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組織、管理中外青年志愿者的工作實踐出發,在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對中外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務理念上的差異、在服務過程中的感受和體會、服務之后的收獲和心得等方面展開總結性研究,探索上海世博會中志愿者國際合作模式的成功經驗、潛在問題,力求為進一步開展好中國青年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高校留學生人才培養工作,為今后大型國際活動中的志愿者國際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迪。
[關鍵詞] 上海世博會 青年志愿者 國際合作
2010年上海世博會已經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和全世界人民的積極參與下圓滿地落下了帷幕。在這次長達184天、全球矚目的盛會中,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見證和分享了各國的多元文化、獨特智慧、文明傳統及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果,參觀人數和場館規模都創了歷次世博之最。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離不開場館建設者、世博局各級工作人員以及各參展國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然而另有一個在背后默默奉獻的群體不可忽視,那就是經過層層選拔、承擔在世博期間服務工作的200多萬名志愿者。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無私奉獻的真諦,并榮膺2010年感動中國人物,使志愿服務精神得到了廣泛的發揚和普及。
世博會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它涉及不同國家、地區、膚色、人種、信仰,相應地在世博會籌辦、舉行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定的文化沖突和摩擦。一屆世博會要取得成功,也必然少不了各類群體的共同參與和多元文化的交匯綻放。
自2009年5月以來,上海世博會受到上海高校學生的廣泛關注和熱情參與,報名人數扶搖直上,其中也包括一定數量的在華留學生,他們不但享有針對固定目標人群的語言優勢,而且理解世博會的內涵,擁有為世博服務和奉獻的精神。在本屆的世博會上,中國青年大學生和這些國際學生共同合作,匯聚成一股生機勃勃的動力之泉,開創了志愿者國際合作的新局面。
在上海世博會籌辦、舉行過程中,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作為世博園區志愿者和中國的大學生志愿者們通力合作,擔任場館解說咨詢等各類工作,與中國志愿者同學一道為成就一屆精彩難忘的世博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在大規模長時間的大型國際活動中的的志愿者工作經驗相對還不夠豐富和成熟。尤其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如何使中國大學生志愿者和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志愿者之間實現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如何針對中國學生和留學生的不同特點實現有效管理,如何避免文化沖突和交流障礙的發生,使志愿服務工作得以在國際合作的氛圍下順利開展等,都是有待于我們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而這些問題,無論在實踐層面還是理論層面,目前都缺乏相對完善的系統梳理和研究。
為此,我們于上海世博會順利落幕后的2011年5月,設計完成了《“世博后青年志愿者國際合作經驗探析”調查問卷》,并分為中國學生版和外國學生版,分別面向曾經參加過世博志愿者工作的中國學生和外國留學生發放。截至2011年7月,共回收有效問卷252份,其中中國學生226份,外國留學生26份,留學生以韓國、越南、日本等亞洲國家為主。調研對象中,本科生為174人,占總人數的69%,研究生78人,占總人數的31%。在此基礎上,我們對部分外國留學生進行了個別訪談,以期深入完備地了解他們的想法。
一、對世博志愿者國際合作模式的回顧與分析
在通過實際工作總體把握了2010上海世博會中外志愿者合作過程的基礎上,我們通過調研對參加世博志愿者工作的中外學生的服務動機、具體原因、服務感受、合作體會等問題進行了細致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力求為將來進一步開展志愿者國際合作提供借鑒。
在招募2010年上海世博會志愿者的過程中,不少中國大學生踴躍報名,而一些在華留學生也熱情高漲。追根溯源,他們當初報名參加志愿者服務工作的動機和原因不盡相同。我們通過問卷調研和個別訪談發現。鍛煉自身綜合能力、增長見識是志愿者參加世博會活動的最主要動機,分別占到中國學生總人數的97.3%、留學生總人數的92.3%。拓展人際關系是次重要因素,分別有30.4%的中國志愿者和38.5%的留學生志愿者是出于這一目的。而為了免費看世博、想要獲得世博紀念品、為了獲得學校和學院的獎勵等功利性目的鮮有人選擇。由此可見,自身能夠獲得能力上的鍛煉,并借此機會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志愿者們最為看重的,他們的參與志愿者活動的功利性、從眾性較不明顯。在這一點上,中外志愿者沒有顯著的差異。
而當我們更進一步詳盡了解中外大學生參加世博志愿者工作的主觀原因時,我們發現培育社會責任感、增加社會見識、使自己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是中外留學生參加志愿服務三個主要的原因,不同之處在于中國學生更加看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將其排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外國留學生更加注重社會見識的增長和自身成就感的滿足,他們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則排在第三重要的位置。
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志愿者服務期間,中國志愿者和外國志愿者們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克服種種困難,順利而光榮地完成了各項任務,并獲得了游客和世博會主辦方的廣泛好評。那么志愿者在服務完成后的內心體驗如何呢?我們通過調查統計發現,有21.2%的中國志愿者和46.2%的外國志愿者表示在志愿服務期間總是非常快樂,另有76.1%的中國志愿者和53.8%的外國志愿者表示大多數時間很快樂。可見,總體而言,上海世博會的志愿者服務給總計97.3%的中國大學生和100%的外國留學生都留下了快樂美好的印象,而且留學生更容易體驗和享受極致的快樂感受。
對于世博志愿者服務的經歷對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影響,中國志愿者和外國志愿者的評價均以積極影響為主,分別占到總人數的82.3%和79.2%,沒有人認為產生了負面和消極影響,在這一方面,中外志愿者的體驗也很相似。
在世博志愿者服務期間,中外大學生在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務、履行各自的職責之外,還常常需要在同一崗位上精誠合作,共同來面對和處理各類問題甚至突發情況。面對著語言交流、文化差異等方面的障礙,中外志愿者在此類平時較少遇到的國際合作過程中的感受又如何呢?
從中國志愿者的評價來看,外國志愿者具有顯著不同的特點,58.0%的中國志愿者認為外國志愿者與本國志愿者不同,而只有30.8%的外國志愿者認為中國大學生與他們不同。有30.8%的外國志愿者認為,中國志愿者比他們本國的志愿者更加負責,更具有服務和奉獻精神,而只有6.3%的中國志愿者認為,外國志愿者更富有責任心。
在國際合作的過程中,有85.1%的中國志愿者認為外國志愿者與自己相處非常融洽,沒有遇到問題。從外國志愿者的視角來看,對于中國志愿者的評價沒有一個非常統一的結果,有23.1%的外國志愿者曾經與中國志愿者發生分歧,其中較多的是由于宗教信仰和文化差異,占15.4%,其次是由于服務理念的不同而引發了矛盾,占7.7%。而論及宗教問題和文化差異,中國志愿者幾乎沒有在志愿者國際合作過程中明顯感受到,只有1.1%的中國志愿者認為自己在合作中遇到過此類問題。
一旦在國際合作過程中發現或遇到了問題,中外志愿者的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95.0%的中國志愿者會嘗試采用換位思考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從對方的立場上和情況中來重新考慮問題,通過雙方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來求得相互理解,他們不會想到尋求第三方的幫助,更有少數學生表示會堅持己見,互不相讓。而外國大學生中除了有61.5%的志愿者會采用這種方式外,另有38.5%的志愿者會尋求第三方的支持,通過他人來和中國學生溝通和協調,在這點上中外志愿者處理問題的方式顯示出了顯著的差異。
二、對志愿者國際合作模式的展望和建議
我們從2010年上海世博會全程的籌辦和組織工作中可以看到,任何一項國際性的大型會議或活動,都必然將面對多元文化的參與和融合,才能體現出其國際性、跨文化的特點,才能使國際性的會議或活動取得真正的成功、獲得各國參與者的認可。因此不同國籍的志愿者的共同參與、中外青年志愿者的通力合作將是今后類似大型國際活動志愿者工作的發展趨勢。面對可能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有必要從2010年上海世博會志愿者國際合作模式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以便為今后同類或類似活動中的志愿者國際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迪。
1.推動志愿者國際合作模式常規化、日常化發展,拓寬合作途徑
我們通過調研、訪談發現,在擔任世博志愿者的這些學衡中,只有9.7%的中國學生沒有參加過其他日常的志愿者活動,而外國留學生的這一比例高達46.2%沒有參加過任何其他志愿者活動,經常在中國參加志愿者活動的留學生只有15.4%。由于平時缺乏志愿者活動的鍛煉,也缺乏在志愿服務工作中和中國學生的合作與交流,部分外國留學生在世博會之類大型國際活動中首次與中國大學生合作,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
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在教育國際合作日益推進的今天,在國際化趨勢日益凸顯的中國大城市中,中外學生均普遍希望能在志愿者工作中增加合作的機會、更多地學習和了解對方國家的文化和語言。不少留學生也充滿愛心,希望能將所學用于社會服務工作。因此,建議相關的負責部門和機構能在確保國家安全的基礎上,更多地在日常學習、生活過程中開辟國際合作的途徑、搭建跨文化合作的舞臺,以便讓中外學生通過多次的實踐、逐步積累國際交流的經驗。高校負責志愿者組織工作的部門,也須進一步完善培訓機制,將跨文化交際和國際合作問題作為培訓中不可或缺的重點內容,尤其注重培養中國大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在進一步增強學生們外語溝通能力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豐富和充實關于各國文化、習俗的知識,從而使志愿者國際合作得以順利愉快地開展。
同時我們注意到,中國志愿者以參加所在學校中組織的志愿者活動為主,占82.5%,而留學生志愿者則以參加政府和志愿者協會組織的志愿服務為主,占62.5%。留學生志愿者日常志愿服務的內容更為寬泛,在艾滋病、吸毒等特定人員的引導服務、環境保護與美化服務等領域,外國志愿者的服務熱情大大高于中國志愿者。組織方性質以及服務內容的差異,使中外志愿者的的日常服務較難能出現交集。在這一情況下,更需要相關部門和機構精誠合作、打破壁壘、互通有無,盡量搭建更多的中外合作的平臺,使中外志愿者各展所長、相互學習、學以致用。
2.完善志愿者工作機制,使其在國際合作過程中不斷走向成熟
“志愿者”本身就是一個外來詞,是隨著改革開放、打開國門而引入的身份概念。“志愿者最早起源于西方19世紀,義務扶貧救困,是志愿者最早的雛形。而真正意義上的‘志愿者’概念是從上世紀80年代引入到中國的,并以1994年12月5日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的成立為標志性事件。”近年來,中國的志愿者工作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而不斷發展壯大,但與國外相比,仍然處于起步和初步發展階段。
外國留學生從其祖國來到中國,有些在成長過程中早已見證或體驗了本國的志愿者服務機制,因此對中國的志愿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問題,在作為文化旁觀者的留學生眼中,顯現得更為鮮明。例如,有40%的外國志愿者感到在中國,人們對志愿者服務不夠了解,其比例大大高于中國志愿者。另有28%的外國志愿者認為,志愿者權益得不到保障,這也大大高于中國志愿者16.8%的比例。同時,還有部分外國志愿者和中國志愿者一樣感到,志愿者組織尚缺乏有效的管理。
志愿者工作的相關組織部門,在大型國際活動的志愿者工作結束之后,應及時了解反饋、總結經驗,注意到外國留學生具體的需求和要求,通過留學生志愿者了解到志愿者工作經驗較為豐富、歷史更為悠久的國家的具體做法和運行機制,去粗取精地加以借鑒和學習,以不斷改進我國的志愿者工作機制,使其在凸顯中國特色的同時,在水平上、規模上、宣傳力度、保障機制上,真正實現與國際接軌。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大部分的中國和外國志愿者,都十分看好中國志愿者工作的未來發展,認為這一領域的工作,將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中外志愿者跨文化合作的機會,也將日益增多。在這一片普遍樂觀的期待中,中國的志愿者工作更應在交流和學習中勇敢前行,通過及時發現問題、查漏補缺,來實現中國志愿者工作真正成熟穩健的發展。
三、結語
總之,2010年上海世博會志愿者工作的順利開展以及其中志愿者國際合作的成功實施給予了我們更多的借鑒經驗,也為“世博后”志愿者國際合作的推行提供了有益的啟迪和提醒,我們將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反思,為進一步開展好中國青年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高校留學生人才培養工作而努力前行。
參考文獻:
[1]樊娟.從世博會看中外志愿者比較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2).
本文為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青年工作課題立項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