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產生的法律問題日益成為高校就業指導中的重要問題。本文通過探討大學生在畢業求職、就業協議及勞動合同簽訂過程中容易產生的問題,給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大學畢業生 就業協議 勞動合同
嚴峻的就業形勢、激烈的人才競爭,意味著用人單位將有更大的選擇余地、更高的人才要求,而我們的畢業生社會經驗缺乏、求職心切,又缺乏相關法律知識,一些用人單位就可能會利用人才市場豐富的人才資源,提出不公平的用人條件和規避法律制度的勞動制度。為此,大學生在畢業求職過程中尤其要重視和運用相關法律法規,維護好自己的權益。
在高校畢業生求職擇業的一系列流程中,最可能發生法律問題的環節即簽署就業協議書及勞動合同的環節,本文將圍繞上述兩各個環節展開重點論述。
一、了解畢業生求職中的基本勞動權利
增強大學生畢業求職過程中的法制意識,首先要引導畢業生熟悉畢業求職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這是畢業生權益自我保護的前提
1.勞動權
我國《憲法》、《勞動法》都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創造勞動就業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我國公民的就業權,不因民族、種族、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
2.平等就業權
畢業生在參加就業求職過程中,應當享有平等就業權。平等就業,應當包括及時、全面準確的獲取就業信息,就業時公平、公正、擇優推薦等。公正推薦是學校的基本責任,也是畢業生享有的最基本的權利。
3.公平待遇權
用人單位錄用畢業生的過程中,應當公平、公正、一視同仁。公平受錄用權是畢業生最為迫切需要得到維護的權益。
4.接受就業指導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九條規定:高等學校應當為畢業生、結業生提供就業指導和服務。從學校接受就業指導服務是畢業生的一項重要權益。各高校應成立專門的學生的就業指導機構,配備專門人員對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
二、簽訂畢業就業協議書及其補充條款時應注意的問題
就業協議書俗稱“三方協議”,由學校做見證,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簽訂的有法律效力的意向性協議。從法律屬性角度分析,就業協議書是一種預約合同,預約合同具有與其他合同相同的法律效力,當事人違反就業協議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就業協議雖然形式上涉及到學校、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三方,但真正的權利義務主體是用人單位和畢業生。
1.查明用人單位主體資格
許多畢業生求職心切,在接到用人單位發出的錄用通知后,沒有認真了解和考察單位的具體情況,就不假思索地立即簽約。實際情況是,不少草率簽約的畢業生,最后被騙、陷入協議糾紛或者入錯行的不在少數。為此,避免這種情況,在簽約之前應查明用人單位是否具有主體資格,即審查其是否為依法成立的組織。
2.確認具體協議條款明確合法
協議書的內容是整份協議書的關鍵部分,畢業生一定要認真審查。首先,審查協議的內容是否合法,是否符合國家相關法律和政策;其次審查和仔細推敲雙方權利和義務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歧視性條款;第三要審查清楚協議本身外是否有附件及補充協議,并審查清楚其內容。相關法律規定,就業協議書內容至少應具備以下條款才能具有法律效力:服務期工作崗位、工資報酬、福利待遇、協議變更和終止條款、違約責任等。
3.簽訂就業協議書的程序要合乎程序規定
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協商一致,簽約時要注意完整地履行手續。首先,畢業生要簽名并寫清簽字時間;其次,用人單位及其上級主管部門必須加蓋用人單位公章并注明時間,不能用個人簽字代替單位公章;第三,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簽字后需將協議書交給學校畢業生分配主管部門履行相關手續,以便及時制定就業計劃和順利派遣。
4.看清違約條款,明確違約責任
違約責任是指協議當事人因過錯而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協議規定的義務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它是保證協議履行的有效手段。在協議內容中,應詳細表述當事人雙方的違約情形及違約后應負的責任,同時還應寫明當事人違約后通過何種方式、途徑來承擔責任。這樣,才能更有利于當事人雙方履行協議,也有利于以后違約糾紛的解決。由于協議書通常情況下由用人單位起草的,所以,在簽訂就業協議過程中,畢業生要對違約責任條款充分關注,看是否存在對畢業生不利的條款。
三、簽訂勞動合同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畢業生到用人單位報到后,用人單位會與畢業生簽訂一份正式的勞動合同,從而確定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勞動關系。勞動合同簽訂后,就業協議就自動終止了。當然,就業協議中相關的試用期、薪資待遇、合同期限等是作為勞動合同相應條款的主要依據。
簽訂勞動合同前,畢業生應要求用人單位提供關于單位規章制度、勞動條件等方面的信息,以確保畢業生對用人單位基本信息的知情權。如果用人單位沒有提供上述信息,則可以認為用人單位沒有履行告知義務,并造成受聘人員不受用人單位相關管理制度約束的法律后果。對于用人單位,畢業生也要承擔個人基本信息的告知義務。但是,求職人員關于自己基本信息的告知義務以用人單位相關要求的提出為前提。
相對于就業協議而言,勞動合同具有更強的約束力,與畢業生切身利益也更相關,所以,簽訂勞動合同的時候,要特別關注幾個條款。
1.必備條款
必備條款關乎畢業生直接的利益,把工作崗位、地點、上下班時間和加班時間限度以及試用期限和待遇、正式聘用后的薪金待遇等有關問題確定下來,既可避免不良單位的欺騙,又可避免因彼此溝通不暢引起誤會。
2.約定條款
勞動合同除前款規定的必備條款外,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約定試用期、培訓、保守秘密、補充保險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項。一般情況下,勞動合同也是單位草擬的,所以約定條款需要更加引起畢業生的注意,對于對方設定的不公平、不對等的條款,要予以修改或拒絕。
3.試用期條款
試用期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為相互考察、了解對方當事人而約定的期限。《勞動合同法》第十九條規定,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
4.其他需要關注的條款
(1)違法不簽合同單位須付雙薪
根據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仍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除在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期間向勞動者每月支付2倍工資外,還應視為雙方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2)“違約金”有上限
根據規定,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除培訓服務期和競業限制可以約定勞動者違約金之外,其余任何名義的違約金都屬違法。
(3)單位未依法繳社保費
單位未依法繳社保費,勞動者可隨時解除勞動合同。
(4)收取“押金”最高可罰2000元
根據規定,用人單位以擔保等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本人,并以每人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標準處罰。
四、畢業生權利遭到侵害,維權時需注意的法律事項
由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不盡成熟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和制度尚不健全,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不公平現象,對畢業生就業求職正當權益予以侵害。針對侵犯自身就業權益的行為,畢業生有權向用人單位上級主管部門和學校進行申訴并聽取他們的處理意見。同時也可以提交給當地的勞動爭議仲裁機構進行調節和仲裁,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首先,要了解勞動爭議制度的基本模式。我國勞動爭議制度的基本模式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自愿選擇調解,調解不成必經地方勞動仲裁處理,如對勞動仲裁不服的當事人可以想地方人民法院起訴。這一模式說明當事人可以選擇雙方協商解決糾紛,如協商不成勞動仲裁是解決勞動爭議的必經程序,不經勞動仲裁不得直接到法院起訴。
其次,要了解程序規則。作為剛剛就業的大學畢業生,既要了解實體權利,也要掌握程序的規則。其一,勞動者解除合同應該提前30日以書名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其二,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之日起60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其三,勞動爭議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15日向人民法院起訴,這些重要日期,除非不可抗力,必須在法定的的期限內去主張權利,(即要求調解或訴訟)否則超過有效期限,權利將不能被保護。
總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者要引導學生增強法律意識,儲備和更新法律知識,并注意法律法規的地域性和時效性。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才能在求職過程中免受不法單位的侵害。畢業生求職是高校對學生的最后一次教育,學校要加強就業指導中對法律問題的指導,提前預防法律問題的產生。
參考文獻:
[1]公丕祥.中國法律基礎[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劉俊坤.就業全程指導[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3]王長義.畢業生求職中應該關注和運用的法律法規[J].職業與教育,2007,(9).
[4]孫麗華.大學生就業的法律保障[J].茂名學院學報,2003,(2).
[5]解廷民.畢業生求職中個人權益的法律保護[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4,(4).
[6]張冬梅.就業協議書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之策[J].中國大學就業,2005,(24).
[7]許均秀.大學生求職就業的法律保障分析[J].就業時空,2007,(20).
[8]劉金凌.大學生就業常見法律問題[J].遼寧師專學報,2011,(1).
[9]李新省,劉正剛.大學生求職過程中常見的被侵權行為[J].交通職業教育,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