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吉林省水稻單產在年際間波動較大,造成單產不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氣候波動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計算出吉林省20個縣(市)水稻分蘗期溫度、降水、日照3個因素的適宜度,根據試驗結果將吉林省水稻適宜種植生態區劃分為最適宜區、適宜區、次適宜區、不適宜區,從而為開發和利用吉林省水稻種植區的氣候資源、水稻高產栽培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水稻;分蘗期;氣候適宜性;地理信息系統
中圖分類號:S162.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24-5090-03
Evaluating the Climatic Suitability in Rice Tillering Stage in Jilin Province based on GIS
L Yan-jie1,2,WANG Yong-li2,YANG De-guang2
(1. College of Plant Science,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Jilin 132101,Jilin,China;
2. College of Agriculture,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China)
Abstract: The yearly yield of rice in Jilin province fluctuated a lot; and there were multiple reasons that causing the fluctuation, among which climate fluctuation was a main contributor. The suitable degree of temperature, rain and illumination during rice tillering stage in 30 counties(cities) in Jilin province was calculated. And the ecologic suitable rice planting region was divided in to most suitable region, suitable region, less suitable region and unsuitable reg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us providing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and utilization of climate resources in rice producing region in Jilin province and high yield rice cultivation.
Key words: rice; tillering stage; climatic suitability; GIS
由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導致過去100年里全球平均氣溫明顯上升,IPCC研究報告表明,近百年全球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0.6±0.2)℃,在未來幾十年里,這種溫度的上升還將持續;氣候變暖變濕,各地蒸發量和降水量的時空分布隨之改變,引起了日照等各種氣候因子的變化[1-3]。
水稻是一種喜溫的短日照作物,其生育期可分為幼苗期、分蘗期、穗分化期和結實期,由于不同生育期所需的氣候條件差異很大,因而水稻產量與各生育期的氣候條件關系十分密切。其中水稻分蘗期是從秧苗移栽到幼穗分化前的時期,是決定水稻穗數的關鍵時期,也是為每穗粒數奠定基礎的時期[4-7]。因此,從合理利用土地和氣候資源的角度出發,充分研究水稻分蘗過程中氣候因素的變化規律及其與產量形成的關系,可為開發和利用水稻種植區的氣候資源和品種資源、水稻高產栽培及育種引種、挖掘水稻生產潛力提供科學依據。
吉林省地處我國東北地區中部,位于北緯40°52′-46°18′、東經121°38′-131°19′。面積18.74萬km2,占我國國土總面積的2%左右。吉林省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有明顯的四季更替,雖然離海洋較近,但由于受長白山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高地勢阻攔,大陸性氣候十分明顯:春季干燥多風沙;夏季高溫多雨;秋季降溫快,霜來早;冬季漫長,嚴寒少雪。全省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為3~5 ℃,全年日照時數為2 200~3 000 h,年活動積溫為2 700~3 600 ℃,全省年降水量為550~910 mm,年無霜期120~160 d,土壤肥沃,夏季日照時間長,雨熱同季,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明確該研究區域的農業氣候特征,對于合理分配光、溫、水等氣候資源,確定農業開發利用的方向都具有重要意義[8]。
1 材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利用吉林省20個氣象觀測站點1971~2006年氣象資料。包括逐日的最高氣溫、平均氣溫、最低氣溫、降水量、日照時數資料。氣象數據由國家氣象局農業氣象中心提供。
1.2 研究方法
以吉林省20個氣象站點種植的水稻中熟品種為例,對吉林省水稻分蘗期的平均氣溫、平均日照時數、累計降水量分別進行統計。
1.3 模型選擇
根據前人的研究結果[9-15],引入氣候適宜度模型進行吉林省水稻氣候適宜度的計算。
1)溫度適宜度可用下式計算。
ST = ■
B = ■
式中,T是某生育期的平均氣溫,T1、T2、T0分別是水稻在該時段內生長發育的最低溫度、最高溫度和最適溫度。
2)降水適宜度計算公式。
SR=R/R0 R<R0
R0/R R≥R0
式中,R表示某生育期天然降水量(mm);R0表示作物生理需水量(mm);當R略大于R0,且完全可被土壤貯存接納時,可認為SR≈1。
3)日照適宜度函數。以日照時數達可照時數的70%(日照百分率)為臨界點,認為日照百分率達到70%以上,水稻對光照條件的反應即達到適宜狀態。
Ss=e■ S<S0
1 S≥S0
式中,S表示實際日照時數(h),S0表示日照百分率為70%的日照時數,b為常數。
1.4 水稻適宜度模型中各個生育指標的確定
2 結果與分析
2.1 吉林省水稻氣候適宜度計算結果
根據農業氣候適宜性研究隸屬函數理論[16],將計算出的吉林省水稻氣候適宜度結果分為4個等級:適宜度大于0.800為最適宜區;0.760~0.800為適宜區;0.710~0.750為次適宜區;小于0.700為不適宜區。試驗遵循均勻分布的原則,在吉林省內選擇了20個氣象站點1971~2006年逐日的降水量、平均氣溫和日照時數及1949~2006年吉林省對應20個縣(市)逐年水稻單產,計算水稻的氣候產量,用SPSS軟件將氣候適宜度與氣候產量作相關分析,在0.05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試驗設計的水稻氣候適宜度模型能客觀反映出吉林省水稻分蘗期氣候適宜性水平及其動態變化,可以用之進行水稻分蘗期氣候適宜性評價。
2.2 吉林省水稻分蘗期氣候適宜性評價
利用GIS的制圖功能[17],結合吉林省水稻分蘗期氣候適宜度數據,繪出吉林省水稻分蘗期氣候適宜性區劃圖,從而將吉林省水稻生產劃分為以下4個區域。
最適宜區:吉林省的雙遼、四平、長嶺、梅河、白城。這一地區氣候溫暖,雨熱同季,光照充足。年≥10 ℃活動積溫3 035 ℃,霜前80%保證率活動積溫2 885 ℃。年降水量567~577 mm。5~9月日照時數
1 226~1 229 h,日照百分率56.6%~56.8%。無霜期143~145 d,安全成熟期9月23~25日。
適宜區:吉林省的通榆、前郭、蛟河、長春。這一區域年≥10 ℃活動積溫2 765 ℃,霜前80%保證率活動積溫2 615 ℃。年降水量700 mm左右,5~9月日照時數1 159 h左右,日照百分率47.8%。無霜期131~140 d,安全成熟期9月15~22日。
次適宜區:吉林省的延吉、扶余、乾安、敦化、集安、樺甸、通化。
不適宜區:臨江、靖宇、撫松、長白。
3 討論
3.1 水稻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1)水土流失嚴重,耕地質量下降。原來厚80~130 cm的黑土層現在己經降到了20~30 cm,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降低,土地生產力隨之下降。水田多年連作,地力消耗嚴重,待開發的荒地或低洼地一般較脊薄,鹽堿嚴重,土壤沙性大,保水保肥能力差。
2)水資源短缺,生產用水緊張。東北三省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常出現干旱,特別是春旱。近幾年東北三省一些地區水稻生產用水短缺現象一直存在。
3)低溫冷害頻繁發生,稻瘟病危害日趨嚴重,年度間單產水平波動劇烈。2006年吉林省水稻因稻瘟病減產10%~20%,嚴重的減產達50%~80%。
3.2 提高水稻產量的主要農業措施
1)水稻分蘗除了受氣溫、日照、降水等氣候因素的影響外,還要受到播種量、不同育苗方法、插秧期、深度及密度、土壤肥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凌鳳樓等[5]研究表明,分蘗是品種本身的固有特性,品種間分蘗差異比較大,因此水稻生產上應選用分蘗力強的品種,提高單株水稻的有效分蘗數,靠群體優勢取得高產。
2)不同肥力對分蘗的影響調查表明,不同肥力間分蘗差異是很明顯的,肥力高,分蘗多,分蘗成穗率高,每穴有效穗數多,且以重施基肥對分蘗有利。因此可通過改良土壤,增加有機質,增強稻田抗旱保水的能力。
3)根據氣象臺的天氣預報,關注天氣變化,采取抵御低溫的措施,并選用耐冷性強的優質高產品種。
參考文獻:
[1] 王石立,莊立偉,王馥棠.近20年氣候變暖對東北農業生產水熱條件影響的研究[J].應用氣象學報,2003,14(4):152-164.
[2] 趙 峰.全球變暖影響下農作物氣候適宜性研究進展[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4,12(1):134-137.
[3] 唐為安,馬世銘,吳必文,等.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業脆弱性評估方法研究進展[J]. 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5):13847-13849,13941.
[4] 王 媛,方修琦,徐 錟,等.氣候變暖與東北地區水稻種植的適應行為[J].資源科學,2005,27(1):121-126.
[5] 凌鳳樓,馬景勇,楊 福,等. 影響水稻分蘗有關栽培因素的研究[J].吉林農業科學,1999,24(3):5-7.
[6] 中國水稻研究所.中國水稻種植區劃[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7] 宋克貴,李玉林,王光復.糧食作物區域化與產業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45-58.
[8] 李淑杰,竇 森,王利敏.吉林省土地利用綜合分區及調控政策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846-848,882.
[9] 黃 璜.中國紅黃壤地區作物生產的氣候生態適應性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1996,11(4):340-345.
[10] 徐建華.現代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05-337.
[11] 馬樹慶.吉林省農業氣候研究[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45-60.
[12] 俞 芬,千懷遂,段海來,等.淮河流域水稻的氣候適宜度及其變化趨勢分析[J].地理科學, 2008,28(4):537-542.
[13] 賴純佳,千懷遂,段海來,等.淮河流域雙季稻氣候適宜度及其變化趨勢[J].生態學雜志,2009,28(11):2339-2346.
[14] 劉青春,千懷遂,任玉玉,等.河南省棉花的溫度適宜性及其變化趨勢分析[J].資源科學,2004,26(4):51-56.
[15] 千懷遂,任玉玉,李明霞.河南省棉花的氣候風險研究[J].地理學報,2006,61(3):319-326.
[16] 劉國成,楊長保,劉萬裕,等.基于模糊數學的農業氣候適宜度劃分研究及應用[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7,29(4):460-463.
[17] 何 燕,蘇永秀,李 政,等.基于GIS的廣西香蕉種植生態氣候區劃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8(4):573-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