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試驗對克拉瑪依地區4種灌木樹種單位面積單位時間所固定的碳含量與產生的熱量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在每公頃年生物量方面,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為16.162 t/(hm2·a)、檸條(Caragana intermedia Fu et Keng)為10.541 t/(hm2·a)、檉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 為5.402 t/(hm2·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為5.006 t/(hm2·a)。在每公頃年固碳量方面,紫穗槐為7.866 t/(hm2·a)、檸條為5.185 t/(hm2a)、檉柳為2.635 t/(hm2·a)、沙棘為2.492 t/(hm2·a)。在每公頃年產生熱值方面,紫穗槐為2.926×1011 J/(hm2·a)、檸條為1.988×1011 J/(hm2·a)、檉柳為0.990×1011 J/(hm2·a)、沙棘為0.949×1011 J/(hm2·a)。從調查分析結果可知,在克拉瑪依地區優先選擇高效固碳與能源灌木樹種的順序為紫穗槐、檸條、檉柳、沙棘。但是檸條不耐水濕和忌黏土,因此將選擇樹種的順序改變為紫穗槐、檉柳、沙棘、檸條。
關鍵詞:灌木;熱值;灰分;化學組分;含碳率
中圖分類號:S793;S759.4;X1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22-4633-03
Analysis of Carbon Fixation and Energy Producing Efficiency of Four Shrub Species
ZHENG Zhao-hui1,MA Chun-xia1,MA Jiang-lin2,LI Ji-yong2,LEI Shuang-xi3,LIU Can1,LI Hong1
(1.Xinjiang Academy of Forestry Science, Urumqi 830000, China; 2. Nileke Forestry Farm, Yili 835700, Xinjiang, China;
3. QapqalForestry Farm of Chabuchaer County, Yili 835300,Xinjiang, China)
Abstract: The carbon fixed and caloric value produced by Amorpha fruticosa L., Caragana intermedia Fu et Keng., Tamarix chinensis Lour., Hippophae rhamnoides L.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the point of biomass per hectare, A. fruticosa 16.162 t/(hm2·a)> C. intermedia 10.541 t/(hm2·a)>T. chinensis 5.402 t/(hm2·a)> H. rhamnoides 5.006 t/(hm2·a). The yearly fixed carbon per hectare was A. fruticosa 7.866 t/(hm2·a)> C. intermedia 5.185 t/(hm2·a) >T. chinensis 2.635 t/(hm2·a)> H. rhamnoides 2.492 t/(hm2·a). The yearly produced caloric value per hectare was A. fruticosa 2.926×1011 J/(hm2·a)> C. intermedia 1.988×1011 J/(hm2·a)> T. chinensis 0.990×1011 J/(hm2·a)> H. rhamnoides 0.949×1011 J/(hm2·a). Therefore, the selecting sequence was A. fruticosa, C. intermedia, T. chinensis, and H. rhamnoides in Karamay area according to the carbon fixing efficiency and produced caloric amount. However, C. intermedia was a strong aerobic species, it had the fatal weakness of intolerance to wet and clay in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so the order was changed as A. fruticosa, T. chinensis, H. rhamnoides, C. intermedia.
Key words: shrub; caloric value; ash content; chemical composition; carbon content rate
由于人類對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的過度依賴,化石能源的使用引起的氣候變暖與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全球變暖已經是無可爭議的客觀現實,因而化石能源的使用引起的環境變化受到了全球的普遍關注[1-3],并且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能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對能源的需求在逐年增長與擴大,因此開發和利用新的可再生能源已是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
目前在高效固碳(能源)植物篩選理論研究方面,美國及歐洲一些國家的生物質能源樹種研究居于世界領先地位[1,4,5]。美國自1978年就開始研究能源植物,目前已篩選出200多種能源植物,在高熱值速生能源樹種無性系選育上已進入了第三代,同時結合生長速度、生物量、熱值和抗病蟲害、抗逆性等育種目標,通過輪回選擇和雜交育種,形成了獨特的熱值選擇與評價技術,并選育出了楊樹專用生物質能源無性系3個。瑞典通過對柳樹能源林進行深入研究,選育出了多個優良無性系,經施肥的柳樹人工林,生物量生產為10~12 t/(hm2·a),有些無性系可達15 t/(hm2·a)。
中國的高效固碳減排(高熱值能源)樹種研究剛剛起步,在樹種選擇和選擇指標方面還沒有確定技術體系,現實中對林木高效固碳減排(能源)資源情況家底不清的狀況依然存在。鑒于此,筆者應用科學的方法,通過探尋生物特性等多方面的研究與測定,對新疆克拉瑪依地區4種灌木樹種的固碳能力和能量轉化效率進行了探討,以期為中國的高效固碳減排(高熱值能源)樹種選擇研究提供基礎數據,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概況
試驗采樣地點位于克拉瑪依市農業綜合開發區,距克拉瑪依市區20 km,該地位于北緯45°22′- 45°40′,東經84°50′-85°20′,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干旱荒漠氣候,冬季嚴寒,年極端最低溫度可達-35.9 ℃,最大凍土深度達1.5~2.0 m;夏季高溫炎熱,年極端最高氣溫可達42.9 ℃;年降水量多年平均為105.3 mm,從降水的年內分布看,6~8月份稍多,冬季無穩定積雪,造成土壤凍蝕嚴重。全年潛在蒸發量達3 545 mm,約為年降水量的34倍,無霜期180~220 d。光熱資源豐富,日照率高且太陽輻射強度較大。春季多風,全年≥5級風的天數為119.7 d,≥8級風的天數為45.6 d,最大風速可達25.1 m/s,主風向西北,是準噶爾盆地的風區之一,風沙危害嚴重。
1.2材料
2009年4月,在克拉瑪依市農業綜合開發區,選取4塊生長良好無病蟲害的檉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檸條(Caragana intermedia Fu et Keng)人工林,各樹種人工林的株行距均為1 m×2 m,在各樹種人工林中,分別設置一個10 m×20 m的臨時樣地。在樣地內,每木檢尺,每個樹種共調查100株樹,根據林分平均基徑和樹高,選取樣木1株。樣木伐倒后,將主干部分按50 cm分段,計算其樹干和樹皮的干物質生物量。另外在每段原條底部取一塊厚2~8 cm的圓盤,圓盤編號從樹干底部往上依次進行,檉柳取9個圓盤,沙棘取9個圓盤,紫穗槐取7個圓盤,檸條取10個圓盤,裝入密封袋,帶回實驗室,分別測量各樹種的熱值、含碳率。
1.3研究方法
1.3.1樹干樹皮質量熱值的測定將樣木的圓盤于105 ℃烘干12 h,每圓盤由外向內均勻取樣20 g ±1g,用粉碎機進行粉碎,樣品裝入密封袋。質量熱值(Gross caloric value,GCV)采用中國礦業大學張洪研究所生產的CT5000A型氧彈式熱量計進行測定,測定前將粉碎樣于105 ℃烘干6 h,每樣品重復3次,重復誤差控制在±0.2 kJ/g,取3次測定結果的平均值[6,7]。
1.3.2含碳率測定在新疆師范大學分析測試中心采用德國Elementar公司生產的Vario EL Ⅲ元素分析儀測定樣品的碳含量,每次測2個平行樣,測定結果取平均值,誤差為0.3%[8,9]。
2結果與分析
2.1各灌木樹種主干熱值的特征
對檉柳、沙棘、紫穗槐、檸條的樹干和樹皮熱值進行測定的結果見表1,表1 顯示,各個樹種樹干的熱值均值以沙棘為最高,為18.997 kJ/g,其次是檸條、紫穗槐、檉柳。從各個樹種樹皮的熱值均值來看,也是沙棘的最高,為19.071 kJ/g,其次是檉柳、紫穗槐、檸條。
2.2各灌木樹種主干含碳率的特征
對檉柳、沙棘、紫穗槐、檸條的樹干和樹皮含碳率測定的結果見表2。從表2可見,沙棘樹干的含碳率最高,為49.84%,其次是檸條、紫穗槐、檉柳。并且沙棘樹皮的含碳率也是最高,為51.31%,其次是檉柳、紫穗槐、檸條。
2.3各灌木樹種的固碳能力和能量轉化效率分析
4種灌木樹種的固碳能力和能量轉化效率有關計算[10,11]結果見表3。由于4種灌木樹種的固碳能力和能量轉化效率計算方法與過程相同,因此僅以紫穗槐為例進行說明。從表3可見,紫穗槐的單株地上部分(主干、側枝、葉)鮮重為16.80 kg,單株地上部分干重為11.07 kg,所以紫穗槐單株地上部分的干物質比率為65.89%,單株地上部分生物量為11.07 kg。計算得到主干熱值的加權平均值為18.105 kJ/g,以此來計算單株地上部分的熱值為200.422 MJ。同理,應用各個圓盤樹干的含碳率與原條樹干的干重乘積求和,得出地上部分含碳率的加權平均值為48.67%,以此計算出單株地上部分的含碳量為5.388 kg。
在計算完單株的熱值與含碳量之后,根據測定樣地紫穗槐的株行距(2 m×1 m),計算每公頃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為55.350 t/hm2,依據2006《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中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利用(給定參數)確定的根莖比,地上部分生物量<75 t/hm2,則根莖比平均值為0.46;地上部分生物量為75~150 t/hm2,則根莖比平均值為0.23;地上部分生物量>150 t/hm2,則根莖比平均值為0.24。所以,確定紫穗槐的根莖比為0.46,每公頃生物量為55.350+55.350×0.46=80.811 t/hm2。由于植物地下部分不象地上部分那樣有規則性,所以地下部分的熱值和含碳量均參考地上部分的加權平均值。計算每公頃紫穗槐的熱值為80.811×18.105=14.631×1011 J/hm2,固碳量為80.811×48.67%=39.331 t/hm2。因此,每公頃年生物量為80.811/5=16.162 t/(hm2·a),每公頃年熱值為(14.631×1011)/5=2.926×1011 J/(hm2·a),每公頃年固碳量為39.331/5=7.866 t/(hm2·a)。
3小結
試驗對4種灌木樹種在單位面積、單位時間所固定的碳含量與產生的熱量分析結果表明,在每公頃年生物量方面,紫穗槐為16.162 t/(hm2·a)、檸條為10.541 t/(hm2·a)、檉柳為5.402 t/(hm2·a)、沙棘為5.006 t/(hm2·a)。在每公頃年固碳量方面,紫穗槐為7.866 t/(hm2·a)、檸條為5.185 t/(hm2·a)、檉柳為2.635 t/(hm2·a)、沙棘為2.492 t/(hm2·a)。在每公頃年產生熱值方面,紫穗槐為2.926×1011 J/(hm2·a)、檸條為1.988×1011 J/(hm2·a)、檉柳為0.990×1011 J/(hm2·a)、沙棘為0.949×1011 J/(hm2·a)。
因此,從調查和分析結果,我們可以得到在克拉瑪依地區優先選擇高效固碳與能源灌木樹種的順序為紫穗槐、檸條、檉柳、沙棘。但是檸條是強好氧樹種,在生長特性方面具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不耐水濕和忌黏土,因此我們將選擇的樹種順序改變為紫穗槐、檉柳、沙棘、檸條。
參考文獻:
[1] 王莉衡. 能源植物的研究與開發利用[J]. 化學與生物工程,2010,27(4):6-8.
[2] 費世民,張旭東,楊灌英,等. 國內外能源植物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J]. 四川林業科技, 2005,26(3):20-26.
[3] 李軍,吳平治,李美茹,等. 能源植物的研究進展及其發展趨勢[J]. 自然雜志,2007,29(1):21-25.
[4] 馮金朝,周宜君,石莎,等. 國內外能源植物的開發利用[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7(3):26-31.
[5] 杜寧. 國內外能源植物的利用與開發[J]. 世界農業,2006(4):57-60.
[6] 王立海, 孫墨瓏. 小興安嶺主要樹種熱值與碳含量[J]. 生態學報,2009,29(2):953-959.
[7] 王玉魁,閻艷霞,李鋼鐵. 西北沙區4種能源樹種評價研究[J]. 生物質化學工程,2006,40(12):157-160.
[8] 喬秀娟,曹敏,林華. 西雙版納不同林齡次生植物群落優勢樹種的熱值[J]. 植物生態學報,2007,31(2):326-332.
[9] 陳美玲,上官周平. 四種園林植物的熱值與養分特征[J]. 應用生態學報,2008,19(4):747-751.
[10] 趙林, 殷鳴放, 陳曉非, 等. 森林碳匯研究的計量方法及研究現狀綜述[J]. 西北林學院學報,2008,23(1):59-63.
[11] 顧凱平,張坤,張麗霞. 森林碳匯計量方法的研究[J].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2(5):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