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微博熱潮在國內的迅速蔓延,微博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漸漸浮現在公眾的面前。而現在對于微博的研究大多是從傳媒界角度的闡釋,并沒有從心理學的角度對這些問題做深入的探討和分析。運用心理學的觀點和理論,對微博中存在的社會問題進行心理分析。
[關鍵詞] 微博 社會問題 心理分析
一、引言
微博客這一概念源于英文micro-blogging,中文譯作微型博客,簡稱微博。中國社科院《2010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評價微博是“殺傷力最強的輿論載體”。甚至,一些學者評價認為,其深刻改變了人類的交流方式。目前,國內對于微博的研究,多數是傳媒界學者從信息傳播的角度對微博的發展及影響進行解讀。而對于微博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及背后的原因卻很少有學者關注。比如,胡會娜等從受眾需求角度,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論,探討微博對受眾的需求滿足。王娟從傳播學和心理學出發,以技術接受模型(TAM)為基本架構,建立了關于微博客使用動機與行為的假設模型。
二、微博帶來的社會問題
不可否認,微博有許多自身的優點,但是,隨著微博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弊端也開始顯露出來。接下來,筆者主要從受眾的角度,呈現微博帶來的主要社會問題。
1.沉迷于“信息垃圾場”
由于缺乏嚴格的人工篩選和把關,微博網站的無意義信息越來越多,呈現泛濫的趨勢。同時,由于微博客“傳受合一”的特性,微博的信息無法進行有效的議程設置,形成進行有序的整合,只能通過更新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如果控制不好,微博客很容易成為一座龐大的信息垃圾站。
2.微博成癮——微博控
現在,好多年輕人每天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就是發微博,每天發十幾條,反復登錄反復刷新頁面,很可能已經患上了微博強迫癥。對于這一類沉迷于微博的人被形象的成為“微博控”。
3.購買“粉絲”
有很多的微博使用者為了和同事攀比微博中的粉絲數,不惜耗費金錢批量購買粉絲。一味追求“粉絲”數量,背離了“微博”作為個性化信息發布和分享平臺的初衷。這樣的行為已經導致了攀比和嫉妒心理的產生,同時過度沉迷微博的虛擬世界,還容易導致個體社會功能的缺失,導致個人與現實社會的隔離,造成現實人際關系的緊張。
4.信息監管困難重重
信息來源渠道的增多,并不能保證信息的可靠性,很多用戶缺乏責任意識,致使微博成為謠言的溫床。比如,金庸“被死亡”這一類謠言都是通過微博產生和散播的,對當事人、對社會都產生了非常消極的影響。另外,在錯誤信息產生之后,微博的糾錯機制滯后,信息一旦發布,其傳播速度與廣度很難掌控,一時不慎會引發很大的不良社會影響,如被有不良企圖的人利用后果尤其嚴重。
5.微博“暴力”
微博正成為罵人的平臺,傷害人成了微博里的病態特點。名人在微博上的出位言論,借由傳統媒體的介入放大,由“事情”上升“事件”。名人在微博上的每次嘴仗,都伴隨大量網友的非理性聲音甚至謾罵攻擊。
三、心理分析
1.動機與需要理論
歸屬的需要。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歸屬需要是人類需要的一個重要方面。他認為,人天生有一種與群體建立聯系的需要,把自己納入到某個團里。從生物進化的角度講,這樣做對個人的生存有重要的意義。這樣,他們將自己融入到不同的團體之中,分享共同的信息,關注同樣的偶像,從而滿足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的歸屬需要。
自我關注需要。有調查發現,微博客受眾擁有的關注者和被關注者數量越多,其更新和登錄的積極性越高、越頻繁。由此可以看出,微博受眾普遍重視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高于自身對他人的關注程度。我們每個人都是希望被關注的,通過微博,普通的人也可以得到眾人的關注,這在現實生活中是很難實現的。因此,有的人為了吸引他人的眼球,不惜利用制造和散播謠言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的。
成就動機。每個微博網站的商家都會將粉絲數量、評論的內容加以量化統計,還會將粉絲數量最多的前十名列到最顯眼的位置。這一類的心理鼓勵機制正是利用了人們的成就動機。很多人發表言論,并不是為了傳遞消息,而是為了能夠博得更多的粉絲和關注,在周圍的人比較時能超越他人。
交流、表達、窺視動機:根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理論研究,每個人在潛意識里都有表達、交流和窺視的欲望。微博作為一種網絡文本,滿足網絡世界里人們的表達、交流和窺視欲望。特別是普通人對名人偶像的窺視欲,微博上雖然都是個人的只言片語,簡短卻很真實且時效性很強。因此,微博對于滿足偶像的表達欲和滿足粉絲的窺視欲的能力是其他任何媒介所無法企及的。
2.“鏡中我”理論
美國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查爾斯#8226;霍頓#8226;庫利曾提出了“鏡中我”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這種聯系包括三個方面:
(1)關于他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想象;(2)關于別人如何“評價”自己的想象;(3)自己對他人的這些“認識”或“評價”的情感。
微博的使用者在判斷他人如何“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時候,很多時候是基于想象,為了驗證自己想象,他們需要不斷的尋找證據。比如,經常看別人給自己的留言、有沒有人回復自己的留言、有沒有關注自己等。不論自己的想象是否得到了滿足,都會產生相應的情感。然后,人們都會產生新的想象,或者是在舊的想象基礎之上,繼續進行驗證。之所以很多人使用微博“上癮”,是因為他們深深的陷入到利用微博來想象自我和驗證想象的循環之中,并且他們把微博作為唯一的或最重要的途徑。
3.去個性化
去個性化是一種自我意識下降,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狀態,群體活動是去個性化最常見的情景。當一個人在獨自面對問題的時候,感覺自己是一個特殊的個體,會受到很多人的注意,所以會傾向于做出比較保守的決定和行為。但是,當一個人融入群體中,感覺沒有那么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即使做錯了事也不會有人注意到自己,所以傾向于做出更冒險、更激進的選擇和行為。
這種去個性化可以很好地解釋微博暴力和微博謠言的產生。在微博的使用者中,有很多人屬于匿名,即使是使用真實姓名的人,在面對別人時也會感覺自己是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一員,沒有人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會比較保守、內向、有道德感的人,在微博這個去個性化的環境中會更加大膽、冒險,說一些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有所顧忌的話。而一旦有人帶頭開始了“罵戰”或“謠言”,這些人會更傾向于有從眾表現,同時會推波助瀾造成事態的進一步惡化。
四、小結
在此,借用我國某學者的一句話作為結語:微博只是一個傳播信息的工具和途徑,重要的是使用者如何更好地看待它、利用它。
參考文獻:
[1]鄭雅真.新浪微博的發展研究.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梁賽楠.微博客受眾的媒介使用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胡會娜,李杰.從需求理論看微博對受眾需求的滿足[J].網絡新媒,2010,(8):266-267.
[4]王娟.微博客用戶的使用動機與行為[J].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