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開放與閉鎖”相結合的不完全群體繼代選育方法,并與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與常規育種相結合,培育中國瘦肉豬新品系。經過五個世代的選育,初步育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高效、抗逆的中國瘦肉豬新品系SⅡ1系。新品系初產母豬產仔數10.63頭/窩、產活仔數9.41頭/窩、經產母豬產仔數11.50頭/窩、產活仔數10.72頭/窩,肥育期日增重810.90 g、料肉比2.58∶1、瘦肉率71.03 %,達100 kg體重日齡為159.05 d,該結果全面達到或超過了育種目標。在此基礎上,通過配套雜交利用,新品系展現出了良好的配合力和雜種優勢率,優化的“杜×長大”、“杜×大湖”三元配套系商品豬的料肉比分別為2.69∶1和2.81∶1,達100 kg體重日齡分別為162 d和167 d,瘦肉率分別為68.98%和67.13%,表現出了良好的生產性能。累計推廣各類種豬3.2萬多頭,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中國瘦肉豬新品系SⅡ1系;選育;配套雜交利用
中圖分類號:S828;S8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24-5178-04
The Sel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New Line (SⅡ1) of Chinese Lean-type Swine
PENG Xian-wen,SONG Zhong-xu,LI Liang-hua,SUN Hua,MEI Shu-qi,WU Hua-yu
(Institute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Wuhan 430064, China)
Abstract: Not completely group Jidai breeding method “open and closure” combined,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and comventional breeding method were combined to breed the new line of Chinese lean-type swine. After 5 generations of breeding,a new line(SⅡ1) of Chinese lean-type swine with high efficiency, high quality, stress resistance and autonomous intellectual property was cultured by partial closure continuous progeny selection combined MA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number of born (TNB) and the number of born alive (NBA) of the priniparous sows in the SⅡ1 line swine was 10.63 and 9.41, respectively, while it was 11.50 and 10.72 of the multiparous sows, respctively. The average daily gain (ADG) and the feed conversion ratio (FCR) in the finishing period was 810.90 g and 2.58∶1, respectively. The lean meat percentage was 71.03 % and the age at 100 kg weight was 159.05 days. All of the indexs were reach or above the breeding objectives. And it presented good conbination ability and heterosis in its crossbreeding utilization. The feed conversion ratio, the age at 100 kg weight, the lean meat percentage of its three lines combination Duroc×Landrace ×Yorcshire and Duroc×Yorcshir×Hubei white pigs were 2.69∶1,162 days,68.98% and 2.81∶1,167 days,67.13%, respectively. The populized bred pigs accumulated to 32 thousand, it showed significance economic and social effects.
Key words: the new line (SⅡ1) of Chinese lean-type swine; selection and breeding; conveyance crossbreeding utilization
大白豬(大約克夏豬)是世界上著名的豬品種,其以瘦肉率高、生長速度快、飼料報酬高、適應性強、繁殖性能好等優點而著稱于世,在中國的豬繁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常用作雜交商品豬的終端母本或中間父本。但是中國的大白豬種豬生產嚴重依賴國外進口,因為重引種、輕選育、盲目引種,種豬生產長期處于“引種→維持→退化→再引種”的惡性循環之中,并且品種適應性不強,抗逆性弱,肉品質差,無法滿足快速發展的國內消費需求。同時新的病原隨著引種途徑傳入我國,給我國養豬業的疫病防控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和巨大的損失。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白豬品種(系),適應國內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已成為我國養豬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中國瘦肉豬新品系SⅡ系是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在“七五”和“八五”期間培育的大白豬新品系,具有瘦肉率高、繁殖性能好的特點,曾獲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為進一步提高中國瘦肉豬新品系SⅡ系的生產性能,緊跟國際大白豬育種的新變化,適應現代瘦肉型商品豬生產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為了減少對國外種豬的依賴程度,提高我國優良種豬的生產性能、供種能力,提升種豬質量和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在國家、湖北省相關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的資助下,我們以引進的SPF級美系大白豬和中國瘦肉豬新品系SⅡ系為基礎,開展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產、優質、抗逆的中國瘦肉豬新品系SⅡ1系培育和配套雜交利用的研究,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1 育種目標、方法、措施
1.1 育種主選性狀
中國瘦肉豬新品系SⅡ1系的主選性狀為達100 kg體重日齡和背膘厚,具體目標是經產母豬11頭/窩以上,達100 kg體重日齡155~160 d,料肉比2.5~2.6∶1,達100 kg體重活體背膘厚10~11 mm,胴體瘦肉率66 %以上,無PSE和DFD劣質肉。
1.2 基礎群的組建和零世代的產生
以原中國瘦肉豬新品系SⅡ系為母豬群,以2003年12月引進的SPF級美系大白豬為公豬群,組建共7個血統、14頭公豬、80頭母豬的品系選育基礎群,直接產生零世代。
1.3 建系方法與世代選育
采用“開放與閉鎖”相結合的不完全群體繼代選育方法,小群閉鎖,允許每世代30%左右的世代重疊;實行避開半同胞和全同胞的同質選配[1,2];在世代選育過程中,采取個體選育、同胞測定等選擇方法,必要時引進優良外來血緣公豬,以替代性能較差的家系。
1.4 性能測定
嚴格種豬性能測定,加強后備豬培育,提高選擇準確性。參照國標《瘦肉型種豬性能測定技術規程》,制定嚴謹的測定、記錄制度;采用超聲波活體測定技術,對測定豬進行活體測膘;開展計算機技術輔助育種,指導后備豬的選擇;運用豬育種管理軟件對核心群進行動態管理。
1.5 選擇方法
采用引進的Netpig育種軟件,應用BLUP線性數學模型,以個體性能測定數據、后裔測定結果及選擇指數進行選留。在估算育種值的基礎上,計算綜合選擇指數。
父系選擇指數SLI=100-3.49 EBVage-14.20 EBVfat。其中,EBVage為達100 kg體重日齡的估計育種值,EBVfat為達100 kg體重背膘厚的估計育種值;母系選擇指數DLI=100+34.87 EBVnborn-2.54 EBVage-10.33 EBVfat。其中,EBVnborn為總產仔數的估計育種值,EBVage為達100 kg體重日齡的估計育種值,EBVfat為達100 kg體重背膘厚的估計育種值。
2 結果與分析
2.1 繁殖性狀
各世代繁殖性狀及選育進展情況見表1,從表1可見,經過五個世代的選育,新品系初產母豬產仔數達到了10.63頭/窩、產活仔數為9.41頭/窩,經產母豬產仔數達到了11.50頭/窩、產活仔數為10.72頭/窩;世代進展方面,初產母豬產仔數提高了0.255頭/窩、產活仔數提高了0.160頭/窩,經產母豬產仔數提高了0.108頭/窩、產活仔數提高了0.218頭/窩,這個結果說明選育效果是明顯的。
2.2 肥育性狀
各世代肥育性狀及選育進展情況見表2,由表2可見,經過五個世代的選育,新品系的肥育期日增重達到了810.90 g/d,達100 kg體重日齡為159.05 d,背膘厚為7.91 mm,料肉比為2.58;世代改進方面,肥育期日增重提高了16.197g/d、達100 kg體重日齡減少了3.998 d、背膘厚降低了0.393 mm,料肉比降低了0.059,顯示出新品系的肥育性狀已達到或超過了設計的選育目標。
2.3 生長發育性能
各世代生長發育性能及選育進展情況見表3,從表3可見,經過五個世代的選育,新品系的40日齡體重、120日齡體重、160日齡體重均隨著世代選育進程而呈逐漸提高的趨勢,世代改進量分別達到了0.147 kg/頭、2.393 kg/頭、1.743 kg/頭;半臀圍的世代改進量為0.117 mm,顯示出后軀豐滿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背膘厚的世代改進量為-0.067 mm,呈下降趨勢,反映出其在朝著變薄的趨勢進展。
2.4 胴體性狀
各世代胴體性狀及選育進展情況見表4,從表4可見,經過五個世代的選育,新品系的100 kg體重屠宰率達到了76.18%,瘦肉率達到了71.03%,胴體膘厚達到了17.84 mm,腿臀比例達到了33.29%,眼肌面積達到了51.67 cm2;而且肉質優良,無PSE和DFD肉。世代進展方面,屠宰率提高了0.167個百分點,瘦肉率提高了0.587個百分點,胴體膘厚降低了0.897 mm,腿臀比例提高了0.343個百分點,眼肌面積提高了1.170 cm2,整個進展表現出了高產、優質的變化趨勢。
2.5 配套雜交利用
經過五個世代的選育,于第四代初步育成了中國瘦肉豬新品系SⅡ1系。在選育過程中,根據市場的需求特點和我國商品豬生產繁育體系的實際,我們進行了新品系配套雜交組合肥育試驗與胴體測定,結果見表5。從表5各組合肥育性能測定結果來看,以中國瘦肉豬新品系SⅡ1系為中間父本的“大×湖”配套系及“杜×大湖”三元商品豬生產雜交組合、“長杜×大湖”四元商品豬生產雜交組合和以中國瘦肉豬新品系SⅡ1系為終端母本的“長×大”配套系及“杜×長大”三元商品豬生產雜交組合均表現出良好的配合力和雜種優勢,其中“長杜×大湖”四元商品豬生產雜交組合的雜種優勢最大。考慮到繁育體系建設和市場接受能力,我們在新品系的開發利用過程中主要推廣原種種豬和“長×大”、“大×湖”配套系種豬,并且得到了用戶的好評。
2.6 推廣應用
培育的中國瘦肉豬新品系SⅡ1系以其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繁殖性能好、瘦肉率高、肉質優良、抗逆性強等特點,一經面世就受到了用戶的肯定與歡迎。基礎群組建以來,為了使品系選育更好地服務于生產,也為了使品系選育獲得更多的資金投入,我們采取了邊選育邊推廣應用的方式,累計共向全國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推廣了各類種豬3.2萬多頭,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 小結與討論
1)采用同質群體的“開放與閉鎖”相結合的不完全群體繼代選育法,通過分子生物學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的育種新技術體系,并引入BLUP法進行綜合選擇指數選留,主選性狀為達100 kg體重日齡和背膘厚。經過五個世代的選育,效果明顯,新品系初產母豬產仔數可達10.63頭/窩,產活仔數達9.41頭/窩,經產母豬產仔數可達11.50頭/窩,產活仔數可達10.72頭/窩,肥育期日增重提高到810.90 g/d,料肉比下降到2.58∶1,瘦肉率提高到71.03%,達100 kg體重日齡縮短到159.05 d,豬群的氟烷基因(Halothane gene,Haln)陽性率可為0,全面達到或超過了育種目標。初步育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高效、抗逆的中國瘦肉豬新品系SⅡ1系,同時能夠滿足大中小型規模豬場、農村專業養殖戶等不同層次的市場需求。
2)畜禽數量性狀遺傳參數是畜禽的重要種質特性,也是育種工作者對畜禽選擇的重要依據,準確估計群體遺傳參數對研究和揭示數量性狀的遺傳規律、探討選育效果、正確評定種畜育種值、設計選擇主性狀方案、計算遺傳進展、制定育種計劃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3-6]。我們在中國瘦肉豬新品系SⅡ1系培育的過程中,利用多性狀動物模型DFREML方法估測了主要生產性狀的遺傳參數,對準確評估品系選育效果、加快品系選育世代進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3)氟烷基因是控制豬應激綜合征(Porcine stress syndrome,PSS)的主效基因,是產生PSE劣質肉的直接原因;氟烷基因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已經成熟和有效應用。鑒于大白豬在我國豬繁育體系中主要用作雜交商品豬的終端母本或中間父本,而我國現有的大白豬來源既廣又雜,在引進的大白豬群體中也相繼檢測出了氟烷敏感基因的存在,頻率分布范圍在0.029 1~0.125 0;因此,在中國瘦肉豬新品系SⅡ1系的選育過程中,我們利用成熟的氟烷基因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結合適當的選擇措施,在選育的核心群中,完全剔除了氟烷敏感基因,為抗應激大白豬專門化新品系選育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趙自力,張水平,向前山. 長白、大白豬純繁與雜交效果比較試驗[J]. 養豬,2007(10):14.
[2] 柳小春,陳 斌,施啟順,等. 杜洛克、大白、長白豬的生長和肉用性狀雜交效果研究[J]. 中國畜牧雜志,1999,35(5):14-16.
[3] 王家圣,李友全,韓安勤,等. 桑梓湖大白豬選育進展報告[J]. 豬業科學,2006(8):56-57.
[4] 雷賢忠,劉 進,王俊發. 新美系大白豬測定選育報告[J]. 養殖與飼料,2006(10):27-30.
[5] 吳同山, 王敬軍, 胡毅軍. 大白豬的選育研究與推廣[J]. 廣東畜牧獸醫科技,2002,27(3):16-18,28.
[6] 廖 波,姚德標,羅想林,等. 不同來源大白豬在海南的適應性觀察[J]. 養豬,2003(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