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高職英語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與成因,為尋求有效的預防和釋緩措施提供理論依據。方法:通過問卷測量、訪談和觀察等方式對浙江省內外的部分高職英語教師進行調查。結果:高職英語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明顯,倦怠程度處于中等偏高水平,主要有學校制度、學生因素、工作壓力、教學環境、教學技能要求、個體情況等六個方面的成因,其中不合理的學校制度和英語學習素質較低的教學對象直接導致了教師們的職業倦怠。[結論]高職英語教師職業倦怠程度比較嚴重,必須引起教師本人、學校和社會等諸方面的重視,特別是學校制度不公平給高職英語教師帶來的負面影響應引起學校管理層面的高度重視。
職業倦怠 高職英語教師 現狀 學校制度
一、引發本課題研究的事件
某高職學院因為英語課程的師資問題差點導致英語教學工作無法正常進行。從中學調入的一名男教師一年后不顧學院的挽留執意調回了中學,還有三年才能退休的女教師想盡辦法提前退休了,這給本來就已師資力量不足的英語教研室雪上加霜。英語教研室只好四處外聘,未果,只好通過加重其他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加大班級規模才解決了問題。在學期教學過程中,一女教師懷孕臨時請假了(醫生建議必須停止工作),這意味著得另找教師頂上,最佳的方案是請已退休的教師回來救急(她們熟悉教材、教學方法、學生等與教學有關的一切),結果三位退休教師沒有一位肯回來臨時頂一下,他們表示什么事都可以商量,惟獨上課絕對不行。無奈只好請了英語已過六級的非英語專業的博士生來頂缺,可是沒過多久,學生堅決要求換教師……以上事件至少說明了這一高職學院的英語教師職業倦怠嚴重。通過調查其它的高職院校,發現也有類似情況存在,這使得我們深思——我們的高職英語教師職業倦怠現狀如何?成因是什么?
二、國內外關于同類研究綜述
職業倦怠(burnout) 是紐約基礎臨床心理學家弗登伯格( H.J.Freudenberger) 在《職業心理學》雜志上首次提出的。他用“burnout”一詞來描述那些服務于助人行業的人們由于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高所經歷的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1980年的第一屆國際職業倦怠研討會使得職業倦怠問題的研究成了熱潮,而教師職業倦怠問題更是成了研究的熱點。所謂教師職業倦怠,是指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的一種極端反應,是教師伴隨著長期高水平的壓力體驗而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
Maslach和Jackson (1981)在長期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了職業倦怠的三個狀態維度,即情緒衰竭、非人性化、低的個人成就感。(1)情緒衰竭或情感枯竭(emotional exhaustion):這是一種疲憊和缺乏工作熱情的感覺,指個體情緒、情感處于極度疲勞狀態,工作熱情基本或完全喪失,它是教師職業倦怠表現中最典型的癥狀。(2)非人性化或人格解體( depersonalization ):這一現象是指情感遠離了自身而表現出的對他人的無情和漠不關心,教師會用消極、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態度對待學生。(3)低的個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這一現象是指個體感覺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毫無價值,即對自我的意義與價值的評價降低。當這種低的個人成就感與前兩種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混合在一起時,就會大大降低或減少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與驅動力,于是就出現了一系列的不良行為,如敷衍、無任何抱負、個人發展停滯不前等現象。
國內關于教師職業倦怠的研究比較晚,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研究數量逐年上升,最近幾年有關教師職業倦怠的研究更是開展得如火如荼,研究的主要內容為教師職業倦怠的測量方法實證研究,職業倦怠和工作壓力關系研究,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問題的實證研究,教師與其他行業的職業倦怠的比較研究,教師職業倦怠的人口統計學變量研究等。從中國知網的數據顯示,發表在2003年以前(包括2003年)的所有文章共107篇,不多不少剛好是2004年一年的數量,2005年發表153篇,2006年以后(包括2006年)每年都在200篇以上,并且呈絕對上升趨勢??v觀研究的對象,我們卻發現研究高職英語教師的文章總共3篇(2位作者),核心期刊更是沒有相關文章發現,而我們的高職英語教師卻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高職英語教學更有其特殊性,高職英語教師的職業倦怠就更值得作深入的研究。
三、調查研究的實施過程
1.結合Maslach和Jackson于1986年編制的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 ES), 并參考了各種文獻中測量職業倦怠現狀的問卷表設計了反映職業倦怠三個狀態維度的問卷調查表一,共15個題項。根據高職英語教師的實際教學情況和作者本人現有的了解設計了研究高職英語教師職業倦怠因素的調查表二,共羅列了30個原因。二份問卷都采用從“很不同意”(1分)到“很同意”(5分)的李克特五級量表形式。
2.利用2009年暑期由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承辦的全國高職院校外語教師師資培訓以及浙江省大學外語教學研究會高職高專分會2010年會的機會對87位一線教師進行了表一和表二的問卷調查。同時在問卷測量的基礎上對其中的8位省外和7位省內的高職英語教師進行了訪談。在訪談的時候以一些典型的問題如“做高職英語教師是否沒有成就感”作為切入口進行深度溝通,同時也不阻止訪談教師的自由暢談。
3.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對作者在省內外各地熟悉的同行以及同行的同事進行了表一和表二的問卷調查,共收回81位教師的有效問卷。
4.利用本文作者所在學院兩周一次的教研活動機會公布調查數據,多次分析探討了相關問題。
5.對個別英語教師進行了全方位的了解(包括訪談、隨堂聽課、與學生交談)。
四、調查研究的結果
1.高職英語教師職業倦怠總體情況
表一結果:三個狀態維度的數值
表一結果中的“高”指平均數在4或4以上,“低”是指平均數在3以下,“中”指平均數在3~4之間(包含3)。統計數據顯示,職業倦怠三個狀態維度的平均值都超過了3,最終的職業倦怠平均值為3.40,說明高職英語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明顯存在,倦怠程度處于中等偏高水平。但總體情況沒有作者本人想象得那么嚴重。其中有30.3%的教師職業倦怠的問題不嚴重,大約半數的教師(49.3%)承認自己有職業倦怠問題,20.4%的教師則承認有嚴重的職業倦怠現象。根據調查表的年齡顯示和訪談了解,職業倦怠教師群主要是年齡較長者,特別是50歲以上的群體,而造成這部分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由于現代技術的發展,對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使得年齡大的教師感到恐懼和排斥;學生和教師的代溝隨著教師的年齡成正比,年齡大的教師不容易和學生溝通,不像小年青那樣受學生歡迎;這一年齡檔的很多教師在中專學校上升為職業學院的過程中沒有及時評定相應的職稱,到后來發覺越來越難。對于年齡大的教師來說,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社會的發展的確是個不小的挑戰。
職業倦怠三個狀態維度平均值最高的是教師的低個人成就感(3.81),絕大部分(80.2%)教師認為做高職英語教師個人成就感低,這主要是特殊的教學對象——高職學生造成的。由于學生的基礎差,英語學習素質相對較低,所以要在學生身上出成就比較難,同時教師要在自己身上出成就也比較難,不像本科學院的教師那樣,語言學術研究環境好,又跟自己的教學密切相關。高職教師研究成本較低、研究意義重大的領域應該是英語教學,但是,在英語學科界這類的研究往往不被重視,這方面的研究論文很難發表,其成果很難得到承認。另外,英語課程屬于各高職院校的基礎課,領導不重視,學生不在乎,甚至有的學院課時多了就開英語課,課時不夠了,就隨便把英語課砍了。
情緒衰竭維度的平均值達到了3.38分,有69.9%的教師表現出中高水平的情緒衰竭,說明高職英語教師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的情緒和生理資源被消耗的感受很深。的確有很多教師缺乏工作熱情,教學時顯得疲憊不堪。
與低個人成就感和情緒衰竭兩個維度的高數值相比,教師的非人性化平均值相對較低,說明我們的高職英語教師盡管感覺工作疲勞、又沒有成就感,在學生面前的行為還是體現了一定的職業道德,沒有對學生表現出極度地冷漠無情,用過分消極、否定的態度對待學生。
2.高職英語教師職業倦怠成因分析
SPSS統計軟件對調查問卷的分析顯示,KMO=0.848,Bartlett’s球型檢定結果顯著,數據適宜進行因子分析,采用正交旋轉(varimax)自然歸類得出特征值大于1的六個因子,累積解釋總變差的56.5%(見表二結果)。根據每個因子所包含的原始題項。
因子1包含考核制度、獎勵制度、培訓、培養政策、地位等5個題項,這5個題項都跟學校的制度有關。目前各高職院校的考核制度、獎勵制度推行“技術理性”的績效主義量化考核,將績效量化為教學工作、科研工作、其它工作等幾個模塊,每個模塊下又包含有一些復雜的小項。同時各個院校為了在各類評估中能夠底氣十足地展示教學成果,把科研(課題、項目、論文)和各類比賽獲獎賦予了超常的比重。英語作為各學院的基礎課程,教師隊伍最龐大,而能夠申請課題、項目的渠道,可發表論文的期刊,以及各類可獲獎的機會少得可憐,這種教師人數與機會絕對成反比的現實使得英語教師在決定教師津貼和獎勵的績效量表里的排名絕對靠后。在高職學院強調工學結合、專業建設的今天,討論公外英語教師的培訓培養成了沒事找事的瞎折騰。英語教師群體少有機會有效參與學校的決策,通常情況下只是決策的承受者。綜合各個方面,英語教師自感地位低下也是很正常的。
因子2包含了學生英語水平、個體差異、自主學習能力、自信心、自控力等學生方面的因素。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素質較低,英語基礎較差,同時還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調查(袁榮兒2007)發現有百分之十的學生英語一竅不通,基礎很差,對英語毫無興趣,再加上沒有很好的自我監督能力,上英語課只是報個到而已,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學生沒有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有41.2%的學生自認為對英語學習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的英語學習目標是什么?;谶@樣的學生現狀,課堂教學師生互動很難,學生收獲不大就怪罪教師,而教師對學生的不配合很無奈,久而久之教師就很容易陷入教學倦怠。
因子3包含了教學課時、教學天數、教學精力、師生比、單調乏味、課題任務、論文任務等因素,匯合成巨大的工作壓力。目前的高職院校的辦學規模,造成英語教師與學生的師生比嚴重失調,結果導致教師的課時量絕對超標,周課時18節的教師比比皆是。由于教師忙于課堂教學,沒有時間研究教學,教學效果難以保證,學生有意見,疲于應付的教師本人更感乏味,惡性循環,再加上科研任務遙遙無望,倦怠不可避免。
因子4主要是指教學環境,它包含了高職英語教學大形勢、各學院英語教學小環境、施展空間、發展空間、教師權威的削弱等5個題項。自上而下的改革呼聲很高,但由于高職教育和高職學生的特殊性,使得英語教學的創新舉步艱難。高職英語教學的改革何去何從,大部分教師很迷茫。另外,傳統教育模式下的英語教學,教師的課堂講授是學生獲取信息的唯一渠道,而因特網使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呈多元化方式,也由此削弱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望。
因子5顯示,科技的發展和英語作為地球村語言的普及對英語教師的教學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信息技術能力、與學生的溝通能力、與行業合作能力缺一不可,否則教師的教學技能將大打折扣。這一倦怠因素在老教師身上尤為明顯。
因子6主要是年齡、職稱、婚姻、家庭壓力等個體方面的因素。每一位教師的具體情況不同,造成倦怠的原因也不一樣,但是男性教師因為個體因素造成倦怠的情況比較突出。
五、本課題調查研究的意義
本項目主要是調查高職英語教師的職業倦怠現狀,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視;研究職業倦怠的成因有利于教師、學校、社會等諸方面有針對性地采取釋緩措施,另外也為管理部門和相關職能部門提供重要信息,為各種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穩定高職英語教學,推動高職英語的教學改革,保證高職教育質量。同時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豐富教師職業倦怠的研究理論,填補高職英語教師職業倦怠的研究空白。 參考文獻:[1] Freudenberger, H.J.“Staff Burnout,”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159-165.[2] Maslach, C. Pines,A. The Burnout Syndrome in the Day C,1977.[3] Gold Y. Burnout: a major problem for the teaching profession[J]. Education,1984,104(3):271- 274.[4]袁榮兒.高職高專英語教與學現狀調查分析[J].才智,2007,(10):52- 54.[5]何飛云.高職英語教學研究性學習探討[J].職業時空,2010,(4):72-73.[6]趙玉芳,畢重增.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3,(1):80-84.[7]林紅斌.中學政治教師工作倦怠狀況及成因的調查分析[J].教育科學,2005,(5):41-45.[8]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曾玲娟.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對職業倦怠的預測性研究[J].教育導刊,2004,(3):79-81.[10]王芳,許燕.中小學教師職業枯竭狀況及其與社會支持的關系[J].心理學報,2004,(5): 568- 574.[11]羅東山.高職院校英語教師職業倦怠狀況分析[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68-71.[12]王曉春,張瑩,甘怡群,張軼文.中學教師工作倦怠量表的編制[J].應用心理學,2005,(2):170-175.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廳2009年度科研項目“高職英語教師職業倦怠探究”(項目編號:Y200909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