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服裝專業以特色教學為引擎,以培養學生知識素養和社會適應能力為目標,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與發展潛質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突破。在教學中突出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倡導師生互動和學生互動,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建構產學一體、工學結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關鍵詞] 工學結合 市場需求 創新能力 人才培養新模式
一、市場需求引專業特色,構筑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教育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規格是專業建設的主要依據和基本質量標準。人才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規格應該實現知識素養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統一。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規格的確立要經過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必須符合時代要求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符合人才培養規律,突出對專業知識、職業能力、人文素質的培養,注重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有利于科學人文素質的提高,有利于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專業人才規格要體現高職教育的特色,體現學生個體成長與發展。職業趨向與崗位定位正確,學科與專業定位正確,層次與類型定位正確。既保證教育質量,又體現高職教育的時代性、實用性、科學性的特點。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服裝專業特色教學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專業的專業知識、職業能力、人文素質為目標,強調職業性、應用性、可持續發展性。結合學院的專業辦學定位和辦學思路,實施“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目標、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源泉、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緊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人才市場需求轉換、學生個性體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專業方向,進行有針對性、適應性的專業人才培養,突出體現了工學結合、產學一體、專業教學與企業實踐相融、注重個性化成長的職業教育特色。針對學生入學基礎不同、專業特長不同、個人興趣愛好不同、行業人才需求不同、區域經濟發展不同的學生,服裝專業細分為“服裝染織藝術設計”、“家用紡織品裝飾設計”、“服裝藝術設計”、“服裝陳列與展示設計”、“人物形象設計”、“服裝工藝與結構設計”、“服裝營銷與管理”等多個專業方向為學生提供成長空間。構筑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主線,因材施教,注重個性發展、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兼顧學生需要、專業需要與社會需要的辦學理念,促進學生的個體成長與發展,強調專業特色與社會適應需要并重。
二、學用一體,工學結合,能力為本
1.學以致用,工學結合,多證融通。工學結合、能力為本、多證融通的專業人才培養方式是學院服裝專業在體現教學模式特色化的開創性舉措,是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活動。服裝專業在教學中強調“理論與實踐相融”,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邏輯關聯性、結構科學性與層次合理性的有效合成。服裝專業在教學中首開“基礎知識——專業認知——專業技能——企業實踐”的教學線路。強調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針對性、實用性和統一性。“早實踐、多實踐、三年實踐相關聯”貫穿于專業教學始終。“服裝藝術設計”、“服裝陳列與展示設計”、“人物形象設計”、“服裝工藝與結構設計”等專業的教學與職業技能與鑒定合為一體。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相融合,藝術創新與生產技術相融合,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融合,學校考核與職業技能培訓鑒定相融合,知識體系構成新技術及崗位應變能力相融合。《家用紡織品設計師》、《服裝設計師》、《色彩搭配師》、《人物形象化妝師》等職業技能證書,全方位鼓勵學生多證融通,增強學生就業與創業的競爭力,拓寬學生的職業服務技能,促進學生成為動手能力強,符合市場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專業人才。工學結合的最大化是以企業的產品生產流程與崗位能力需求,將專業教學內容分解成若干模塊,教學的內容來自于企業,“模塊組合教學法”,通過模塊組合引領教學過程、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遵循“從企業中來,到企業中去”的原則,學校教學與企業生產緊密銜接,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依據于企業,學生就業與創業適應于企業,教科研成果反哺于企業。服裝專業的辦學能力和社會服務功能得益于企業,可謂三位一體同贏。
2.技能大賽是學生能力鍛煉的社會化平臺。服裝專業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服裝企業高技能應用型人才,職業的特色是突出實踐技能。職業技能大賽是職業教育的一項具有基礎性、專業性、特色性的創新教育制度。技能大賽緊扣服裝專業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是從學生的單一技能到專業整體技能,從少數學生到全部學生、從學生學習到教師教學、從學校培養到校企合作等全方位的實踐教學過程及有效途徑。技能大賽命題與行業企業發展相適應,貫穿于服裝專業教學的過程之中,覆蓋服裝專業的全體學生,專業有賽、層層大賽、人人參賽。服裝專業的學生通過參與各類大賽不僅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專業實踐能力得以鍛煉,個體自信心得以確立,學習的自主性得以強化,學習的目標性得以明確,自身整體素質得以提高。職業技能大賽是有效推進學生能力鍛煉的社會化平臺。
三、廣開教學資源、專業教學形式多元化
1.教學資源開放,拓寬人才培養途徑:服裝專業秉承專業建設是主線、課程建設是核心、師資建設是關鍵、基地建設是保障、校企合作是平臺的高職教育特質。一是堅持培養過程開放,服裝專業面向的是與區域經濟發展脈搏息息相關的民生產業,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充分運用學校與企業的教學資源,拓寬人才培養途徑和方式,形成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二是師資隊伍開放,服裝專業通過各種措施建設以專業帶頭人為核心,骨干教師為主體,校企融合、專兼協作、動態優化的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團隊;三是實驗實訓基地開放,服裝專業按照共享、共建、共贏理念,對企業開放專業教學設備資源,借助企業實踐教學資源進行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四是主干課程開放,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網絡教學平臺,開發多媒體課件與網絡課程,實現優質課程網絡化,教學資源效應最大化;五是服裝專業充分關注國際服裝專業教育發展態勢,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開展國際交流,不斷擴大交流規模,更新服裝專業的辦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服裝專業作為特色專業成為學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優先領域,對接國際標準,推動服裝專業教育教學的國際化開放。
2.以教啟學、創導學生自主學習:服裝專業遵循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和職業教育的客觀規律,以培養職業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符合崗位要求作為人才規格的首要依據。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與企業用人需求機制相銜接,緊隨社會經濟發展而與時俱進。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充分發展為目的,以就業、創業、創新為突破口。教學形式提倡由教師單向灌輸尋求師生雙向協同,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創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鼓勵學生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能力。實現師生互動和學生互動,提高學習成效,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與社會適應能力,增強為社會服務的專業性與有效性。學生根據企業需要與個人發展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教學信息平臺,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解疑釋惑的環境和條件。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重點與難點,學生的藝術審美與鑒賞、社會參與、服務目標等綜合能力有了明顯提升。
學校服裝專業特色教學理念的確立來源于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其源動力是服裝專業直面的時代適應性,探索的是服裝專業特色教學的前瞻性,立足點是服裝專業特色教學的方向性。服裝專業特色教學是職業教育教學領先的實踐活動,需要在前行中不斷思考、不斷探索、不斷完善、不斷創新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