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試驗通過對鄭麥9023小麥種子進行4種拌種處理,分別為0.05%核苷酸(桑蘭990A)、0.05%核苷酸(桑蘭990A)+70%甲基硫菌靈(桑蘭990A助劑)、苯醚甲環唑、克·多(10%克百威+6%多菌靈),研究4種拌種處理對鄭麥9023小麥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0.05%核苷酸(桑蘭990A)+70%甲基硫菌靈(桑蘭990A助劑)拌種對小麥種子的萌發及幼苗生長效果最好,0.05%核苷酸(桑蘭990A)效果次之,苯醚甲環唑、克·多對小麥萌發及幼苗生長都有一定影響。
關鍵詞:小麥;0.05%核苷酸;70%甲基硫菌靈;苯醚甲環唑;克·多
中圖分類號:S512.1+1.0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22-4547-03
Effect of Different Seed Dressing Agents on the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
of Wheat
HOU Wen-bang1,2,ZHANG Qing-fang1,WANG Hui1,CAI Yi-ming1
(1. College of Agriculture,Henan Sci-Tech University,Luoyang 471003,Henan,China;
2. Biochemical Research Center of Longbang in Luoyang,Luoyang 471003,Henan,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eed dressing agents on wheat germination and seeding growth, the effect of four seed dressing agents including 0.05% nucleotides (Sanglan990A), 0.05% nucleotide (sanglan990A)+ 70% thiophanate-methyl, difenoconazole, KeDuo were studied on ZhengMai902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0.05% nucleotide + 70% thiophanate-methyl, the germination and seeding growth were improved most obviously, then with 0.05% nucleotide. Difenoconazole and KeDuo had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germination and the seeding growth.
Key words: wheat; 0.05% nucleotide; 70% thiophanate-methyl; difenoconazole; KeDuo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耕作制度的改變及栽培技術的提高,小麥紋枯病、根腐病、白粉病和黑穗病等一系列病害也在逐年加重,嚴重威脅小麥的正常生產,使小麥產量和品質遭受了嚴重損失[1]。目前,盡管可通過種植抗病品種等多種措施控制小麥病害,但有一些病害如小麥黑穗病、銹病、赤霉病等,在發生的關鍵期只有用化學防治才能控制其危害。化學防治具有見效快、效果穩定、易于操作、成本低的特點,是控制病害的重要措施[2]。
近年來小麥紋枯病和全蝕病發生較重,用三唑類藥劑拌種對這兩種病害有較好的防治效果[3,4],但藥劑選擇不當會影響小麥出苗率[5,6]。苯醚甲環唑和克·多拌種對小麥出苗率均有一定影響[7-9]。試驗是為了解0.05%核苷酸(桑蘭990A)、0.05%核苷酸(桑蘭990A)+甲基硫菌靈、苯醚甲環唑、克·多對小麥萌發與苗期生長的安全性的影響,以期為小麥在農業生產上取得高產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為小麥品種鄭麥9023。0.05%核苷酸(桑蘭990A)、70%甲基硫菌靈(桑蘭990A助劑)由洛陽龍邦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苯醚甲環唑、克·多由洛陽綠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2試驗方法
1.2.1試驗設計試驗設置5個處理(表1),每個處理3次重復。處理1為0.05%核苷酸(桑蘭990A)拌種,處理2為0.05%核苷酸(桑蘭990A)+甲基硫菌靈拌種,處理3為苯醚甲環唑拌種,處理4為克·多拌種,處理5為對照處理即不拌種。在FPG3型三溫區光照培養箱進行發芽試驗,每天進行觀察,記錄發芽時間,出苗齊全后記錄出苗數,計算發芽率。8 d后,每個處理隨機調查10株麥苗,對其根長與根數、株高分別進行測量。
同時進行小麥大田同比試驗。大田試驗20 d后對小麥出苗率、苗長、根長運用以上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1.2.2指標測定方法發芽率計算:發芽率=出苗數/播種數×100%。根長測定方法:根長指小麥幼苗的主根長度,根的生長情況也顯示了苗的生長狀況。每一行隨機測量10株幼苗主根長度,求其平均值,再求不同小區同一處理的根長平均值。株高的測定方法:株高指從苗莖基部到最長葉子頂部的高度,在每個小區的每一行隨機測量10株求其平均值,再求不同小區同一處理小麥株高的平均值。根數的測定方法:在每個小區中每行取10株,對其地下部分根數進行統計,再求不同小區同一處理根數平均值。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處理對小麥發芽率和幼苗株高的影響
由表2可知,在溫箱培養和大田試驗中,各個處理拌種對小麥發芽率的影響與對照相比均沒有產生顯著差異,即各個處理對發芽率的影響不大。但是從數據比較來看,用0.05%核苷酸(桑蘭990A)、0.05%核苷酸(桑蘭990A)+甲基硫菌靈拌種小麥的發芽率與對照接近,其中0.05%核苷酸(桑蘭990A)+甲基硫菌靈拌種處理效果最好。在溫箱培養中,0.05%核苷酸(桑蘭990A)+甲基硫菌靈與對照處理小麥幼苗株高產生了顯著差異,苯醚甲環唑和克·多與0.05%核苷酸(桑蘭990A)+甲基硫菌靈有顯著差異,而與對照組和0.05%核苷酸(桑蘭990A)差異不顯著。大田試驗中,所有的處理之間都沒有出現顯著差異。
2.2對小麥幼苗根長與根數的影響
由表3可知,溫箱培養中,0.05%核苷酸(桑蘭990A)+甲基硫菌靈處理的小麥幼苗根長最長,且與對照有顯著差異,但沒有極顯著差異。苯醚甲環唑與克·多與對照有極顯著差異。在大田試驗中,同樣是0.05%核苷酸(桑蘭990A)+甲基硫菌靈處理的小麥幼苗的根長最長,克·多與對照存在極顯著差異。通過溫箱培養與大田試驗數據表明,0.05%核苷酸(桑蘭990A)+甲基硫菌靈處理的小麥幼苗根長比對照要稍長,而苯醚甲環唑、克·多處理對小麥幼苗根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溫箱培養和大田試驗中關于小麥幼苗根數,各個處理間差異都不顯著,但就數據本身來看,0.05%核苷酸(桑蘭990A)+甲基硫菌靈處理的小麥幼苗根數要較對照的稍多。
試驗結果表明,0.05%核苷酸(桑蘭990A)、0.05%核苷酸(桑蘭990A)+甲基硫菌靈、苯醚甲環唑、克·多除了對小麥紋枯病和全蝕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對小麥的萌發與苗期的生長也具有安全性,其中0.05%核苷酸(桑蘭990A)+甲基硫菌靈由小麥生長的各個指標表明其為小麥拌種的最好選擇。
3小結與討論
供試拌種劑對小麥萌發與幼苗生長的影響試驗中,各個處理對發芽率的影響與對照相比差異不顯著,但含有0.05%核苷酸(桑蘭990A)的兩個拌種處理的小麥發芽率相對較高。說明0.05%核苷酸對小麥的生活活力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溫箱培養和大田試驗小麥株高的統計表明,0.05%核苷酸(桑蘭990A)+甲基硫菌靈拌種可刺激小麥增高,并且效果較好。苯醚甲環唑、克·多拌種對小麥苗期的生長有抑制作用,但表現不顯著。
各個處理的小麥幼苗根長與對照相比差異不同,即不同的拌種劑對小麥幼苗根長影響很大,不同情況要選擇不同拌種劑。各拌種處理對小麥幼苗的根數無顯著影響,但0.05%核苷酸(桑蘭990A)+甲基硫菌靈處理較對照稍好,苯醚甲環唑、克·多對小麥幼苗根數的影響與對照無差異。
綜合溫箱培養與大田試驗的數據比較,0.05%核苷酸(桑蘭990A)+甲基硫菌靈拌種的小麥幼苗綜合情況最好,小麥的長勢很旺,可促進小麥幼苗的生長發育。0.05%核苷酸(桑蘭990A)的效果也很好,但較0.05%核苷酸(桑蘭990A)+甲基硫菌靈的稍差。苯醚甲環唑拌種對小麥的萌發與幼苗生長無不良影響,可安全使用,但要根據土壤、氣候情況合理選擇使用。
參考文獻:
[1] 高仁君,鄧春艷,吳學宏,等.戊唑醇和三唑酮種衣劑對小麥幼苗生長發育的影響[J].植物保護學報,2000,27(24):359-363.
[2] 張勇,馬嚴明,徐勁峰,等.幾種三唑類殺菌劑對小麥赤霉病菌毒力的測定及藥效試驗[J].安徽農業科學,2004,32(2):248-249.
[3] 吳學宏,劉西莉,王峰,等.含戊唑醇種衣劑防治小麥苗期紋枯病的研究[J].萊陽農學院學報,2000,17(2):93-97.
[4] 孫炳劍,袁虹霞,邢小萍,等.不同種子處理劑對小麥全蝕病的防治效果[J].麥類作物學報,2008,28(4):709-712.
[5] 張風玲,孫錫勇,孫紅日,等. 小麥種子包衣時間對發芽率的影響[J].中國種業,2006(12):34-35.
[6] 劉愛芝,楊艷春. 吡蟲啉拌種對小麥種子萌發和生長效應的影響[J].河南農業科學,2009(11):84-86.
[7] 李德勇,劉玲.立克秀拌小麥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河北農業科技,2002(9):18.
[8] 刁春友,韓梅,付華欣,等.立克秀拌種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效和應用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00(4):56-60.
[9] 朱高紀,韋勝利,李在峰,等.不同藥劑拌種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治效果[J].河南農業科學,2001(9):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