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社會學的角度,結合著名美國女詩人艾米莉#8226;狄金森的家庭及其詩歌,分析其作為“富二代”和“官二代”的家庭教育缺失對其人生造成的影響,并聯系當今“富二代”和“官二代”的實際情況,進而強調當今社會加強“富二代”和“官二代”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關鍵詞] 家庭教育 社會學角度 “富二代” “官二代”
當今社會普遍重視學校教育,但支撐學校教育的,還有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在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身心發展的過程中,家庭教育起基礎性作用。有什么樣的環境,就會有什么樣的家庭教育。身為“富二代”或“官二代”的孩子們潛意識中往往自以為比“民二代”高人一等,這種“潛意識”是從平素點點滴滴之中潛移默化而生成的,從量變到質變,以至于最終導致一些很嚴重的后果。近期筆者在進行狄金森研究時發現早在19世紀的美國就有類似問題存在。
艾米莉#8226;狄金森生活于19世紀美國馬薩諸塞州的阿莫斯特鎮,在當時的文壇上默默無聞,死后卻由于其詩歌的陸續問世得以在美國文壇上擁有重要地位。其祖父是開辦阿莫斯特學院的學者之一;父親是一位成功的律師,在阿莫斯特學院做理事并掌握財務,一度出任國會議員;母親艾米莉#8226;諾克羅斯出生于一個富裕家庭。其家庭以保守的傳統自居。
無疑,在現代人眼中,狄金森是“富二代”,也是“官二代”。照理說,她應該過著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事業成功、家庭幸福、衣食無憂等。然而作為名詩人的她生前僅僅發表過幾首詩歌,且多是匿名或未經她許可發表的。她從25歲起就歸隱舊居,棄絕社交,幾乎足不出戶,且終身未嫁,只靠書信與朋友保持十分有限的關系,被稱為“怪人”、“隱士”、“阿姆斯特修女”。
無論狄金森去世后如何地被評論界定性為偉大的女詩人,她生前始終是思想不健全的,或者說有些畸形的,至少在當時的世人看來是不正常的。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狄金森這樣的結局?筆者試圖結合其詩歌,分析其家庭環境及其與父母的關系以一探究竟。
狄金森的家庭是典型的傳統家庭模式:統治家庭的丈夫、溫順的妻子及三個聰明的孩子。然而在這個貌似完美的家庭的面紗下,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問題。她父親獨斷專行,對子女嚴厲而專橫。其母親對丈夫百般順從,用虔誠的宗教精神侍奉丈夫,丈夫的話是法律和圣旨,從不違抗。
狄金森的記憶中,父親終日忙于事務,根本顧不上管她。成年后她日漸對父親的嚴厲與獨斷感到反感,父親的“獨裁”對她人格的影響是災難性的。但父親又是她賴以生存的支柱,她只能用沉默應對生活中的矛盾。
在她1858年的第49首詩歌“Angels—twice descending / Reimbursed my store—/ Burglar! Banker—Father! / I am poor once more!”(天使,曾兩次降臨/賠償我的損失—/盜賊!銀行家—父親!我又一貧如洗!)明白地表明了她與父親的關系:父親既是“盜賊”又是“銀行家”;從她的語氣來看,她是憤怒的;其中的破折號恰如她痛苦的哽咽與呻吟。從這點上,筆者認為她始終生活在父親的權威之下,心理上掙不脫父親的束縛:經濟上得依賴他,精神上并不真正地服從他;所以她一直生活在一個令她窒息的社會家庭中,也只能用詩歌發出無聲的哽咽呻吟。
狄金森無法忽視母親的懦弱及對母親她的不聞不問,她曾對評論家希金森這樣說:“我從未有過母親。我以為母親應該是這樣的人,即在你遇到麻煩時所想到的人”。這種保守、缺乏交流與溝通的家庭終于促使其產生了極端的反叛性格。無論對家庭、對社會、對傳統、對現實,反抗和叛逆終是她的特征和內核。
父愛的獨裁、母愛的缺失使得成年后的狄金森不能收到合理的引導,由于內心深處對父母婚姻的陰影,她對婚姻、對愛情的理解,始終無法是正常的。母親對父親的絕對服從使狄金森感到蔑視,討厭“妻子”的角色,以至于她最終選擇了一生獨身。
狄金森妹妹拉維尼亞也終生獨身,也同時說明了其家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從狄金森來看,尤其是她在遇到感情問題時母親沒有起過引導的作用,其詩歌事業方面需要幫助時父親從沒有給予過幫助。如果父親對她足夠重視,她的才能不至于埋沒至死。如果母親對她足夠關注,她不會孤孤單單郁郁而終。而就狄金森的家庭當時的社會地位來看,其父親完全有能力幫助她成就她在世時的詩人夢想。然而狄金森的父親在給子女提供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的同時,忽略了子女,尤其是生性敏感的狄金森最需要的關心與引導的家庭教育,以至于兩個女兒都孤獨終生。
從著名女詩人狄金森的經歷筆者可以了解其不健康的家庭關系及家庭教育的缺失給詩人造成了巨大的人生缺憾與痛苦。筆者再結合現實社會來進一步談談家庭教育的問題。當然,“富一代”和“官一代”顯然不希望“富不過三代”、“強不過三代”,但由于忙碌及物質生活的豐富,“富一代”和“官一代”的家庭教育觀淡漠,家庭教育問題多多。正如狄金森一樣,由于父母自身的思想行為等方面的影響,“富二代”或“官二代”耳濡目染,會自然地形成某種類似或更極端的行為。家庭教育多由母親負責,父愛缺失普遍。但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不可取代,父親盡可能多地和孩子親近,才能有助于孩子的性格培養和健康發展。而對狄金森而言,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的家庭教育都是欠缺的,她后來的種種表現不能不說是典型的缺乏家庭教育的結果。
眾所周知,人一生中要接受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作為人生接受教育是最早的,其影響時間最長,意義最深遠,是學校及社會教育不可替代的。太多的父母只知道怎樣在物質上最大限度地滿足子女的需求,而對子女真正需要的東西,如何引導子女愛與被愛,如何更好地生活,卻有太多的缺失。子女最需要的是健全的家庭結構,但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僅是提供充裕的物質需要,更重要的是對子女的心理教育。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的心理發展具有順序性,行為問題表現有滯后性,大部分成年人的極端行為都可以追溯到其某種早期心理經歷,要改變子女的行為,需要先改變父母的行為。因此,父母的家庭教育異常重要。
總之,家庭教育問題早已是需要古今中外共同關注的問題。“官二代”、“富二代”的家庭教育失敗造成的惡果,如艾米莉#8226;狄金森的獨身隱居,再如近年來國內較典型的“官二代”或“富二代”事件“李剛門”、“藥家鑫案”等無不引人深思,都在提醒社會民眾關注家庭教育,在全民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尤其有必要加強“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家庭教育。
參考文獻:
[1]Johnson, Thomas H. The Complet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Boston Toronto: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60.
[2]江楓.艾米莉#8226;狄金森名詩精選[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1997.
[3]劉守.狄金森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