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與發達國家相比,作為中國特殊教育主體部分的殘疾兒童教育,起步較晚,發展較慢。從法律法規﹑特殊教育資源﹑家長與社會四個方面闡述中國殘疾兒童教育現狀,并提出改進中國殘疾兒童教育現狀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 殘疾兒童 受教育現狀 思考 建議
2011年4月,中國殘聯發布《2010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我國殘疾人各項權利得到更好的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情況有所改觀。殘疾人教育事業,作為一項公益性事業,它的發展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政治發展,及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密切相關。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作為中國特殊教育主體部分的殘疾兒童教育起步較晚,發展較慢。
一、中國殘疾兒童受教育現狀
1.在法律法規方面,缺少一部處于核心地位的《特殊教育法》。教育立法實踐的指導和特殊教育活動的規范都需要一部明確的獨立的法律法規。目前,我國規范特殊教育活動的法律比較零散,雖然殘疾兒童享有義務教權利的規定在憲法和殘疾人保障法中都有出現,但是這些規定多為附加性,體現教育公平原則而已。1990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是現行的規定殘疾人受教育的法律,細觀其中條文,我們不難發現相關條文多為原則性、倡導性,保障特殊兒童受教育權利需要具體和細化的條文。1994年出臺的《殘疾人教育條例》,本身立法層次低,因此即使作為一部規范特殊教育活動的專門性法規也未能發揮實踐作用。
2.特殊教育資源數量不足,殘疾孩子失學多。根據全國殘疾人聯合會公布的統計數據,到2000年底,全國未入學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總數為39011人,相當于全部適齡入學殘疾兒童的22.8%,207123名殘疾兒童少年因貧困未入學,占未入學殘疾兒童總數的53.03%。(盧德平,2004)2010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我國共8296萬殘疾人(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特殊學校只有1705所,在校學生51.9萬,相比之下我們不難發現“特殊教育”仍然是我國教育的弱中之弱。
3.特殊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勻,中西部地區比較缺乏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西部12省(市、區)因貧困未入學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達183355人,占失學殘疾兒童總數的46.94%。中部經濟欠發達6省(河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因貧困失學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達135181人,占總數的35%。”目前我國30萬人以上的縣還有353個沒有特教學校。大部分殘疾兒童家庭環境條件較差。在我國的6000萬殘疾人中,90%以上生活在農村,而其中有20%以上的殘疾人處于貧困狀態。(高一村,2006))困難的經濟狀況,使得許多殘疾兒童錯失診治的時機,無力購買輔助設備和支付受教育學雜費用。殘疾兒童家庭貧困,而中西部地區特殊教育資源過少,教育成本高,導致許多殘疾兒童失學。
4.教材陳舊,師資力量不足。在教材方面,我國聾校現用教材是1995年由全日制聾校教科書委員會編寫的九年級上下冊課本和相關的教學參考書。(閆延河,2008)目前北京市盲校學生使用教材久未更新,特教教師配備標準是1∶14,與正常學生教師標準一樣。總體上,特教教材存在著形式單調,教材更新緩慢,教學觀念落后,教學內容陳舊,教學資源缺乏等問題。
5.許多殘疾兒童的家長,知識水平較低,缺乏維護殘疾兒童受教育權利的強烈意識和能力。中國殘疾兒童的家長,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全國性團體,共同維護和改善殘疾兒童受教育及其他權利。
6.全社會對殘疾兒童回歸主流社會缺乏理解和認可,對殘疾人缺乏發自內心的尊重和關愛。我們的社會還沒有形成一個尊重與善待殘疾人的氛圍。心理方面,殘疾人承受著外界歧視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在生活方面,專為殘疾人建設的無障礙設施常被無情占用甚至破壞。比如盲道,經常被商亭、自行車占滿。
二、改進中國殘疾兒童教育現狀的幾點建議
殘疾人兒童受教育意義重大,它體現了教育公平原則。通過接受教育掌握技能從而獲得生存能力的意義,遠遠大于短期的金錢幫助。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強中國的特殊兒童教育:
1.完善特殊教育立法體系,以《特殊教育法》為核心,建立健全特殊教育法制體系。健全殘疾人受教育權的法律救濟制度,首先要建立殘疾人家長或監護人對侵犯殘疾人受教育權行為的申訴和訴訟制度 (李繼剛,2008)。要從根本上保障殘疾兒童受教育的權利,必須依靠法律。
2.對適齡兒童提供公立的、免費的特殊教育。當前《殘疾人保障法》中并無對殘疾兒童及適齡青少年實行公立的、免費教育的條款。筆者認為,作為一項支持保護弱勢群體的事業,殘疾人教育事業發展,在經濟上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家的幫扶,因此應當實行與中國普通義務教育一樣的特殊義務教育,并免學雜費等。
3.加大教育資金投入,特別是在中西部貧困地區開辦一定數量的滿足特殊兒童教育需求的學校;加大特殊教育師資培訓力度,提高師資質量,壯大師資隊伍;組織專門的教材編寫小組,設計與當前社會狀況相適應的殘疾兒童專用教材。
4.由國家政府部門牽頭組織,號召社會慈善團體捐助,中央財政撥款與個人慈善捐助相結合,開發學前特殊兒童的早期項目。如2009年7月,由財政部、衛生部、中國殘聯共同發起的“貧困聾兒人工耳蝸、助聽器搶救性康復項目”。根據2010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統計,2010年中國殘聯專項彩票公益金的殘疾人康復項目任務,使得18.6萬貧困殘疾人因此受益。
5.重視家長參與的權利。以家長為依托,輻射帶動特殊教育相關政策的制定與立法。地方各級殘聯部門,應當加大力度在特殊兒童家長中普及特殊兒童教育常識和法律常識,定期組織特殊兒童家長交流會,形成特殊兒童家長團體,共同參與有關特殊兒童教育的各項決策。
6.普及全民教育,號召尊重理解和關愛殘疾人,幫助特殊兒童更快回歸主流社會。加強殘疾人生活基本便利設施建設,為特殊兒童受教育提供便利條件。
參考文獻:
[1]高一村.教育:為殘疾兒童融入社會打開一扇門[N].中國社會報,2006.
[2]李繼剛.美國特殊教育立法及對我國的啟示[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08,(1):4-7.
[3]閆延河.在聾校使用普校數學教材可行性的若干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08,(3).
[4]牟映雪.中國特殊教育演進歷程及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06,(5).
[5]盧德平.中國殘疾青少年特殊教育問題評估報告[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5).
[6]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
[7] 2010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