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幼師專業聲樂課教學中實施“主體式教學模式”,是幼師教育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來的一種教學模式。這是幼師教育教學方法的一項改革,其創新性和可行性已被實踐證明。但也有不少人在實施“主體式教學模式”中,還存有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在幼師專業聲樂課中主體式教學模式的運用談一些理解和做法。
[關鍵詞] 主體式教學模式 幼師 聲樂課
在幼師聲樂課的教學實踐中,如何很好地運用“主體式教學模式”,已成為我們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通過“主體式教學模式”的實施,從根本上樹立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并進而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后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我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一、實施愉悅性原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聲樂課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看到,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情緒左右著一堂課的教學質量。所以,老師就應從每一節課的備課到講授,自始至終立足于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達到一開始就抓住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可以先從講授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內容下手,努力使所講的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興趣相結合,由易到難,首先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因為學生有了高漲的學習情緒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實現這一目的,其前提是教師要有目的的做好學生情緒的培養,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實施愉悅性原則。教師的主要精力應放在通過自己的講授,讓學生始終處在一種主動學習、有趣學習的愉悅狀態,使學生始終處在一種老師創建的“興趣”學習的氛圍之中。讓學生真實地感覺到,他們處在一種自主學習的環境,從而產生一種強烈的學習和自我表現的欲望,并使學生產生學好聲樂課的信心和動力。
二、優化教學方法,奠定學生的主體意識
目前,我國幼師聲樂教學從教材內容到教學方法,還是以傳統的教材和教學方法為主,隨著社會的不斷改革和發展,幼師的教材和教學方法也應當與時俱進,以適應新形勢下教學工作的新需求。我國傳統的教材內容和教學模式,都是單一地按照教學大綱,傳授書本知識,這種古老的教學方法大有改革之必要。在教學過程中奠定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是目前教學模式的改革之舉。要想把傳統教學方法中以老師為中心變為以學生為主體,首先需改革的就是老師從備課到講授的全過程,這個全過程始終考慮的是如何才能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要想實現這一點,老師要根據學生的聲樂基礎等實際情況,增加一定數量的教科書以外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上,要注意調動學生課堂上的參與意識,培養其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其目的就是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這種創造思維的開發和培養,是以樹立學生學習上的自主意識為前提的。課堂上,老師講授之后,可以組織課堂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這種主體意識的樹立,能夠展開學生藝術思維和創作的翅膀,打開其獨特的藝術想像的空間,為將學生培養成為創造型人才輔平了道路。
三、學、練結合,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幼師培養出來的學生將全都是幼兒老師,所以學校聲樂課不能只是讓學生們學會演唱和音樂欣賞,以后的工作崗位需要她們在充分掌握書本知識和演唱技巧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獨特的多方面的藝術潛能,去獨立實施一系列全新的教學模式和內容;為了適應將來走上工作崗位的需求,老師就應注重和加強幼師學生的學、練結合,教師以以輔導為主,為學生們提供盡量多的學、練結合的機會和場地,讓學生能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藝術才能。
聲樂課應在老師講授的基礎上,以學生多練為主。我往往只講明練習的要點,就由學生自己去選擇自己喜歡唱的歌曲,學生們唱自己喜歡的作品,自然是情緒高漲,興趣十足。這樣也大大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性,使學生的藝術素質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其實,學、練結合和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其主要目的還是培養學生藝術思維的創造性。基礎教育國家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價值”中指出:創造是藝術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創造性教學必將成為今后音樂教學及其他學科發展的方向。創造教育是知識經濟社會的必然取向,作為全部教育之基礎的學前教育,其核心的職能就是既要保障每個兒童適應現實的社會,更要保障他們適應并創造未來的社會。只有具備創造素質的幼兒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兒童。我認為,“創造型幼兒教師是具備創造性教育思想,善于獨立獲取知識,并能靈活運用到現實工作中,努力培養幼兒進行創造性的獨立活動能力的人。”這可以說是我們培養幼師的基本標準,其基本思想就是要求幼師學校培養出具有創造素質的幼兒教師。
四、師生共同參與評價,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
長期以來,課堂上的教學評價總是老師一人說了算,傳統觀念認為這是天經地儀的,其實不盡然。老師的一言堂必然消弱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忽略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揮。在“主體式”教學中,總結評價不再僅僅是老師一個人的事,更主要的是由老師組織、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參與評價。通過評價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
在聲樂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內容上要善于調整和選擇,有目的地從教材中為學生提供令她們“引人入勝”的作品,在教學過程中,從作品中努力挖掘和發現讓學生感到新奇、有趣的切入點,這樣才能從心靈深處激起學生的創作情感和學習渴望。在歌唱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從教育者的高位上下降,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的低位上升,二者形成了一種相互啟發、相互提高、互補和互生的良好關系。在感知、想象、創造、情感諸種音樂審美要素之間不斷的交流、對話和互動。
教學實踐使人們認識到,要想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就必須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不再以老師為中心實施“注入式”,而是提倡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打開學生藝術思維的空間,使學生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以適應走上工作崗位之后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許剛.“主體式教學模式”對幼師專業聲樂課學習的影響[J].商情,2010,(6).
[2]沈莉.“主體式教學模式”在美術課中的運用[J].幼師教育,2005,(17).
[3]鐘青鋒.主動讓課堂“風景這邊獨好”——淺議“主體式”教學模式在美術課中的運用[J].幼師教育,20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