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筆者在美國學校的所見所感,從一種全新的視角,分析描述了美國教育開放式、個性化和多元化的理念以及注重通才和能力培養的教育模式。呈現了中美教育的諸多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帶給人們的思考。
[關鍵詞] 圍墻 多元化 跨專業 通才教育
一幢房子,像天穹有一具犁,像銅壺被布覆蓋,像頭鶴昂立在地,人們閉著眼睛進去,睜著眼睛出來。
距今約四千余年前的蘇美爾學校被認為是迄今所知世界歷史上最早的學校。這是寫在古代蘇美爾的重要城市烏爾出土的一塊泥板上的謎語。謎語的謎底是學校。
史書上并沒有記載最早的學校是不是有圍墻。但在我們的印象里,學校一定是安居于綠樹紅墻之中,雄偉的校門上赫然掛著名人題寫的牌匾。
6年前,我第一次訪問美國,有幸參觀了哈佛大學。大巴車穿越波士頓繁華的市中心,來到一處幽靜的地方,只見綠草如茵,古樹蓊郁,掩映著遠處低矮的樓宇?!拔覀兊搅耍@就是哈佛”。負責接待我們的美方人員示意大家下車?!伴T在哪兒?怎么沒有圍墻?”大家都在問同樣的問題。
誰也無法解釋。哈佛大學的特別之處可能就在于此吧,我們都這樣想。離開之前,紛紛在約翰#8226;哈佛(John Harvard)先生——哈佛大學創辦者的塑像前合影留念,好回來告訴親朋好友:我的確來過。
何止哈佛大學,在美國,所有的學校都沒有圍墻。沒有圍墻的學校,建在山坡上,建在林間,建在人口稀疏的小鎮,建在繁華大都市的一隅。無論如何,都不會有圍墻,有的低調得甚至連校牌都沒有懸掛。
開放的校園,開放的校舍,開放的空間,彰顯了開放式、個性化的教育理念。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1620年,乘坐“五月花號”逃避宗教迫害而逃到美洲的英國清教徒登陸馬薩諸薩州,建立普里茅斯公民自治團體,清教徒開始在美洲大陸上扎根,為“移民國家”——美國的形成打下了基礎。來自歐洲、南美、非洲、亞洲的移民帶著他們自己的文化和族群的記憶來到美國,在開放、自由、民主、法制的環境里融合形成多元的美國文化?!按笕蹱t”把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在這里,文化沒有優劣之分,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價值。
這種文化的多元性,在教育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這些年因為對外交流的需要,我參觀過不少美國的學校。大學、中學、小學,甚至幼兒園。從最初驚異于沒有圍墻的校園,到后來走進課堂和圖書館,觀察、感知和體驗到的則是美國學校教育的不同側面。
一、奇怪的擇校標準
朋友安迪的兒子中學畢業在即。去年暑假,她駕車帶著兒子跑遍了新英格蘭地區(新英格蘭地區是位于美國大陸東北角、瀕臨大西洋、毗鄰加拿大的區域)的許多大學去面試。當問及她選擇大學的標準時,她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她說,我們先在那些大學的校園漫步,看看有沒有有黑皮膚、黃皮膚的學生,看看有沒有穿了耳洞帶著耀眼耳飾的男孩子,看看有沒有穿著奇裝異服的學生在校園里若無其事地走過。如果這些都能輕易看到,我們才考慮下一步的面試。
安迪和兒子游走了一個假期,終于選定了紐約州的一所大學。Andi說那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會成為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在那些帶耳飾的男孩子和穿著怪異的學生身上可窺見校園文化的一角,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二、用味道感知世界
佛蒙特南部的林蘭格瑞中學七年級的學生舉辦了一次“多樣性集市”(Diversity Fair)。這是該學校英語課和社會學課程合作發起的一個活動。每個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國家作為學習研究的目標。中國、印度、日本、泰國、墨西哥、古巴、牙買加、蘇格蘭、愛爾蘭、德國、法國……只要是你想到的國家,甚至那些不熟悉的地方,都可能是他們的project(指項目或課題)所涉及的領域。內容涵蓋地理、歷史、文化、習俗和飲食等諸多方面。他們親手繪制地圖,制作文字和圖片展板,烹飪傳統食物,四處收集民間工藝品……多層次多角度向人們展示他們所能了解到的這個國家。為此,他們幾乎動用了所有的智慧:去學校和社區的圖書館翻閱資料,上網搜索,向父母和老師討教。
我的接待家庭的大女兒米凱拉選擇的是印度?;顒娱_始前的一周,她每天都花不少時間上網,找來很多圖片和文字資料,制作展板。她在媽媽的幫助下,作了一道印度面點,味道竟然和印度餐館的味道一樣。食譜是從互聯網上找來的。她制作的泰姬陵的模型,也讓她的同伴羨慕不已。
活動正式舉辦那天早晨,班里所有孩子的家長都去了。應學校的通知,他們特地沒有吃早餐,因為“集市”免費提供早餐。大廳里彌漫著食物的香味,但你猜不出是什么菜肴,因為這里展示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美味。米凱拉的好朋友塞拉做的是中國專題,展板上有她的姐姐在中國旅行時拍攝的長城和天安門,京劇臉譜和紅紅的中國結掛在最顯眼的位置。擺在展示臺上的餃子,在活動只進行到一半時,就被品嘗殆盡。
那個上午,我們經由顏色、味道和文字上了一堂生動形象的世界地理和世界歷史課。
三、快樂的“圓桌會議”
美國大學的課堂氣氛活躍,笑聲不斷。這讓我們不禁感慨,原來學習可以變得這樣快樂、有趣。
佛蒙特大學文理學院戲劇系的馬丁#8226;塞勒教授主講服裝設計原理課。這是一門面向戲劇系各專業學生的基礎課。塞勒老師那天教學生畫面部戲劇效果圖。
上課學生不足20個,教室里的桌椅被隨意地擺放成橢圓形,塞勒老師的桌子也在這個橢圓的圓弧里。這樣的擺放十分有利于教師與每一位學生交流,便于學生相互之間進行交流,也適合進行課堂分組討論等活動。
塞勒教授是一名資深的服裝設計師。他在紙上畫下各種臉的形狀,并利用投影儀投射在大屏幕上,幽默風趣的語言,不時引來學生的陣陣笑聲。在講到服飾、發型和胡須的造型對面部效果的影響時,他先畫了一張俊美男子的臉,然后筆鋒一轉,稍加修改,為這張臉添加了紛亂的頭發和胡須,于是愛因斯坦栩栩如生的形象便瞬間展現在大家的眼前。同學們會心一笑,原來面部的效果圖可以如此“善變”。
塞勒教授的服裝設計原理課上還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插曲。當課上到一半的時候,教授從桌子里掏出一袋東西,交給一名學生。這個袋子在學生手中傳遞了一圈以后,所有的學生手中都有了一塊意大利餅干。一邊是老師在上課,一邊是學生不時把餅干塞到嘴里,同時專注地聽著教授講課,手中模仿教授畫下一個個圖形,大學的課堂竟然可以這樣輕松隨意。
四、“為什么”
美國教育的目的是體現一種既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又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和發揮個人才華,成功地實現自己夢想的教育觀念,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個人潛能和培養合作技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做學問和搞研究,“授人以漁”,使學生學會研究方法,實施研究計劃,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這是一種把知識教育轉向以知識和信息為載體的態度,能力和素質的教育。
美國大學的課堂教學方式給人的感覺:師生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學生甚至可以挑戰老師。教師不是站在高高的講臺上,而是在學生中間。教師擔當的不只是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更多充當的是課堂教學組織者、協調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學生充當的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的角色,而是更積極參與者的角色。
佛蒙特大學比爾#8226;米爾斯教授這天的教學內容是講授前哥倫比亞時代的藝術。投影儀在大屏幕上播放著那個時代秘魯等中南美洲地區出土的陶罐和飾品的圖片。
米爾斯教授重申了這堂課要討論的3個內容:莫切文明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如何決定莫切出土文物的品質?莫切文明時代藝術家的地位。從這一刻開始,直到一個小時后下課鈴響起,米爾斯教授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展開了頻繁的交流,整個課堂是在熱烈地討論、對話、提問和回答中進行的。每個學生在這堂課上都有兩次以上機會提出問題或闡述想法,而每一個問題都不會有唯一標準的答案,一切取決于誰說得更有道理。
美國的大學生主體意識強,自信心強,表現欲強,競爭意識強,思維活躍,敢于挑戰常規和權威。教師常常引導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去探索、研究、思考和討論問題,學生不僅對未知的領域問許多個“為什么”,也會對已經有定論的東西問許多個“為什么”。這樣一來,學生的個性不會被泯滅。學生學習目標明確,了解自己應該知道的東西和應做哪些研究,包括養成批判性的思考技能。教師也會有意無意地培養學生的兩種能力:能否提出獨特的問題并知道到哪里尋找答案;能否綜合使用所學知識進行新的創造。
五、打破專業之間的壁壘
在美國大學的觀摩和交流,使我們近距離了解了大學的辦學理念、學科建設、辦學形式和課程設置情況。美國高校的教學管理模式是開放式的,所有專業和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清晰明了,面向全校學生開放,沒有專業對不對口之分,學生有自主權選擇專業,轉換專業,選擇課程,更換課程,轉換學校,跨校拿學分,跨國拿學分,做義工拿學分。
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藝術系開設的所有課程都向全校所有專業與非專業學生開放,只是專業與非專業在課程的要求和程度方面會有所差別。這樣做既有利于教學資源共享,又便于統一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安排。佛蒙特大學打破系部及專業間的壁壘,向全校所有專業開設不同層次的文化和藝術通識課,注重通才和能力培養。美國大學全方位的藝術通識教育理念值得我們深思。
美國大學更重視文理科課程的跨學科設置,并規定文理科學生要選修一定數量的交叉學科課程。伊利諾大學的做法令參觀的每一位老師耳目一新。據這個大學美術與應用藝術學院院長哥拉夫斯(Robert Graves)教授介紹,他們要求藝術類專業學生也選修數學、生物、化學、物理等理工類課程。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擁有人文氣質,而且具備科學創新精神。
學生的學習不僅局限在校內,也在校外;既在國內,也在國外;既在課堂上,也在課堂外。與美國其他大學情況相類似,以印第安納州的巴特勒大學戲劇系為例,該系只有65名主修戲劇的學生,學生不局限于本專業,通過廣泛涉獵尋找“新的自我”。戲劇系還為學生提供海外學習課程,這在美國大學里也是為數不多的。豐富的國際交流項目,使學生在假期有機會跨出國門遠赴倫敦、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進行一個月的短期訪問和生活,體驗異國文化,與當地的劇團和戲劇學院進行交流。該學院的藝術管理系有85名學生,兩位專任教師。開設的課程都與實踐環節緊密聯系,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即時轉化為實踐能力,學生的社會實習活動遍及全美各地。
注重通才和能力培養的理念貫穿于整個美國的教育體制之中。
我們在文學作品中經常讀到“墻”的意象。曾經生活在美國的新英格蘭地區的著名詩人羅伯特#8226;弗羅斯特,在他的作品《修墻》中講述的是“我”和鄰居一起去修墻,可是“在墻那地方,我們根本不需要墻:他那邊全是松樹,我這邊是蘋果園”。他寫了人世間有許多毫無存在價值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墻。“墻”象征阻斷人類溝通和理解的障礙,“墻”也像征人與人之間互相猜疑,冷漠甚至敵意,又可象征人與自然的關系。
沒有圍墻,學校與社會融為一體;沒有圍墻,人與人之間坦誠相見;沒有圍墻,國與國之間和睦相處。
本文系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2009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09PT1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