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長期以來,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始終發展緩慢,其原因在于課程微觀內容的設計與編排遠未跳出學科體系的藩籬,已成為制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成敗與否的關鍵。本文結合實際的教學改革過程,論述了《機械制圖》課程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的建立與實施,并就具體的操作方法進行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 教學改革 工作任務導向 機械制圖
長期以來,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始終發展緩慢,其原因在于課程微觀內容的設計與編排遠未跳出學科體系的藩籬,已成為制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成敗與否的關鍵。按照實際工作任務的完成過程來開發課程,是凸顯職業教育特色的突破口,是當前高職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的課程開發基本理論
實現工作任務導向的課程開發,首先要解決的是課程內容的抉擇取舍問題。一般來說,課程內容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涉及事實、概念、原理方面的“陳述性知識”;一類是涉及經驗、方法、策略方面的“過程性知識”。由專業學科構成的以邏輯為中心的學科體系,以傳授實際存在的陳述性知識為主,是培養科學型人才的一條主要途徑。由工作任務構成的以過程為中心的行動體系,以強調獲取自我建構的過程性知識為主,是培養職業型人才的一條主要途徑。顯然,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其課程內容應以實際應用經驗和策略的習得為主、以適度夠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為輔。
實現工作任務導向的課程開發,其次要解決的是課程內容的序化結構問題。學科體系課程的內容是一種平行結構,是根據結構龐大而邏輯嚴密的學科順序編排的,這種人為建構的非自然的學科順序和學生與生俱有的自然心理順序不一致。而行動體系課程的內容編排是一種串行結構,學習過程中,學生認知的心理順序與專業所對應的典型職業工作順序或行動順序相一致。針對行動順序的每一個工作過程環節來傳授相關的課程內容,實現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的整合,符合學生認知的心理順序,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按照工作任務的完成過程來序化知識,將陳述性知識與過程性知識整合、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整合,意味著適度夠用的陳述性知識的總量沒有變化,而是這類知識在課程中的排序方式發生了變化。
二、工作任務的設置
工作任務的設置是一個科學嚴謹的過程,要依據知識的認知規律,選擇能體現實際工作過程的典型任務。設置的工作任務應具有以下的特性:
1.完整性
每個任務都是獨立的、完整的,能體現一項工作的全部過程。
2.涵蓋性
每個任務必須包含一定的知識點,有明確的能力培養目標,要突出重點,以“適度夠用”為原則,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典型性
設置的任務必須有代表性,能涉及相關的知識,培養一定的專項技能,可以以點帶面,使學生觸類旁通。
4.可操作性
設計的教學活動應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讓學生動手動腦,通過認真努力能夠實現。難易程度要適當,過易,則不利于學生的能力培養,而且也容易使他們感到枯燥乏味。反之,任務過難則會使學生茫然不知所措,會挫傷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自信心。同時,設置的任務也要易于考核與評價。
5.靈活性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任務的設計就要體現出靈活特性,對那些悟性強、掌握快的學生,教師就要靈活調整,在完成規定任務之外,給他們增加一些難度大些的拓展性任務,滿足他們對學習的渴求。
6.可遷移性
通過典型工作任務獲得的技能和能力,可以遷移對到未來從事的工作中去,包括專業知識技能,也包括一些社會實踐的基本技能。
根據我院數控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和現場工作的實際狀況,以石油裝備制造過程中的典型零件為載體,制定學習性的任務,展開基于工作任務導向的教學活動。打破傳統的學科體系,將原《機械制圖》、《公差與配合》、《AutoCAD》三門學科知識進行融合重組,按著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規劃出6個項目,每個項目設置2~4個典型工作任務,并進行相應的任務拓展訓練,將知識學習融于完成任務的過程當中。
三、教學設施的配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先進的教學思想,也必須具備相應的實施條件。與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同,基于工作任務的新教學方式要求教、學、做緊密結合,成為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這樣,就要求我們的教室既可以實現教師的教、又可以實現學生的學與做。為此,我們在教室內配備了投影儀、連通互聯網的計算機、參考資料、測量工具、繪圖工具等,做到設施齊全,功能完備。根據設置的典型任務,準備實際工作零件,數量上要保證至少每組學生一個。根據學習內容,準備合適的模型,以供教師講解、學生自學提高之用。制作符合工作任務導向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完善多媒體資源庫,建設網絡課程,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的效果。
四、特色教材的編寫
傳統的教材是按照嚴密的學科順序編排的,理論性強,內容龐大,連接緊密,但不符合培養技能操作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根據我院的實際培養目標,著手編寫了具有我院特色的校本教材。以所確定的典型工作任務為中心,按照適量夠用為原則,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編排、取舍,使每一任務都是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具有較強的獨立性,能讓學生對該項工作任務的解決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在教材編排時,以典型任務為引導,讓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遇到一些實際的問題,通過查找相應資料及討論等方式,學習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從而掌握相應的知識。這樣的內容安排,可以使學生有目的地去學習,避免以前的學與用脫離的狀況,可明顯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按照基于工作任務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我們為每個任務編寫了任務單、評價單、反饋單、習題,這些內容都以活頁的形式安排在教材的相應部分,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
五、教學環節的安排
1.任務的布置
對于每個典型任務,教師事先準備好任務單,在上課之前發給學生,提出任務要求、信息咨詢內容、咨詢要求、問題引導等。讓學生利用相關資料或網絡資源自主學習、討論,為完成任務準備相關知識。
2.任務的實施
學生分組進行,每組4~6人,組長負責協調分工,人人參與,各司其職;組內討論解決任務的方案;對于遇到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解決;對于共性的難題,教師進行啟發式講授;每個小組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的方案,并按其完成任務;各小組輪流展示成果,講解方案的制定依據、任務的實施過程等主要問題,并回答其他小組的疑問,其他小組和教師根據成果的合理性及回答的準確性,進行評價打分;根據展示、討論、指導的結果,找到存在的問題,完善方案,合理準確地完成任務。
六、學習效果的評價
學習效果的考核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重要一環。在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中,由于整個課程分成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工作任務,每個任務應該及時、獨立地進行考核,而不應簡單地采用以前的通過期末筆試的方法來完成。而且,在解決任務的工作過程中,我們也強調綜合能力的培養,如獨立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團結協作能力、領導能力、交流能力等,為此我們研究建立了一套“過程+結果”的考核評定體系。按照這個評價體系,每進行一項任務,都要對每個學生的專業能力、社會能力進行評價,并按規定的分值進行量化。評價過程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主要是學生對其他人工作成果的評價、小組之間的相互評價、教師的評價,最后按適當的權重計算每個學生出總分值,作為其該項任務的成績。最后該課程的總成績按照平時70%、期末考試30%來計算,以充分體現工作過程能力的考核。
七、教學信息的反饋
為了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每項任務都設置信息反饋單,以了解學生對所進行的任務、學習方法等的意見與建議,學生也可以將未來得及在課堂公布的任務解決方案反饋給教師,教師在閱后將意見反饋回去,并根據需要對教學進行適當調整。
八、結語
經過一年多的建設、實施、不斷改進,我院的機械制圖課程的改革日趨完善,取得了較好的結果。與以前的同專業學生相比,改革后的學生的識圖、繪圖能力大大提高,這在隨后的測繪、課程設計、金工實習、專業實訓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整體上表現出了較強的現場實際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趙志群.論職業教育工作過程導向的綜合性課程開發[J].職教論壇,2004,(2).
[3]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