求男孩子七八歲時必須去佛寺出家2到3年不等,其間不得歸家,由家里出錢給寺院代為養育。這一方面耽誤了小孩正常的學習,另一方面造成了家庭實際上的經濟負擔(雖然傣族人多以進佛寺修行過為榮)。從1999年開始,由于教育觀念的推廣和耿馬縣教育局的要求,擺潤教派對男孩子出家的方式做了改變,男孩子不必吃住在佛寺,只要在寺廟剃度、在3年內穿佛衣上課生活、在重大教內活動時來寺廟行禮即可。這個改變雖然短期內遭到了一部分傣族群眾的抵制,但很快由于省下了一大筆修行費用而被各家廣泛接受。而省下的費用多作為資本投入了商品買賣中,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家庭收入。
(2)鬼魂、巫術的強制性變遷。鬼魂說、巫術是傣族長久以來的文化現象,每年的招魂、打鬼、鬧節等迷信活動一方面影響了傣族的正常經濟活動,另一面也給每個家庭造成了巨大的開支負擔。幾年前,耿馬縣強制性取消了一切鬼術、巫術活動,強制性將一批祭司轉成農民,將封建迷信活動徹底予以取締,同時大力加強了科學文化教育,在減輕傣族家庭負擔的同時,促成了傣族思想的轉化,提高了其知識水平,有力地提升了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4.價值觀念的轉變
(1)鄉土觀念的變化。傣族思想中有一個和傳統漢族思想非常類似的一個觀點,便是重土難遷,其認為現在的土地是天神賜予的,必須世世代代堅守下去,強烈反對人口遷移,除了不得已的情況,不得輕易離開世代相傳的土地。這一觀點的直接例證便是上文提到過的父輩堅決反對子女外出務工。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科教的普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傣族人的鄉土觀念已經發生了變化,認為只要老年回到寨子安度余年即可,年輕時外出務工是可接受的。因此,從2004年開始,寨子里出現了外出務工潮,其方向多為昆明、曲靖等云南大城市,不久又出現了向廣東、深圳、浙江等沿海省市的流動潮,其直接結果便是每年家庭收入的大幅度增長,務工收入毫無疑問成為傣族收入提高的最重要因素。
(2)商業意識的覺醒。正統傣族的觀念中,商業活動是低賤的,只有流動的賤民才能從事,但凡有一點點條件的都不屑于經商。古時的土司、佛爺雖然出資,但絕不親手處理商業活動。這種觀念嚴重壓抑了傣族的從商積極性,導致了傣族商品經濟的長期低迷。但隨著漢族從商而得的財富的飛速增長,對傣族長期生活水平低下現狀的反思,以及知識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傣族人開始擺脫厭商思想的束縛。近年來,傣族商店、酒樓、店鋪等在孟定如雨后春筍紛紛出現,傣族年輕男女更是積極開拓自己的事業,甚至于孟定鎮的酒吧和網吧內也出現了傣族老板的身影。商業意識的覺醒,大大促進了傣族的商業活動,最終結果便是構成了家庭收入提高的第二大因素。
(3)消費觀念的變遷。傣族傳統的消費觀念集中于衣食,其他的各類產品如非必要,鮮有問津。傣族的另一個消費觀念可以簡化為買牛放,娶媳婦生孩子,孩子再放牛的簡單邏輯,積累基本消費于衣食與傳宗接代上。而如今,最顯著的變化便是其消費觀念中積聚了濃厚的現代氣息。摩托車、電子化產品等已經成了傣族青少年的最愛,中老年也有購買電氣化設備的強烈愿望。消費不只局限于衣食、傳宗接代,而是呈現多元化、多層次化得的特點。現代經濟理論認為,消費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中最重要的一個,故而傣族消費觀念的轉變,刺激了消費的增長,進一步使得經濟得以快速發展。
(4)“等、要、靠”觀念的逐漸減弱。由于耿馬是傣族佤族自治縣,每年政府對傣族和佤族都給予了較大的補助和政策性支持,所以長期以來傣族和佤族形成了一種惰性,認為反正有政府管,生產的積極性比較低,比較安于現狀。近十年來,在漢族發展市場經濟所取得的巨大的成功的刺激下,與漢族雜居的傣族漸漸得變得主動起來,并不一味地等待政府的輔助,開始進行市場活動,摸索自我發展的道路。近年來,傣族家庭收入的急速增長就得益于這種思想轉變。
三、 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一)是什么推動著非正式制度的變遷
根據林毅夫的制度變遷理論,制度變遷的主要推動力在于潛在利益的誘致。由于制度變遷能使經濟體獲得在原有制度框架內無法獲取的利潤,從而刺激經濟體進行制度變遷。除此之外,權利主體利用其權利和資源,能強制性地促使制度發生變遷。
從寨子內非正式制度的變遷可以明顯看出潛在利益對其變遷的巨大推動力。正是得益于漢族經濟的發展和刺激,傣族的非正式制度才得以變化,進而導致了家庭經濟狀況的巨大改善。而由權威主體強行推動的強制性變遷,如佛教思想和鬼魂、巫術的禁絕,則在不同程度上產生了負面影響。簡而言之,由于潛在利益吸引,誘使傣族的非正式制度在刺激下緩慢變遷,進而更好地促進少數民族經濟得以發展,從而再進一步誘致其非正式制度進行更深層次的變遷,形成一個不斷上升的螺旋趨勢。
(二)非正式制度變遷的經濟及社會影響
需要著重強調的是,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在經濟發展方面是互補的,只有在雙方相作用前提下形成合力,才能進一步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才能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影響。而非正式制度作為正式制度形成的基礎,對經濟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非正式制度的變遷對各種軟因素起著促進作用,更進一步誘使政治、經濟制度等硬因素的變遷,從而對社會生活各方面產生相應的影響。
寨子里非正式制度的變遷,一方面改變了傣族的經濟觀念,促使其積極參與市場活動,增加了市場的活力,加速了傣族經濟結構的改進,從而推動了其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推動了傣族社會結構的變遷。具體而言,寨子內的社會結構已經在不經意間向漢族靠攏,漢傣民族之間的區別日益減少,民族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三)非正式制度的整合與區域經濟軟實力的提升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不同區域皆存在著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基本制度環境和正式制度安排,但是由于非正式制度的差異而導致了經濟發展的差異化。在正式制度安排相近的情況下,不同的非正式制度環境的地區會出現不同的經濟增長模式,故而需要對非正式制度加以整合,以更好地促進經濟軟實力的提升。具體而言:一為整合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相容性。加快法制建設,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等正式制度,用正式制度創新帶動非正式制度的整合。二為整合非正式制度環境的差異性。加快思想觀念的轉變,加強文化、教育建設,提高整體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
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寨子內的非正式制度經過將近15年的整合,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較好地完成了與以漢族為主體的正式制度的融合,非正式制度環境在習俗、道德倫理、文化、意識形態等多方面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其直接結果便是經濟軟實力的提升,從而促進了傣族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啟才.非正式制度,市場秩序優化與經濟的穩定增長[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6,(2).
[2] 唐邵欣.傳統,習俗和非正式安排[J].江蘇社會科學,2003,(3).
[3] 朱啟才.權利、制度與經濟增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4] 馬濤.經濟思想史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5] 科斯,諾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6] C 曼特扎維諾斯.個人、制度與市場[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9.
[7] 葉國平.我國區域發展差異的非正式制度分析[J].理論界,2007,(8).
Informal system changes and family economic growth
-Taking the Daizu village in the county of Lin chang Gengma in yunnan as anexample
DENG Yao,ZHU Qi-cai
(Finance and economy college,Yunnan finance and economy university,Kunming 650221,China)
Abstract: Inform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system constitutes, it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overall economic stability, but also for micro-control of those developments also play an important effe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he minority regions of the informal system tremendous changes, such changes directly change the ethnic regional family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 informal system; economic growth; family 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