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襄陽市作為全國農業大市,其蔬菜生產也成為全市農業發展中的重要門類。面對現有的蔬菜生產基地設施薄弱,菜農文化水平低、素質差,蔬菜產業集約化、組織化程度不高,帶動力差,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營銷渠道不暢通等一系列問題,圍繞如何加強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科技服務機構、全面提高菜農的勞動技能、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力等方面提出了對策,以促進襄陽市的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蔬菜生產;提檔升級;對策;襄陽市
中圖分類號:S63-33(633XY)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24-5139-03
Ideas on the Upgrading of Xiangyang City Vegetable Production
CHEN Dan,MU Jun,SU Xiu-li,WEN Hai-xia
(Xiang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Xiangyang 441057,Hubei,China)
Abstract: As an big agricultural city, vegetable production in Xiangyang city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weak infrastructure in vegetable production, low level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w vegetable industry intensific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imperfect extension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 on, Xiangyang city should strengthen the policy guiding, establish and impro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s, improve labor skills, strengthen the radiation power of bibcock enterprise in order to promote Xiangyang vegetable industry.
Key words: vegetable production; upgrading; countermeasure; Xiangyang city
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堅持用現代技術設施裝備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方式推進農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1]。目前,襄陽市作為全國農業大市,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加快蔬菜生產的提檔升級,是擺在農業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1 蔬菜生產現狀
近年來,襄陽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產業化經營為主線,以豐富市民菜籃子、增加菜農收入為目標,積極推動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取得了市場均衡有效供給、生產良好快速發展的可喜成績,突出表現在以下7個方面。
1.1 生產供應能力穩步提升
2010年襄陽市蔬菜種植面積達13.37萬hm2,占全省蔬菜面積的11.2%;蔬菜總產量由2005年的390萬t增加到2010年的420萬t;蔬菜生產總產值由2005年的31.6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49.8億元;全市人均消費蔬菜量由2005年的219 kg上升到2010年的274 kg。
1.2 生產布局進一步優化
襄陽市已形成了“兩區一帶”的蔬菜產業格局,即以襄城區近郊鄉(鎮)為主體的城郊精細蔬菜產區;以保康縣龍坪鎮等為核心的西部高山、二高山無公害反季節蔬菜生產區;以谷城、老河口、襄州、宜城等漢江沿岸縣(市、區)的鄉(鎮)為主的百里漢江優質蔬菜、瓜果種植帶。全市在“十一五”末新發展蔬菜專業化生產基地1.54萬hm2,占全市蔬菜復播面積的11.5%,形成了山藥、紅蘿卜、大白菜、馬鈴薯、西甜瓜、豇豆、大頭菜、辣椒、魔芋、食用菌等十類蔬菜生產基地[2]。
1.3 質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
農產品安全始終是事關國家安全、政權穩定、百姓安寧的大事[3]。襄陽市在2010年啟動了農產品安全市場準入機制方案,設置了農產品安全監管機構15個,建立了市、縣(區)兩級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站7個。制定推廣了結球甘藍、豇豆、山藥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等25個地市級地方標準,無公害蔬菜面積達到了2.62萬hm2;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認證68個,其中無公害食品19個,綠色食品49個。全市蔬菜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了98%,比2005年高出了14個百分點。目前已開始進行基地檢測、農產品批發市場檢測等試點工作。
1.4 產業特色優勢逐步顯現
襄陽市蔬菜在參與大流通、大循環中取得了較強的市場優勢,逐步形成了襄陽大頭菜、襄陽大山食用菌、漢江流域山藥、雙溝和張家集馬鈴薯、宜城孔灣大白菜、南漳金皇冠辣椒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牌;其中襄陽大山公司的食用菌遠銷日本、韓國和歐美,出口量達到4 500 t,成為湖北省食用菌出口大戶之一。漢江流域山藥的種植面積發展到7 200 hm2,產量達55.8萬t。
1.5 市場營銷體系日臻完善
襄陽市建有產地批發市場13個,農貿市場181個,專業性批發市場3個,年蔬菜交易量達到330萬t;其中襄陽市農產品交易中心年交易量突破了75萬t。目前,全市馬路市場交易量151.8萬t,占全市蔬菜交易量的46%;集貿市場交易量141.9萬t,占全市蔬菜交易量的43%,超市蔬菜交易量29.7萬t,占全市蔬菜交易量的9%,凈菜配送入戶和蔬菜生產基地與超市對接日益頻繁。
1.6 產業化程度提高
產業集群理論是波特馬歇爾“地區專業化產業集中”概念的延伸與發展[4]。結合襄陽市實際來看,注冊資金在百萬元以上的蔬菜企業有28家,產值過億元的企業有8家,年蔬菜加工、銷售能力達90萬t,占蔬菜產業綜合總產量的21.4%;蔬菜產品加工總產值16億元,占蔬菜產業總產值的16.8%;其中鼎順實業年加工大頭菜1.2萬t,產值2.8億元;宜城同心園公司年加工冬瓜600 t,產值640萬元。全市已建立菜農專業合作組織(協會)21家,會員(社員)有1 385人;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擁有基地面積3 067 hm2。
1.7 種菜比較效益逐年提高
2005年到2010年的露地蔬菜每公頃年收入由45 000元左右提高到67 500元左右;大棚蔬菜每公頃年收入由75 000元提高到105 000元;山藥生產每公頃由210 000元增加到300 000元。目前,種菜的年收入是稻-麥模式、稻-油模式、麥-棉模式的5~7倍。
2 存在的問題
2.1 政策扶持力度小
近十年來,新菜地開發基金、蔬菜風險基金、種菜補償補貼等相關激勵措施沒有落實。各縣(市、區)雖然出臺了鼓勵、獎勵政策,但參差不齊,缺乏統一性,而且力度小,難以調動菜農和蔬菜生產企業的積極性。
2.2 基礎條件薄弱
當前老菜地的溝、渠、泵站等基礎設施因年久失修而喪失功能,新菜地開發又缺乏相應的資金投入,抗災能力差。而且絕大部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在外地打工,從事種菜的農民基本上都是老人、婦女,他們對科技新知識、新技術接受慢,使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2.3 蔬菜產業集約化程度不高,輻射力弱
蔬菜生產與加工龍頭企業的規模不大,訂單蔬菜面積只有9%,大部分菜農仍以家庭分散生產經營方式為主;有產品,無特色,有品種,無品牌,抗災能力弱,品牌意識差,嚴重制約著蔬菜生產的集約化發展。
2.4 推廣體系不健全,服務功能不到位
目前全市9個縣(市、區)中只有4個縣(市、區)有固定的蔬菜生產管理機構,工作人員少,職能弱化;蔬菜推廣過程中必要的試驗示范工作無法開展,不僅影響了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也不利于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5 營銷渠道不暢
蔬菜物流企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村購銷大戶和流通經紀人在涉外對接、營銷網絡暢通、價格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發布制度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導致生產單位和營銷人員信息不靈,使蔬菜的對外銷售處于弱勢。
3 發展思路與對策
3.1 加強組織領導
建議襄陽市成立由市長牽頭,分管農業的副市長為副組長,農業、財政、工商、質檢、衛生、環保、公安、農發、外經、科技、水利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和城區政府主要負責人組成的“菜籃子”工程領導小組,在市農委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制定全市“菜籃子”工程的具體實施方案,并抓好日常工作。各縣(市、區)也要設立相應的機構。
3.2 加大政策導向與扶持力度
一是認真貫徹湖北省蔬菜會議精神,切實落實湖北省在2010年發布的有關全省蔬菜工作的指導意見,加大蔬菜質量安全整治工作力度,強化蔬菜產銷對接調度,擴大蔬菜產業辦點示范規模,積極檢查督辦蔬菜生產獎勵政策的落實,促進涉菜組織或個人加入湖北省蔬菜協會,并抓好今冬明春蔬菜生產,確保市場安全有效供給。二是要走一步、看兩步、想三步,搞好蔬菜產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在落實上做文章下功夫。要緊扣襄陽市蔬菜產業“十二五”規劃目標[3],有序推動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縣(市、區)、鄉(鎮)、村要因地制宜完善規劃,加大財力、物力扶持力度。匯集各部門優勢,形成蔬菜發展合力。要建立蔬菜產業發展專項基金、新菜地開發基金、蔬菜生產補償、風險調補資金等財政保障體系。引導工業反哺蔬菜產業,倡導以土地、資金、技術等入股的多種方式共同開發,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三是對老菜地的溝渠、泵站要盡快修復,增強抗災能力。同時加快新設施工程建設的進度,使工程盡早發揮作用。
3.3 建立健全科技服務機構、穩定科技隊伍
當前,農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但在人才隊伍的建設上,出現了新矛盾、新問題,主要表現為農技隊伍數量減少、人才流失嚴重[5]。因此,要實行人才戰略,以科技做支撐,提高蔬菜品質和生產能力。各縣(市、區)、鄉(鎮)要建立蔬菜生產專業機構,定員1~2人專抓蔬菜生產。要建立穩定的科技隊伍,保證待遇到位,加大組織培訓,盡快更新知識,有效發揮潛能,褒獎愛崗敬業。
3.4 全面提高菜農的勞動技能及文化素質
一是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宣傳普及蔬菜實用技術,提高菜農科學種菜水平,強化蔬菜質量安全意識。二是多形式、多渠道組織培訓活動,開發簡單易用、功能強大的網絡科技培訓系統,特別要突出網上視頻點播功能,將最新農業科技知識制作成多媒體數字節目上傳網絡,方便廣大用戶點播學習[6]。特別是要辦好無公害蔬菜高效栽培技術、大棚蔬菜反季節栽培技術、標準化栽培技術、育苗技術等內容的培訓班,為菜農及時排憂解難。
3.5 扶持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建立政府引導、農民和企業投資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吸引社會資金參與“菜籃子”工程建設[7]。在蔬菜生產、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要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積極探索“合作社+農戶”、“行業協會+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的辦貸模式,以誠信建設為切入點,吸引金融機構增加對龍頭企業及農產品的信貸投入,強化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能力。
3.6 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健全市場流通體系
政府要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有目的地引進食品加工類大企業來襄陽市落戶,大力發展菌菇類產品深加工[8],增加蔬菜的種類,提升產品檔次。并引導資金投入,加強流通各環節設施建設。可在樊城區牛首鎮建設一個大型綜合性批發市場,完善功能,形成一個集蔬菜交易、電子結算、質量檢測、信息發布、倉儲物流、冷鏈配送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蔬菜交易中心;在蔬菜集中產地建設產地批發市場,各縣(市、區)可因地制宜建設1~2個蔬菜批發市場;引導蔬菜生產基地、生產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共同建設蔬菜超市,實現農超對接,減少流通領域的中間環節,降低成本,穩定菜價[9]。同時,還需要做好國內外市場的調研,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共同推動襄陽市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新華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舉行[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 /fortune/ 2010-12-2/c_1365961.htm,2010-12-12.
[2] 李煜鋒. 襄陽市蔬菜發展現狀[N]. 襄陽晚報,2010-01-07(5).
[3] 翟虎渠. 建議國家實施三大戰略, 確保糧食安全[J]. 中國農業信息,2011(8):4.
[4] 呂拉昌,魏也華. 產業集群理論的爭論、困惑與評論[J]. 人文地理,2007(4):21-26.
[5] 信乃詮. 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支撐[J]. 農業科技管理,2011(2):3.
[6] 趙 霞. 江蘇省農業信息化現狀分析及趨勢展望[J]. 中國農業信息,2011(8):13.
[7] 袁祖倫. 重慶市無公害蔬菜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2010(7):160-161.
[8] 趙建波.鄭州市蔬菜生產情況調查與分析[J].中國瓜菜,2010(1):49-50.
[9] 黃莉新. 加快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J]. 江蘇農村經濟,2009(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