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農村人口眾多的國家來說, 隨著農村人口的老齡化, 農村養老是現代化進程中必須妥善解決的一個問題。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對保證農民基本生活、逐步解決農村居民老有所養問題,對于解決\"三農問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統籌城鄉一體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及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人口老齡化;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F84.6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8-0113-02
“老有所養”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 傳統農村養老方式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困境, 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削弱。土地保障功能備受沖擊、家庭結構模式變遷、農村人口老齡化和農民消費方式改變等因素使老年人的供養缺乏穩定性且隱藏著風險。同時, 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和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 使得我國城市和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存在明顯差異。縮小城鄉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差距, 實現城鄉統籌, 提高老年人口特別是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讓老年人共享到社會發展的成果, 對進一步化解人口老齡化給社會發展帶來的危機和壓力, 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
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的必要性研究
關于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必要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現行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難以為繼是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根本原因。現行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目標人群定位出現偏差,從一般意義上講,越是貧窮、年齡越大的農民對社會養老保險的需求越強烈。但是,目前的政策恰好相反。現實農村養老保險走的是一條“保富不保貧”的路子。我國農村養老保險采取的是農民自愿的原則,即鼓勵具備投保條件的農戶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因此,目前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大多數是比較發達的地方,參加養老保險的人幾乎都是農村的富裕村民。他們即使不參加養老保險,今后的養老也不會成太大的問題。未來養老將面臨困難的恰恰是那些養老保險未覆蓋到的不發達地區和沒有能力投保的貧困村民。這種“保富不保貧”的養老保險制度,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廣大農民的養老問題。應當肯定,1992 年起開展的農保工作,為農民提供了一個老有所養的制度安排,發揮過應有的積極作用。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第一,保障水平低,無法滿足農村養老的基本生活需要。由于現行農保在繳費標準上實行10 個檔次,大多數參保人員都選擇低檔次繳費,基金積累數額較少,達到養老年齡時領取養老金的標準也較低。第二,制度設計不夠規范。在制度設計上考慮農村和農民的特點不夠,尤其在保障原則、政府責任、籌資方式、繳費基數、繳費比例、待遇享受和監督管理等方面尚需進一步完善。第三,政府責任不到位,財政投入不夠,中央未投入財政支持。第四,基金增值渠道單一,保值增值難,存在較大的貶值風險。
(二)人口老齡化加快是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直接原因。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數以億計的青壯年農民流入城市打工, 導致農村的老年人絕對數量和老齡化程度超過了城鎮。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統計分析,我國60 歲及60 歲以上農村老年人口有8 557 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66%,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1.24 個百分點。我國農村老年人因老返貧的現象比較普遍,這部分人是容易被忽視的龐大弱勢群體。解決養老問題、保障農民基本生活,農村比城市更為緊迫。由此可見,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和農村養老需求群體的增加是提出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直接原因。幾千年傳統的家庭養老受到前所未有的嚴重沖擊,這一客觀現實及未來的緊迫形勢,促使我國必須關注農民社會養老的制度建設問題。
(三)農村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是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助推器。目前在我國傳統的農村家庭養老保障中,以家庭養老為主,主要依靠的是土地保障和子女養老(更突出表現在養兒防老) 以及極少部分的個人儲蓄養老。然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集體經濟的解體、家庭規模的縮小和計劃生育的實施, 隨著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就業,家庭空巢化日益普遍等原因,農村家庭保障功能弱化。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城鎮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減弱了家庭的凝聚力,家庭成員互助功能越來越小;另一方面,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家庭養老難以滿足養老需求,使農民的養老問題可能面臨既缺乏經濟支撐, 又缺乏家庭保障的“雙重困難”。
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特征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將采取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模式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方式。年滿16 周歲、不是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均可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1.養老金待遇增加了基礎養老金與舊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相比, 新制度在建立個人賬戶的基礎上,增加了基礎養老金部分,基礎養老金是由市區兩級財政進行補貼的。目前制度設計試點地區的基礎養老金從55 元起步,地方可在此基礎上提高但不能降低當地基礎養老金標準。
2.建立了“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的籌資機制這是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最為顯著的特點,也是新、舊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一個根本區別。舊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質上就是一種農民個人養老儲蓄, 而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中,由農民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繳費檔次,有條件的村集體還要對村民參保繳費給予適當補助。
3.與現有城鎮養老保險制度可銜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規定了所有老農保的賬戶都可以直接進入新農保,無論過去繳費額多少,對過去的繳費年限制度都完全承認,所領取的基礎養老金不存在歧視性的待遇差別。
三、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運行中應注意的問題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體制上的一次創新,它克服了原有制度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運行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 這些問題的解決直接影響到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否能可持續發展。
1.要明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中各級政府的財政責任。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通過建立各項財政補貼機制,構建普惠式的農民養老金制度。目前在各試點中明確了政府在農村養老保險中的責任,要加大政府財政投入,進行政府補貼。
2.要加快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立法保障。由于國家關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政策變化無常, 各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普遍缺乏法律規定性, 這會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運行帶來麻煩,比如保險對象不明確、保險資金來源不穩定、保險管理方面的隨意性和盲目性等,使農村養老保險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
3.要妥善解決與其它社會保障制度的銜接問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制度雖然規定了與相關保障制度的政策,但是在實際運行中不可避免會涉及與老農保制度銜接,與農民工養老保險銜接,與農村低保制度銜接,與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持政策銜接,還涉及到與城鎮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實現各種保障制度的有效銜接,技術支撐是必不可少的。要加快全國社會保險信息化聯網建設, 為各地農村社會保險與其它社會保障政策的銜接提供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 溫家寶.全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會議講話[EB/OL]中央政府網,2009-08-18.
[2] 趙殿國.積極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J].經濟研究參考,2008,(32):16- 17.
[3] 陳勵陽.關于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經濟縱橫,2008,(8):43-44.
[4] 黃昌煒.完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探析[J].經濟與管理,2008,(11):74-77.
[5] 韓漢博.建立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可行性分析[J].社會科學家,2008,(10):103-106.
[6] 黃海嫦.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幾點建議[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5):53-56.
[7] 孟芳,葛笑如.基于政策分析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實踐與思考[J].農村經濟,2008,(10):80-83.
[8] 盧海元.建立全覆蓋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J]. 農村工作通訊,2008,(2):42-44.
[9] 李敏,李惠男.構建新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初步設想[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10):8-9.
[10] 劉曼琴.淺議我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J].鄉鎮經濟,2008,(5):116-119.
[11] 賴瓊玲,董健.建立新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構想[J].現代財經,2005,(3):77-81.
[12] 劉衛國.建立新型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探討[J].山東勞動保障,2005,(7):14-16.
[13] 劉兆征.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8,(8):64-66.
[14] 田凱.當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分析[J].社會科學輯刊,2000,(6):28-32.
[15] 王青青.關于加快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思考[J].商業文化,2008,(3):6.
[16] 邢寶華,竇爾翔,何小鋒.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金融創新[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7,(4):3-8.
[17] 徐淑霞,李保青.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議[J].山東勞動保障,2007,(11):18-19.
[18] 韓俊江.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思考[J].中國社會保險研究,2009,(3).
[19] 趙慶國.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可持續性問題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 2004.
[20] 嚴俊.中國農村社會保障政策分析[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