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秩序的穩定是生產發展的前提,是社會進步的基礎。道德教育是調控社會秩序和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傳承方式,因此,加強公民道德教育對促進社會秩序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道德教育;社會秩序;穩定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8-0258-02
人類要想存在和發展下去,首先必須從事物質生產實踐,物質生產實踐要通過社會秩序來保證,社會秩序的控制手段是政治、法律、道德和教育。
一、社會秩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進步的基礎
從一般的意義上講,秩序是反映對象結構的穩定性和協調性以及運動過程的規則性和連續性的一個范疇。作為社會哲學范疇之一的社會秩序,是對社會生活有序狀態的理論概括,同時也是人類所追求的最為基本的價值之一。任何社會為維持自身的存在,都需要通過社會權威力量,依照社會規則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以實現社會生活的秩序狀態,并以此構成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礎。
在人類任何社會中,經濟、政治、文化都是社會構成的三個基本要素,也是人們活動的三個主要領域。“社會的基本結構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結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總是存在著三種基本的需要,即一定數量的物質生活資料、一定程度的社會秩序和一定水平的生活意義。人類的經濟活動、政治活動和文化活動便是分別滿足這三種基本需要的活動,它們構成了人類活動亦即社會生活的三大基本領域。”[1]在人類社會中,經濟、政治、文化不但是社會構成的三個基本要素,還是人類活動的三個主要領域,也是社會秩序的三大重要系統。社會秩序是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是社會進步的條件,是實現人的社會屬性的前提。
首先,社會秩序是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人不但是自然的存在物還是社會的存在物。人們在從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中必然會發生各種矛盾和沖突。為了防止和抑制這種矛盾和沖突,就需要社會用一種手段來進行調控,而社會秩序具有永恒的和基本的價值。只有社會秩序的永恒存在,人們才能實現社會生活的有序化,才能實現民主、公正、平等、人道、自由的社會理想。
其次,社會秩序是社會進步的條件。人類社會歷史證明,缺乏一定的社會秩序,社會系統由于失去社會進步的依賴的穩定的社會環境而導致長期停滯。在文革十年期間,中國社會失控、失序、失范情況隨處可見,社會如果在長期混亂狀態下,社會改革的進步是難以實現的。我們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一直堅持在社會穩定的基礎上求發展。鄧小平多次強調穩定的社會秩序對當代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他指出:中國的最高利益就是穩定,穩定壓倒一切。“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也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2]“中國一定要堅持改革開放,這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 [2]因此,在發展變革中,必須堅持發展變革的穩定基礎,實現社會運動的可調性、可控性和社會的秩序性。在社會秩序穩定的基礎上求進步、求發展;在社會進步、發展的基礎上求社會秩序的穩定。
最后,社會秩序是實現人的社會屬性的前提。在世界的不同系統中,其秩序狀態不同。在自然界和植物界中,秩序的生成完全是物質無意識運動的結果,秩序的改變同樣也是物質無意識運動的結果。在動物界中,秩序的形成是動物相互之間憑借強力弱肉強食的動物本性造成的結果,從而構成相互關系秩序和生存秩序。而對于社會的存在而言,人類的社會秩序是憑借社會規劃并由社會權威的作用而形成的。社會規則主要包括法律規范、道德規范、各種規章制度等。這些社會規則主要通過各級各類教育和道德教育以及社會媒體使每個社會成員認識并付諸實踐,自覺遵守。
二、道德教育是調控社會秩序的一種特殊方式
顧名思義,道德教育是以道德為主的教育。廣義的道德包括法律,因為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道德是主體存在的獲利方式,法律也是如此。道德是社會調控(社會控制)的一種特殊方式,法律也是如此。狹義的社會調控是指一定社會、階級或群體對偏離和違背社會規范和行為規范的越軌行為所采取的各種限制措施和限制過程。廣義的社會調控是指一定社會、階級或群體通過各種社會力量,使人們遵從社會規范和行為規范,以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促進人和社會發展的活動和過程。各級各類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就承擔了社會調控這一重要任務。因為道德和法律的實施過程,本身是對社會每個成員的道德教育過程;對每個社會成員進行教育特別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本身也是道德和法律的實施過程。道德教育與道德和法律的實施就好像是同一個硬幣的兩面,二者是全息統一的。
道德教育所講的社會調控是在其廣義上使用的,它既包括整個社會、階級或群體對其成員的指導、約束和制裁(社會輿論譴責),也包括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激勵、監督和批評。它是以人的行為為直接對象的,其目的是通過對人的行為的引導和約束,以調節個人目標同社會、階級或群體目標的差距,使之與一定的社會規范一致起來,從而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
首先,道德教育對社會秩序的調控不只是對破壞社會秩序、違反社會規范的越軌行為的制裁(社會輿論譴責),還應該包括對廣大社會成員各種形式的社會化引導和教育。正是通過社會化引導和教育,社會規范才能深入到每個社會成員的思想里,成為他們行為的準則,社會秩序才會趨于穩定,對少數人的越軌行為的控制也才會強而有力。道德教育應該堅持以正面教育為主,積極疏導和預防越軌行為的產生。
其次,道德教育對社會秩序的調控不只是對社會組織者和管理者的監督,還應該包括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監督。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總是自覺不自覺地仿效他人的行為,同時又總希望自己的言行得到他人的認同、贊譽和效法。這樣,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人的言行總是經常地受到他人的關注和監督,同時,人們又經常地關注和監督他人的言行。社會成員間的這種互調互控對建立和維護一定社會秩序起著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最后,道德教育對社會秩序的調控不只是對現代社會秩序的維護,同時也應該包括新的社會秩序的建立。這樣,道德教育對社會秩序的調控不只是保守現代的社會秩序,還要創建適合新經濟制度的新社會秩序。在社會轉型時期,我們不但要保持中國傳統社會秩序中的優秀文化遺產,同時,還要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新秩序。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改革的過程。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它本身就是社會主義新秩序的建立、不斷優化社會的有序結合和協調發展的過程。
三、道德教育調控社會秩序的特征和實質
社會秩序調控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道德教育是社會秩序調控的一種特殊方式。它有四個特點:
首先,道德教育調控社會秩序是從現實利益關系的角度,特別是個人對待他人、社會整體利益的態度的角度,去調節人的各種行為活動的關系。凡是涉及現實利益關系,都屬于道德教育范圍。在階級社會里,有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道德教育只調控那些非對抗性矛盾和對抗性矛盾處于非激化狀態才能充分發揮其效用。對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處于激化狀態的矛盾,道德教育只能作為政治、法律調控的輔助手段。在人類社會生活中,非對抗性矛盾或對抗性矛盾處于非激化狀態的情形是更經常、更廣泛的,因此,道德教育調控社會秩序與政治、法律等調控方式相比,具有恒常性和廣泛性的特征。
其次,道德教育調控社會秩序以道德準則為尺度。它以“應該不應該”的方式評價人們的行為活動。它不像法律調控那樣,以“準不準”的方式去評價人的行為活動。道德教育調控社會秩序是對于各種不同社會身份、地位和覺悟水平的人們,它不僅要講其行為是否“合道德”、是善還是惡,并把“合道德”分為小善、中善、大善(至善),把“不合道德”分為小惡、中惡、大惡(至惡),鼓勵人們行好習善,反對為非作惡。
再次,道德教育調控社會秩序以權利和義務為核心。法律調控社會秩序偏重于確認和維護當事人所應當享受的權利,并且依靠一整套有組織的強力機構和程序來實施。而道德教育調控社會秩序側重于引導當事人承認、尊重和維護其行為客體(他人或社會群體)應有的權利,因此,它主要不是依靠強制手段,而是靠人們的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維系和實現的,它是以喚起當事人的義務感和良心來發揮作用的。道德教育調控社會秩序具有正面性、自覺性的特征。
最后,道德教育調整社會秩序是與人類社會共始終的。在原始社會,人們還不知政治、法律為何物,那時道德就產生了。道德的系統性存在本身就是一種道德教育。道德和道德教育成為原始社會調控社會秩序的主要方式。將來實現了世界大同,到了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政治、法律等社會調控方式將隨著階級的消滅和國家的消亡而消亡。道德和道德教育調控社會秩序仍然存在,并將成為調節人們行為活動和關系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因此,道德教育調控社會秩序與人類社會具有共存性和恒久性的特征。
總而言之,道德教育調控社會秩序是社會調控體系中的一種特殊方式。它與其他社會調控方式一樣,其目的在于實現社會生活的有序化和規范化,其實質在于價值選擇和價值導向的提倡和宣示。它通過協調個人同他人、同社會的利益關系,把個體的言行舉止導入一定的行為模式之中來表達一定社會、階級或群體所認可、倡導的“應該怎樣”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傳遞其對個體的價值期待和要求的信息。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因此,道德教育調控社會秩序,一方面體現本階級的整體和長遠利益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為本階級的成員所認同,并在“個人的意識中把它們設想為使命”[3],自覺地履行自己的道德責任和義務,調整本階級的內部關系,使之團結起來,為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實現本階級所需要的社會秩序而斗爭;另一方面,對對立階級成員施加影響,進行控制,力圖把對立階級的行為活動和關系納入自己階級所需要的秩序軌道,從而為自己階級的經濟、政治和思想利益服務。因此,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教育調控社會秩序是階級統治和階級斗爭的特殊方式,具體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對個體道德行為起規范作用、對個體道德心理形成和發展起制約作用、對個體道德人格和道德品質起塑造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晏清.當代中國社會轉型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6.
[2] 鄧小平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313.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