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對鳴翠湖浮游植物的種類組成、密度和生物量、優勢種組成、季節變化以及物種多樣性進行了分析研究并對其營養狀態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鳴翠湖浮游植物共有8門61屬118種,構成比例為綠藻42.4%,藍藻21.2%,硅藻18.6%,其他17.7%。藍藻優勢種最多,屬藍、綠、硅藻型湖泊。浮游植物種類、密度和生物量、分布依季節而異,高峰期出現在7月,低谷期出現于3月。Margalef指數1.267~2.942,Shannon-Wiener指數2.459~4.098,均勻度指數1.782~2.605,綜合藻類細胞密度和種群結構評價,鳴翠湖水體處在中度營養水平。
關鍵詞:鳴翠湖;浮游植物;群落結構;富營養化評價
中圖分類號:S948.8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22-4590-03
Studies o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Phytoplankton and Eutrophication Characteristic of Mingcui Lake
QIU Xiao-cong1a,1b,ZHAO Hong-xue1a,SUN Xiao-xue1a,XIE Wei-dong2,WANG Xiao-yi2
(1a. Life Science College;1b.Colloge of Civill and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China;
2.Yinchuan Aquatic Station, Yinchuan 750001,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in Mingcui Lake from Sep. 2008 to Jul. 2009,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phytoplankton density, phytoplankton biomass, seasonal variation, dominate species of phytoplankton and the trophic status of Mingcui Lake were discussed. 8 phyla, 61 genera, 118 species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 Mingcui Lake were identified. The proportion of community composition was Chlorophyta 42.4%, Cyanophyta 21.2%, Bacillariophyta 18.6%, and others 17.7%. The dominant species were some species of Cyanophyta. Th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in Mingcui Lake was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he variation of seasons.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phytoplankton in Mingcui Lake was that the highest peaks appeared in July, and the lowest peaks appeared in May. Margalef index was 1.267~2.942, Shannon-Wiener index was 2.459~4.098, evenness index was 1.782~2.605. The water body of Mingcui Lake was medium eutrophication.
Key words: Mingcui Lak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eutrophication characteristic
湖泊與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人民生活休戚相關,但由于不合理的開發利用,越來越多的湖泊發生富營養化,導致水體質量下降,水生生態系統結構破壞和功能異化。近年來,我國湖泊水體的富營養化進程十分迅速,富營養化已成為我國湖泊最重要的環境公害。湖泊富營養化是由于水體中的氮、磷營養物質的富集,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造成湖泊生態系統中物種分布的平衡被打破,致使整個生態系統逐步走向消亡的過程。湖泊的富營養化,主要是浮游藻類在水體中建立優勢的過程。
浮游植物是湖泊水生生物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水生生態系統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水生生態系統整個生產過程的最初和基礎環節,其組成與多樣性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到水生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浮游植物的群落結構及生長量受水體生態環境的直接影響,對水體環境的變化極為敏感,其種類和數量的變化與一些環境要素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反映水質狀況[1]。各種不同類型及營養型的湖泊,其浮游植物的種類、生物量都各不相同,季節變化也有各自的特點。由于藻類的群落結構及生長量受水體生態環境變化的直接影響,因此,在水質和湖泊營養型評價中,藻類的種群結構、污染指示種、種類多樣性指數和綜合指數等生物學指標被廣泛應用[2-5]。
鳴翠湖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西距銀川市區9 km,東臨黃河3 km,地理坐標東經106°22′,北緯38°23′,平均海拔1 100 m,總面積6.67 km2,水面占總面積的60%。2005年被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列為自治區濕地公園,2006年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國家濕地公園,鳴翠湖水源為黃河水與農田退水。近年來,隨著當地經濟的發展,進入鳴翠湖的營養鹽不斷增多,水體環境惡化,藻類大量生長,目前,湖泊水體呈富營養化狀態,湖區水質為Ⅳ類[6,7]。
研究于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對鳴翠湖的浮游植物進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旨在了解鳴翠湖水體浮游植物的種類、組成及季節變化的特點和規律,對其營養水平現狀進行分析和生物學評價,為鳴翠湖富營養化評價與治理、水域環境保護以及合理開發利用提供生物學依據和基礎數據。
1材料與方法
1.1樣點的布設與采樣時間
根據鳴翠湖的形狀,在鳴翠湖設置了4個采樣點(圖1),分別為Ⅰ北岸,Ⅱ春草堂,Ⅲ水車苑,Ⅳ湖中心。采樣時間為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每2個月采樣一次,共計采樣6次。
1.2采樣方法
浮游植物的標本采集包括定性和定量兩種。定性標本是用25號浮游生物網采集,所有定性標本均用5%的甲醛現場固定。定量標本用1 L采水器采集,用1.5%魯哥氏液現場固定,經24 h沉淀濃縮至200 mL,再經24 h濃縮至50 mL,然后每50 mL加入2 mL甲醛保存。每瓶樣品貼上標簽,標明地點、日期、采樣點號[8]。
1.3標本鑒定與數量測定
浮游植物定性標本在400倍顯微鏡下進行觀察鑒定,一般鑒定到種,至少到屬[9-12]。定量標本使用0.1 mL的計數框于顯微鏡下進行浮游植物計數[8],由其推算出原水體中的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
1.4優勢種確定方法
優勢種是根據物種的出現頻率及個體數量來確定,用優勢度來表示。優勢度計算公式:Y=fiPi,式中Y是優勢度,fi是第i物種的出現頻率,Pi是第i物種個體數占總個體數量的比例,當Y≥0.02時,確定為優勢種[13]。
1.5浮游植物多樣性分析方法
群落的多樣性是衡量群落穩定性的一個重要尺度。目前使用的多樣性指數很多,有的只考慮了種數和總個體數,有的則還考慮了各個種群數量在總量中的分配,為了更全面地說明鳴翠湖的群落結構特征,選取了3個多樣性指數公式[14-16]。
1.5.1Margalef物種豐富度指數(D)
D=(S-1)/lnN
式中,S為種數;N為個體數。
1.5.2Shannon-Wiener物種多樣性指數(H′)
H′=-Σ(ni/N)log2ni/N
式中,ni為第i種浮游植物的個體數;N為浮游植物總個體數。
1.5.3均勻度指數
E=H′/1gS
式中,H′為Shannon-Wiener指數;S為種數。
1.6富營養化的評價方法
富營養化評價方法采取生物評價法,借助藻類細胞密度、種群結構、多樣性指數[4,17,18]進行評價。
2結果與分析
2.1鳴翠湖浮游植物的物種組成與分布
2.1.1鳴翠湖浮游植物的物種組成在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對鳴翠湖的6次調查中,共采到浮游植物118種(僅鑒定到屬的按一個種計算,下同),隸屬于8門61屬。其中以綠藻門種類最多,為25屬50種,占總種數的42.4%;藍藻門次之,14屬25種,占21.2%;硅藻門9屬22種,占18.6%;裸藻門4屬10種,占8.5%;金藻門3屬3種,占2.5%;甲藻門2屬3種,占2.5%;隱藻門2屬3種,占2.5%;黃藻門2屬2種,占1.7%。鳴翠湖水體浮游植物各門組成比例如圖1。
2.1.2鳴翠湖浮游植物的季節分布和水平分布浮游植物物種在四季中變化很大,一年之中,夏季種數最多,冬季最少,3月份鑒定到的種數最少。在同一季節中綠藻門的種類數最多,其次是藍藻門和硅藻門。綠藻的年度變化趨勢同浮游植物整體變化,夏季種數比其他季節豐富。甲藻和金藻與此相反,1月和3月種數略有增加(表1)。在各樣點間浮游植物種數也有差異,北岸的浮游植物種數最多,湖中心最少,但總體差別較小。各樣點都是綠藻物種最多,其次是藍藻,硅藻次之,黃藻最少(表2)。
2.2鳴翠湖浮游植物的常見種與優勢種
2.2.1鳴翠湖浮游植物常見種根據出現頻率大于65%確定為常見種[19],鳴翠湖浮游植物的常見種見于5門16種,其中藍藻門6種,綠藻門5種,硅藻門3種,甲藻門和隱藻門各1種(表3)。
2.2.2鳴翠湖浮游植物優勢種鳴翠湖一年中共發現優勢種24種。不同采樣點或同一個采樣點在不同的季節,其優勢種和優勢類群有所不同。夏季優勢種最多可達10種,冬、春季節則較少。點狀粘球藻(Gloeocapsa punctata)和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為全年性優勢種,卵形單鞭金藻(Chromulina ovalis)和圓筒錐囊藻(Dinobryon cylindricum)只在冬、春季節為優勢種。藍藻的種數雖不是最多但優勢種較多,綠藻的種數最多但優勢種沒有藍藻多(表4)。
2.3鳴翠湖浮游植物的密度與生物量
浮游植物密度夏秋季較大,冬、春季較小。總體而言,各采樣點浮游植物密度的差距不是很大。湖中心采樣點全年浮游植物平均密度最小,其變幅為438.87×104~2 617.09×104細胞/L,平均為1 481.89×104細胞/L;春草堂采樣點全年浮游植物平均密度最大,其變幅為402.11×104~2 799.60×104細胞/L,平均為1 612.89×104細胞/L;最低密度出現在2009年3月北岸采樣點,為393.58×104細胞/L;最高密度出現在2008年11月春草堂采樣點,為2 799.60×104細胞/L。浮游植物生物量變化幅度為2.345~17.276 mg/L,各樣點年度平均生物量為6.602~8.827 mg/L。水車苑樣點最高,為8.827 mg/L;北岸采樣點最低,為6.602 mg/L。年平均生物量均大于5 mg/L。各月份中生物量小于5 mg/L的9個,占37.5%;大于5 mg/L的15個,占62.5%,其中大于10 mg/L的有6個。各樣點中,浮游植物生物量最低出現在2009年1月的湖中心,為2.345 mg/L;最高出現在2009年7月的水車苑,為17.276 mg/L(表5)。
2.4鳴翠湖浮游植物多樣性分析
Margalef指數為1.267~2.942,平均為2.049,其中水車苑和春草堂的值相對較高,湖中心最低,但總體差別很小。鳴翠湖水體的Shannon-Wiener指數為2.459~4.098,平均為3.427,從鳴翠湖的各樣點可以看出,總體差別不大。均勻度指數為1.782~2.605,平均為2.247(表6)。
3討論
3.1鳴翠湖浮游植物的組成及季節變化
鳴翠湖共采到浮游植物118種,隸屬于8門61屬。其中以綠藻門種數最多,藍藻次之。根據各采樣點浮游植物檢出屬與種的出現頻率與數量,浮游植物常見屬有粘球藻屬(Gloeocapsa)、藍纖維藻屬(Dactylococopsis)、席藻屬(Phormidium)、隱藻屬(Cryptomonas)、單鞭金藻屬(Chromulina)、錐囊藻屬(Dinobryon)、脆桿藻屬(Fragilaria) 、針桿藻屬(Synedra)、小環藻屬(Cyclotella)、柵藻屬(Scenedesmu)、十字藻屬(Crucigenia)、小球藻屬(Chlorella)等。鳴翠湖水體中藍藻、綠藻、硅藻3種藻類種數占總種數的82.3%。因此,鳴翠湖屬于藍、綠、硅藻型。
鳴翠湖浮游植物種數年變化明顯,在各門之間差別不大。總體上說,物種與屬的變化趨于一致,只是物種的變化更加明顯。物種數在3月份最少,之后隨著季節的變化逐漸增多,到7月份物種數達到最大值,隨后開始下降。種數最多的綠藻對整體變化趨勢影響最大,其年變化趨勢與整體相同。藍藻在整個浮游植物中密度較大,其年變化對整個浮游植物密度的變化趨勢也產生較大影響。夏、秋季藍藻數量達到頂峰,其數量的劇增直接決定浮游植物密度的增加。硅藻、金藻和隱藻由于在低溫季節種類和數量的增加,也對浮游植物年變化趨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作用不及綠藻和藍藻。浮游植物在不同的月份其組成有明顯的變化,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主要是氣候因素,另外灌溉排水、退水與生活污水的排入以及旅游區人為活動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不同季節,水體的溫度、光照、溶解氧、營養鹽水平等均有差異,而不同的門類對環境條件的適應情況也有差別,因而就造成了浮游植物分布的變化。
3.2浮游植物的常見種與優勢種
鳴翠湖中浮游植物以藍、綠、硅藻為三大優勢藻群,且藍藻占絕對優勢。從細胞密度來看,優勢種主要有藍藻中的點狀粘球藻、微小色球藻、銀灰平裂藻、螺旋藻、小席藻,綠藻中的四足十字藻、小球藻,硅藻中尖針桿藻等為主。此外,還有金藻中的卵形單鞭金藻、圓筒錐囊藻在氣候較冷的季節成為優勢藻種。這一結果同藻類的季節分布特征相符。從浮游植物常見種和優勢種來看,也得出鳴翠湖屬藍、綠、硅藻型湖泊,易暴發藍、綠藻水華,應加強對其的水質監控。
3.3浮游植物物種多樣性
群落物種的多樣性是衡量群落穩定性的一個重要尺度,群落物種多樣性可以用多個指數來表示,Margalef指數對物種數的依賴程度較強,反映了群落物種的豐富度并能充分反映物種的分布情況。Shannon-Wiener指數通常用于反映群落物種結構的復雜程度,數值越大,說明群落物種結構越復雜。均勻度指數反映各物種個體數目分配的均勻程度。孫軍等[20]認為浮游植物多樣性指數中,Shannon-Wiener指數最為合理,因此在選擇多樣性指數來研究浮游植物時需要慎重考慮,應選擇多個指數進行評價。研究應用Shannon-Wiener指數、Margalef指數和均勻度指數對鳴翠湖浮游植物進行研究,從結果來看,3個指數可以較好表達鳴翠湖浮游植物的多樣性。
鳴翠湖的各樣點之間,物種的多樣性差異不大,各指標間擬合較好。一般說來,多樣性指數越高,水質越好,即藻類的種類多樣性指數越高,其群落物種結構越復雜,穩定性越大,水質越好;而當水體受到污染時,敏感型物種消失,多樣性指數減小,群落結構趨于簡單,穩定性變差,水質下降[17]。因此,在鳴翠湖各樣點中,相對營養較豐富的北岸和湖心區物種多樣性指數較低。
3.4鳴翠湖富營養化的生物學評價
按國內有關評價湖泊富營養化標準[21]:浮游植物密度﹤106個/L為貧營養型;等于(3~10)×106個/L為中營養型;﹥107個/L為富營養型。浮游植物生物量與營養狀態的關系為:0.02~0.20 mg/L,屬貧營養型;0.20~0.60 mg/L為中營養型;0.60~10.00 mg/L為富營養型[4]。鳴翠湖浮游植物年平均密度為
1 523.09×104細胞/L,年平均生物量為6.602~8.827 mg/L。因此,根據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指標,鳴翠湖處于富營養狀態。
Margalef豐富度指數主要反映了群落物種的豐富度,當D﹥5時為清潔水;D=4~5之間,水質輕度污染;D=3~4時,水質中度污染,D﹤3,水質重度污染[4]。Shannon-Wiener指數反映了群落物種的多樣性,H′值0~1為富營養,1~3為中營養,大于3為貧營養[18]。均勻度指數E值在0~0.3為重污染,0.3~0.5為中污染,0.5~0.8為輕污染或無污染[4]。根據湖泊營養類型評價的藻類生物學指標與標準[17],綜合浮游植物多樣性指數:Margalef豐富度指數在1.267~2.942,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在2.459~4.098,均勻度指數在1.782~2.605,得出鳴翠湖水體處于中度營養化狀態。
浮游植物的種群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湖泊的營養狀態。甲藻、金藻、硅藻占優勢,湖泊呈貧營養型;藍藻、綠藻、硅藻、鼓藻占優勢,湖泊呈中營養型;藍藻、硅藻、綠藻、裸藻占優勢,湖泊呈富營養型[17]。鳴翠湖種的組成以綠藻門種數最多,藍藻和硅藻次之。在優勢種上,藍藻處于絕對優勢地位,其中小席藻(Phormidium tenus)和綠藻中的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等幾乎為各月的優勢種。裸藻在鳴翠湖中的優勢地位不明顯。從種群結構來看,鳴翠湖已處于中度營養化狀態。
鳴翠湖水體已經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處于中度營養化狀態。要防止鳴翠湖水體富營養化,就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控制氮、磷等營養元素的進入,避免營養物質富積。
參考文獻:
[1] 許金花,潘偉斌,張海燕.城市小型淺水人工湖泊浮游藻類與水質特征研究[J].生態科學,2007,26(1):36-40.
[2] 劉東艷,孫軍, 張利永. 膠州灣浮游植物水華期群落結構特征[J].應用生態學報,2003,14(11):1963-1966.
[3] 劉蔚秋,王永繁,徐潤林.生物防治稻田與普通稻田水體中浮游植物的生態特征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1,12(1):59~62.
[4] 沈韞芬,章宗涉,龔循矩,等.微型生物監測新技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119-130.
[5] 王俊,姜祖輝,董雙林.濾食性貝類對浮游植物群落增殖作用的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1,12(5):765-768.
[6] 高揚,孫紅玲,王淑琴,等.改善生態環境促進鳴翠湖水生生態修復[J].河南水產,2009,4:41-42
[7] 董亞萍,任建東,李衛東.寧夏湖泊、水庫、濕地水環境現狀調查與分析[J].環境研究與監測,2009,22(6):16-17,24.
[8] 黃祥飛,陳偉民,蔡啟銘.湖泊生態調查觀測與分析[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9.72-74.
[9] 胡鴻鈞,魏印心.中國淡水藻類——系統、分類及生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10] 梁象秋,方紀祖,楊和荃.水生生物學:形態和分類[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11] 周鳳霞,陳劍虹.淡水微型生物圖譜[M].北京:北學工業出版社,2005.
[12] 大連水產學院.淡水生物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82.
[13] 徐兆禮,陳亞瞿.東黃海秋季浮游動物優勢種聚集強度與鮐鲹漁場的關系[J].生態學雜志,1989,7(4):13-15.
[14] 張婷,李林,宋立榮.熊河水庫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的周年變化[J]. 生態學報,2009,29(6):2971-2979.
[15] 劉永,郭懷成,戴永立, 等. 湖泊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方法研究[J]. 環境科學學報,2004,24(4):723-729.
[16] 孫儒泳,李慶芳,牛翠娟,等.基礎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3-144.
[17] 況琪軍,馬沛明,胡征宇,等.湖泊富營養化的藻類生物學評價與治理研究進展[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5,5(2):87-91.
[18] 林碧琴,謝淑琦.水生藻類與水體污染監測[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244-245.
[19] 劉冬燕,宋永昌,陳德輝.蘇州河葉綠素a動態特征及其與環境因子的關聯分析[J].上海環境科學,2003,22(4):261-264.
[20] 孫軍,劉東艷,魏皓,等.琉球群島鄰近海域浮游植物多樣性的模糊綜合評判[J]. 海洋與湖沼,2001,32(4):445-453.
[21] 金相燦,屠清瑛.湖泊富營養化調查規范[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0.28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