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必須調動各方面的因素,從學校到家庭至社會密切配合,為聾生創造益于其心理健康發展的和諧氛圍,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 聾生 心理健康教育 措施
聾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生活在無聲世界里的特殊生活經歷與獨特的情緒情感體驗,使他們比正常學生面臨更多的挑戰,也更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聾生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那如何加強聾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注重師德建設,加強師生協作
全托性生活也是不少聾生所具有的特點。絕大多數聾生從8歲起就遠離父母,學前班的學生也只有3、4歲就共同生活在聾校里,不僅食宿、學習在校,路遠的節假日、雙休日也常常在校,因而,學校就是他們的家。他們一住就是9年或12年,幾乎過著全托性生活。大部分學生與老師在一起的時間比和家長待在一起的時間更多,而且大多數已畢業的聾生也常為婚姻、戀愛、家庭矛盾、社會求職等問題,求助于聾校老師,因而聾校教師對聾生的負責可以說是全方位的,他們對學生可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再則,聾生由于聽力的缺損,視覺起著重要的代償作用,他們主要靠觀察來察覺、感知周圍的事物,故教師在聾生面前“身教更重于言傳”,教師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個性品質。此外,眾所周知,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前提和關鍵。古人云:“尊其師,重其道;親其師,信其道”,便道出了這一道理,由此可見,教師在聾生的學習生涯中起著尤其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從事特殊教育的老師:
首先,要理解、尊重聾生。真正從心理上接納他們,而不是單純以憐憫、同情的態度,以救世主的身份對聾生施舍慈善,或抱自認倒霉的態度勉強應付,諸如此類的做法無疑會增加聾生的心理負擔,不利于其心理健康發展。
其次,要健全自身人格,對學生的心理施加積極影響。烏申斯基曾經指出:“任何章程、任何綱領、任何人為的機構,不論設計的如何巧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只有人格能夠影響人格的發展,只有性格能夠形成性格。”的確,教師個性品質的不斷完善,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再次,要掌握的特殊教育的理論、手段和方法。聾生因其生理缺陷,在認識活動、個性發展以及語言交往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教師應靈活地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不同層次的心理活動目標,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培養學生樂觀穩定的情緒、團結協作的精神等優秀心理品質,擯棄其不良心理傾向。
二、重視個性差異,因人而宜施教
聾生由于致殘原因、致殘時間、致殘程度、年齡等客觀因素的存在,使得其個性差異較大,在學習與生活的各個方面會遇到不同的困難,相應地也就會產生不同的需求,這就需要教師因人制宜,對癥下藥,耐心、細致地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工作。如幫助聾生克服學習上的心理障礙,了解自己的學習潛能,改進學習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有效的智力活動策略和自我監控智力活動的意志與技能;幫助學生正視自身的生理缺陷,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和完善自我形象,養成自尊、自強、自立、自信的優毅品質,增強競爭和合作的意識,矯正不良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問題。除此之外,教師應幫助學生建立心理檔案,了解聾生的心理發展軌跡,以便及時發現并有針對性地解決其心理問題,使得每個聾生都有一個健康的心理,不存在聽力缺陷之外的遺憾。
三、針對具體心理問題,提供心理咨詢和輔導
通過心理咨詢,可以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身心發展存在的障礙、缺陷及其他困擾問題,也可以使聾生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自己的行為,從而,促進聾生身心健全地成長和發展。如英國伯明翰朗威爾皇家聾校設有聾人精神衛生中心,中心的任務是為聾人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務,服務的方式是通過觀察、分析、比較來確定病情,然后通過手語翻譯疏通交往渠道,使之解除困惑,獲得精神上的康復。這些先進的經驗、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四、遵循聾生身心發展特點,提升校園環境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委員會曾經強調指出:“與人生命的其他時期相比,兒童時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周圍環境有著更為直接的關系。在這方面,在人的一生中占據重要位置的學校,在其心理健康的形成和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聾生而言,學校幾乎是他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因此,學校環境對于聾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就顯得尤其突出。在優化校園環境的過程中,不能僅僅著眼于校園物理環境,更要關注校園的心理環境并以此為突破口,注重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和積極進取的班風、校風的建設;注重挖掘、利用一切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積極心理環境因素,在學校內部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有效地促進學校的各項教育工作,全面推動學校環境的整體提升和優化。
五、優化家庭的教育環境,密切家校合作
家庭是聾生的第一生活環境,他在其中得到的經驗和所受到的教育,對其心理的發展極具影響力。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教育方式在聾生的成長過程中,對聾生的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為了更好地了解聾生的成長情況,教師應主動加強和家庭的聯系,及時交換聾生的學習、生活等情況,以及時發現聾生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向家長介紹相關的聾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以及和聾生溝通交流的方法,幫助他們建立正常的和諧的親子關系,此外,家長也應積極配合學校,共同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六、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建設良好的社會教育環境
一方面,學校應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宣傳聾生教育的力度,讓社會了解聾生教育,再進而爭取獲得支持和幫助,消除對聾生的偏見、歧視,為聾生爭取公正的待遇,形成助殘的良好的社會風氣,以滿足聾生社會交往及受尊重的心理需要,為其心理健康發展提供澄澈的社會空間。另一方面,學校在保證聾生安全的前提下,應逐步改變以往聾校教育封閉性的特點,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向社會,了解社會,學會交往,學會生存,適應現代的社會生活,并使學生在實踐中努力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磨練意志、增強信心、完善其心理品質,健全其人格。
總而言之,聾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據聾生教育的特點,遵循其身心發展規律,調動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因素,加強對聾生優秀心理品質的培養,促使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樸永馨,張寧生,銀春銘,魏華忠.缺陷兒童心理.科學出版社.
[2]陳家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與操作.教育科學出版社.
[3]蔡希美,羅其昌.聾生、盲生SCL—90測試結果的研究.中國特殊教育,1998,(3).
[4]楊素華.特教中專殘疾學生SCL—90評定結果分析.中國特殊教育,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