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遠程教育的理論研究中,遠程學生自治始終是探討的重點之一。本文分析了遠程教育中的特征,并探討出在遠程教育中,若實現遠程學生在學習中擁有更多的自治權,應該從遠程教育院校、遠程教師和遠程學生三方面努力。
[關鍵詞] 遠程學習 學生自治 遠程學生
在遠程教育的實踐和理論研究中,遠程學習是各類遠程教育系統的核心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是評價遠程教學系統質量的重要參數,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同時由于遠程學生與傳統校園面授學生相比存在著巨大差異,使得在遠程學習中,如果合理地發揮和實現遠程學生自治,不僅可以體現遠程教育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本質特征,更能提高遠程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此提高遠程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一、遠程學習中的學生自治理論
在遠程學習中,學生自治是指學習者對其自身學習的課程設置、課程學習媒體材料及其發送和接收方式、學習方法、學習進度以及檢查考試方式等應該擁有的盡可能多的知情權、決策權、選擇權和控制權。遠程教育中的學生自治理論注重和強調遠程教育中的學生自治,認為理解和實施學生自治、自主學習和自我控制是開展遠程教育和遠程學習的核心。
1.魏德邁的獨立學習理論
美國遠程教育之父查爾斯#8226;魏德邁的遠程教育理論的核心就是獨立學習和學生自治,其思想淵源是社會民主理想和自主教育哲學。他認為,遠程教育相對于傳統教育更應該解放學生,使每個人都要有受教育的機會,發展自我,同時成為成熟的自學者,而克服教育時空屏障的唯一途徑是將教和學分離,并根據分離的要求將教和學設計、規劃為一系列分離進行的活動。1971年,魏德邁提出“獨立學習”的概念,認為獨立學習可以實現校內外學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進度學習,1977年提出獨立學習理論,其理論核心可以歸結為三條靈活自主原理,即制訂教育目標和選學課程實現學生自主、學習進度和學習方法學生自主、考試方式學生自主。在此基礎上,他認為,一個好的遠程學習系統應該能夠讓學生實現自治學習、自主學習和自我控制。
2.穆爾的交互距離和學生自治理論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育學教授、美國遠程教育研究中心創始人穆爾關于遠程教育的理論創新在于對遠程教學和獨立學習的界定。20世紀70年代,穆爾完善了獨立學習理論,提出“交互影響距離”和“學生自治”理論。
首先,他認為成人具有獨立行為特征的自我概念,一般有能力做到并愿意在學習方面的自主。但自主與交互關系密切,一般認為,交互影響距離越大,學生所擁有的自主性越大,距離為自主學習提供了機會,而距離是“對話”和“結構”兩個變量的函數,其中結構反映了教學計劃課程設計對適應學生的個別需求和條件的針對程度,對話則指在教學系統中,師生間進行相互交流、影響的程度。例如:若某教育系統的教學計劃課程設計高度結構化,那么它就很難適應學生的個別需求和條件,比如傳統校園面授教育;若某教育系統具備很好的師生交流通信,那么它的對話變量的值就很高。
其次,他關于學生自治的理論核心規定,一個高度自治的教育計劃課程設計是以學生為中心和學生自治的,而一個較少自治的教育計劃課程設計則是以教師為中心和由教師嚴格控制教學過程的。
最后,他認為,如果學生進行個別化學習,沒有師生雙向通信,課程設計結構靈活,學生擁有決定教育目標、學習方法和考核方法的自主權,就屬于高度獨立的學習模型;如果學生在教師的全面控制之下學習,有豐富的師生雙向人際交流,同時課程設計結構靈活,就屬于極不獨立的學習模式。
二、遠程學習中遠程學生的特點
與傳統教育中的學習主體絕大多數都是未成年人,并且學習環境處于校園中,學生的整體水平差異不大等重要特征不同,遠程教育中的學生具有自己的特點。
學生年齡跨度較大,雖然資料顯示大部分遠程學生的年齡集中在20~50歲之間,但由于遠程教育本身的開放性(在國外尤其明顯),使得學生差異較大,甚至存在一些老年和少年學習者。
學生在進入遠程教育院校學習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存在很大差異,因此使得他們的教育程度和專業背景不同。
學生一般都是在職成人,具有工作和家庭的雙重責任,因此,無法接受傳統學校教育,學習形式以業余學習為主,學習地點往往選擇在家庭和工作場所等,這就使得學生分布在十分廣泛且分散的區域里。
學生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其社會地位、社會角色、家庭條件和工作環境不同,因此個人學習習慣和愛好差異更大。
學生大多在各自領域具有一定實踐經驗,這不僅有利于學習,更使得他們非常了解自己的學習需求,同時,不同的學習者其學習需求差異很大。
以上關于遠程學生的主體條件和環境因素的分析使我們認識到,遠程教育院校若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就應該在其課程設置上和對學生的學習支助服務上充分注重學生的特點,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課程設置、媒體選擇和發送接收等,并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給予學生自治權。
三、有關實現遠程學生自治的思考
1.在遠程院校方面
為了實現學生自治,遠程院校系統在設計時應具有較高的開放性,如:在學生子系統的設計中,學生錄取的“門檻”要低,這樣才能滿足絕大部分學習者的學習需求,使之與傳統院校有本質區別;在教學計劃的制定和課程選擇方面,應采用標準單元組件式的結構和學分制,這樣才能使課程設置和課程選擇更加靈活,以滿足來自不同領域、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遠程學生的學習需求;學校應該至少為每個遠程學生配備一名專業輔導教師和咨詢教師,并在學生畢業之前盡量不要發生變動,使得教師和學生能做到最充分的了解,從而有利于對學生的輔導和指導;在考核方面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避免只提供一種考核方法,應該允許學生選擇不同的方法和途徑參加考核(如到學校參加考核、郵遞試卷、網上答題等);在學分認定方面應靈活,只要學生在制定方向獲取相應學分并滿足學分要求即應當給予相應學位。
2.在遠程教師方面
在遠程教學中,由于遠程學生的主要學習活動是利用教育資源自主學習,因此遠程教師應在充分了解遠程學生各方面情況的基礎上發揮其主要作用,即課程材料的設計開發發送和對學習者的學習提供學習支助服務。并在此過程中尊重學生的意愿,讓學生有盡可能多的知情權、決策權、選擇權和控制權。
在課程材料的設計中,印刷教材不僅僅是課程內容的載體,更應該明確教學目標和要求、明確學生的掌握程度和方法,它既是學生學習的指南,更是輔導教師進行教學輔導的方向依據和參考;配套印刷教材的其他媒體(如視聽媒體、電子媒體通信媒體和計算機網絡以及面授輔導等)應盡可能的多開發幾種,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不同學歷層次和不同媒體操作水平的學生的選擇,并且在學習中學生可以自控媒體,還可以與媒體有更多的交互作用,以獲得較多的反饋信息。
課程材料的發送和接收是遠程教學的關鍵環節,若不能有效完成,則無法為學生構建學習資源環境,也就無法實現有效的遠程教學和遠程學習。在發送和接收過程中,教師在充分利用社會有效資源的基礎上,應盡量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即學生學習組織形式、學生最容易獲得的媒體、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生的媒體操作水平和理解力等)、學科內容情況和不同的認知目標等相結合來選擇媒體。
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支助服務方面。首先,師生之間的交流渠道可以是面授、函件、電話、計算機網絡、可視電話、雙向視頻會議等,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師生間的雙向通信機制的方式和內容會愈加豐富,教師應能夠熟練使用以上各種通信方式,并為每個遠程學生“量身定做”通信媒介,使師生間通信保持連續暢通;其次在進行指導和輔導的過程中,應該主動為學生提供各種信息的、資源的、人員的和設施的支助服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自由選擇與使用,以提高和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質量和效果。
作為遠程學習的中心的遠程學習者,應該善于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現有的認知結構、認知能力和認知習慣,了解自己的學習任務和學習需求,同時更應清楚自己所處的社會結構和環境條件等,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遠程教育院校和教師所提供的豐富的教學資源環境,不斷提高學習質量,同時更通過學習的自治來提高和鍛煉自主學習和獨立學習水平,使自己成為一名真正自學者。
綜上所述,遠程學生在學習中較傳統校園面授學生更需要自治,只有賦予他們這種權利,并為他們的學習創造自治的機會,才能使他們高質量的完成學習,并逐步成為一個成熟的獨立學習者。
參考文獻:
[1]丁興富.遠程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徐福蔭等.教學媒體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0.
[3.遠程教育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