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會主義道德以集體主義為原則,是每個公民必須服從并為之奮斗的目標。在集體主義視域下,要從全體國民層面進行道德宣傳、教育和引導,也要要求在高職生生活中進行切實的道德養成教育。
[關鍵詞] 高職學生 集體主義 道德行為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基本原則是集體主義。我國一切道德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就必須只能是集體主義。高職生的自由全面發展也只能是在集體主義原則下,換句話說就是:集體主義是促進高職生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途徑。
一、個人道德行為界定
道德是“依靠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調節人與人(包括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集體、社會集體與社會集體)、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之間的倫理關系的行為原則、規范的總和”,“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而道德行為是在內心道德思想指引下做出的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自決自主的活動,是內心思想在自覺意識指引下開展的積極能動且具有社會性質的外在表現。本文所涉及的道德行為是指道德評價為“善”的行為。高職生道德行為發展目標也就是馬克思曾經明確宣稱的“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這是與集體主義原則相一致的。
二、三條個人道德行為養成途徑
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是個人道德行為養成的三條途徑。
社會輿論是指作為社會多數人的意見,所反映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具有壓倒性效力。它常常有形無形地構成公眾看待問題的“正常的”價值規范和行為規范,并可能進而形成相應的校園風氣,會對高職生個體形成強大壓力,導致高職生個體心理趨同傾向。在心理上與社會輿論保持一致,是適應校園環境的有效方式,反之則被視為“反常”,導致與周圍人的格格不入,甚至遭受各方面的抨擊。它使高職生具有善和惡,榮譽和恥辱,正義和非正義并逐漸形成一定的意識和傳統,以指導或控制自己的行為。這里就要求做好輿論監督工作,指引社會輿論朝向道德的方向。唐凱麟在《倫理學》一書中是這樣分析社會輿論對人們善惡價值觀影響過程的:“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行為(包括行為的動機、行為選擇的方式、行為的后果)總是要對他人或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而這些行為也就成了他人或社會進行價值評論或判斷的客體。當人的行為具有‘利’人的屬性和功能,能夠滿足他人或社會的需要時,他人或社會就會予以肯定,并通過‘善’的評價而獲得行為的價值(包括功利價值精神價值),反之,他人或社會就會予以否定,并通過‘惡’的評價而表明其負價值。”
人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保留或遵守著前輩們的行為方法和做事原則,并將這種行為方法和做事原則作為正確經驗流傳給后代,因此形成一定的傳統習慣。這些傳統習慣能夠經受歷史考驗,以當事人的眼光看來,肯定是好的,但從個別事例看來,則不一定是行得通的,但其價值卻是不容忽視的。人們行事時,賦予事物以價值,他們把某些目的看做對他們有絕對價值的東西,因此就努力追求,并將這種追求傳承給子孫。他們珍視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珍視各種進步和發展,也將這種情感傳承給子孫。
高職生道德行為養成最為重要的方法是將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內化為堅固正確的內心信念。
先來看看梯利在《倫理學導論》中在談到快樂主義時是怎樣敘述內心信念形成過程的吧。他說:“最初人僅僅由他的快樂和痛苦所支配,但不久他就學會把他的快樂與使他快樂的事情聯系起來,并轉而熱愛這些事物本身。嬰兒把母親的觀念與從母親得到的快樂聯系起來,慢慢就愛他母親了。金錢本身并不是具有使人贊賞和快樂的東西,這是一種獲得所欲東西的手段,所以慢慢在我們心中它就和快樂的觀念聯系起來。因此,守財奴就變得為金錢而愛金錢,寧愿棄絕金錢能買來的歡樂而不肯付以片里。道德感是通過同樣的途徑構成的。它們使我們得到許多我熱衷的利益,漸漸地我們就把我們的熱衷從這些利益轉向帶來這些利益的事物上,變得為德性而愛德性。”
社會輿論、高職生的內心信念和校園文化傳統習慣這三者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只有當社會輿論或校園文化傳統習慣認為是善的或惡的,高職生在自己的內心中又具有同感時,其作用才能實現。即也就是說沒有內心信念的支持,再強大的社會輿論或校園文化傳統習慣都不能起作用。高職生只有擁有正確且堅定的信念,才能在重重艱難困苦面前堅持自己,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這三種途徑又是統一的,唐凱麟在《倫理學》一書中指出,“道德的行為由于獲得他人或社會的‘善’的評價,因而表明了該行為的外在的社會價值”,即也就是指明了社會輿論的作用。接著他又分析了社會輿論對內心信念的影響結果:“而主體的行為在獲得道德的這種外在的社會價值的同時,主體自身也會因而得到某種精神上的愉悅和升華,從而體現出行為的內在道德價值。”也就是說只有將社會輿論和校園文化傳統習慣內化為人們的內心信念才能在高職生活動中外化成為高職生的道德行為。
三、高職生道德行為養成過程中應該注意避免出現的幾個傾向
在傳統習慣中人們形成各自不同道德觀,正如梯利所說“人賦予事物以價值,他們把某些目的看做對他們有絕對價值的東西,他們珍視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珍視各種進步和發展。換句話說,他們把人生看做有意義有價值的,看做善,看做對他們是最好的東西。”因此,就有可能偏離集體主義的立場,發展成為利已主義或是個人主義。這是我們堅決反對的。
馬克思講要“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也認為“人應向無上的價值和完滿的自我的可能去超越”,“因此對個人行為而言,不僅要對自己負責,而且要對外界事件負責”。道德是一種價值,但“價值選擇是多樣的,但在具體處境中卻無法給出確定的選擇。在相互沖突、抵觸的可能性選擇中,無論怎樣選擇,人都不可能最后證明他的選擇是合理的,不能肯定它所決定的價值。同時,每一選擇的后果也是難以預見的,給他人造成的是禍還是福、是善還是惡;給自己帶來的是兇還是吉、是譽還是辱,人都無法把握。但人必須對其選擇承擔全部責任”。
因此,在最后,依然要強調以集體主義作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只有這樣的堅持,才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參考文獻:
[1]郭廣銀.倫理學原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唐凱麟.倫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弗蘭克#8226;梯利.倫理學導論.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