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慶市環城游憩帶具有典型的內陸山地景觀特色,開發應以旅游資源特色和游憩空間特色分析為基礎,定位游憩主題、形象、產品、市場,以實現重慶市區游憩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旅游資源特色;旅游開發;重慶市;環城游憩帶
中圖分類號:F590.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39-8114(2011)22-4728-04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in 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 in Chongqing
CHEN Qin,LI Jun,ZHANG Shu-lin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China)
Abstract: The Chongqing ReBAM has a typical feature of the landlocked mountainous. Development should bas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recreational spac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to localize of recreational theme, image, products, market, and to realize the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city tourism industr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t development; Chongqing; ReBAM
環城游憩帶(ReBAM)又被稱為“城市邊緣帶”、“城鄉交錯帶”、“環城綠帶”[1]。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及居民對旅游的逐日攀升,城市旅游的空間不斷延伸,環城游憩帶逐漸成為旅游開發的熱點區域。通過對文獻的研究,目前國內外對于環城游憩帶的研究已成體系,但對重慶市環城游憩帶的研究還比較薄弱、研究內容也不夠全面和深入。目前重慶市民對近郊游憩設施與項目的需求與游憩帶現有的旅游資源開發上沒形成很好的契合與匹配,本研究對重慶市游憩帶旅游資源特色和游憩空間特色進行分析,并對游憩主題、形象、產品、市場做出特殊和正確的旅游開發定位,是當前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而迫切的重大課題[2]。
1環城游憩帶開發總體定位分析
在環城游憩帶開發建設中,資源、空間、主題、形象、產品、市場五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其中,資源是基礎,空間是構架,游憩帶的開發是在一定的游憩空間構架下以一定的自然、人文資源為基礎的;產品是核心,在現有游憩空間構架和資源的基礎上,能否設計出獨具特色的、能滿足不同游客需求的、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游憩產品系列,是關系到游憩帶開發成敗的關鍵;主題形象是靈魂,是游憩帶發展的顯性因素,也是占領市場制高點的關鍵;市場是導向,游憩產品和其他產品一樣,只有銷售出去后,才能實現其價值,因而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游憩帶開發的先后順序以及游憩產品的類型和規模[3](圖1)。
重慶環城游憩帶,旅游資源種類和數量都比較豐富,以此為基礎可以開發系列產品,但是它的核心與特色必須通過凝練的主題形象來反映。也只有通過主題,才能將游憩帶資源、空間和游憩產品整合為一個整體,以便向市場傳遞鮮明、獨特、統一的信息,幫助游憩空間樹立其預期的形象。因此,在具體開發中應該以特色資源為基礎,以游憩空間為構架,圍繞統一的游憩主題形象,開發設計不同類型的游憩產品,強調資源、空間、產品、主題形象、市場五者的有機整合,只有把這五者有機地整合起來,才能實現重慶市環城游憩帶良好的定位開發。
2重慶市環城游憩帶旅游資源特色分析
2.1自然、人文特色鮮明,開發價值大
2.1.1自然特色重慶市游憩帶自然旅游資源特色鮮明。主要表現在:自然旅游資源總類齊全,有以縉云山、華鎣山等風景名勝區和各自然保護區為支撐的山水生態資源;有瓷器口古鎮、偏巖古鎮、走馬古鎮、豐盛古鎮、龍興古鎮、金剛碑古村落等六大各具特色的古村鎮為依托的古村鎮旅游資源;有北溫泉、東溫泉等五方十泉為支撐的溫泉養生資源;有南山休閑度假旅游資源為支撐的度假旅游資源;主城區夜景為觀景對象的不夜城夜景觀光資源組合而成的多品類旅游資源。生態觀光、溫泉養生、休閑娛樂、周末度假、宗教朝覲等各類旅游資源種類齊全。資源特點突出特征明顯,資源的組合度高,為環城游憩帶提供了發展空間和資源基礎。
2.1.2人文特色人文旅游資源古樸傳統且豐富多樣,主要表現為:①多元文化并存。重慶市環城游憩帶的地域文化具有多樣性、鄉土性和創造性。主要體現為巴渝文化、紅巖文化、抗戰文化、火鍋文化、碼頭文化、山水文化、山地建筑文化以及現代時尚文化等多種類型的縱橫交織,現代都市文化與傳統鄉土文化并存。②文化積淀豐富且古樸傳統。各種文化淵源流長,人文與文化積淀非常豐富,產生古樸的人文景觀和豐富的地方文化。它們形成于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在繼承中不斷演變而來,帶有傳承性和古樸性。這在眾多的古鎮、古村落、社會經濟文化遺址以及人民生活習俗中得到體現。
2.2資源組合好,開發潛力佳
2.2.1資源類別組合良好①資源類別多。一定區域范圍內的旅游資源密度較大、類型豐富、搭配協調,形成一定規模,具有較高的旅游價值。游憩帶內地理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遺址遺跡、人文活動應有盡有,其豐富度大大提高。②類型組合好。“特色旅游資源”附近總有一定數量規模的輔助性資源[4],形成了資源的高、低搭配,天人合一的格局,總體上看,自然、人文資源類型不同,但互為補充。③總體融合度高。山、水、林、泉、洞、湖、溪、河、瀑、谷互成畫面,民族風情和文化藝術多姿多彩,避免了自然景觀或者民俗風情的單調,資源類別融合較好。
2.2.2資源形態組合巧妙眾多的資源單體或類別在地域上相間分布,具有良好的組合效應,使整個游憩區嬌小玲瓏而又豐富多彩。資源分布上有:東溫泉、姜家溶洞、樵坪山為主體的山、水、洞、林的組合形態;縉云山、北溫泉、嘉陵江小三峽、金果園等這樣的山、水、泉、林組合;銅鑼峽、廣陽島、明月峽、桃花島這樣的峽、島組合形態等,總體上看,資源形態組合山水相間分布,林中藏洞,人景相融,有良好的開發價值。
2.2.3資源空間組合奇特重慶市環城游憩帶旅游資源空間分布呈鏈式排列,通達性好,整個布局結構空間具有鏈式分布和組團分布特色,形成部分資源皆臨近山、河、江,呈現出“兩環,兩江,六山”的鏈式特色[5]。鏈式分布主要表現在自然觀光旅游地空間分布上,重慶市城郊自然觀光旅游地旅游資源構成多以森林資源為主,而重慶城郊的自然保護區及郊野公園多集中于縉云山、中梁山、銅鑼山等山脈上;此外長江和嘉陵江也是重慶自然觀光旅游地的主要分布帶。組團分布主要表現在人文觀光旅游地的空間上,主要形成在城市中心距離為5~30 km的地帶。從整體上來看,資源多集中分布于九大地區,形成了九大組團,分別是縉云山風景區組團、歌樂山森林公園組團、南山風景區組團、東溫泉風景區組團、圣燈山森林公園組團、張關風景區組團、統景風景區組團、金刀峽風景區組團和靜觀森林公園組團。
2.3開發潛力大,發展前景好
2.3.1互補優勢明顯主要表現在兩方面:①與平原區的旅游資源具有很大的互補性。山城游憩帶的許多景觀和風情都是平原所不具備的。據大多旅游者的求異心理,平原地區的人們往往會追求這種山地游憩帶景觀,使得重慶環城游憩帶具有天然優勢,迎合了市場和游客的需求[6];②自然風光和人文旅游資源具有互補優勢?;疱佄幕?、夜景文化、巴渝文化、紅巖文化、抗戰文化、碼頭文化是重慶環城游憩帶發展的獨特優勢資源,這些優勢資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批游客,符合整個游憩業發展需求。
2.3.2市場需求突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符合生態旅游市場需求。隨著現代城市化、工業化的不斷發展,人類回歸大自然的欲望越來越強,生態旅游逐步受到人們的追捧。重慶市游憩帶的自然風光和農家樂,適合游客放松身心,調節情緒、維系自身身體健康。②符合文化旅游市場需求。現代旅游者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的旅游形式,求知欲尤為強烈。而重慶游憩帶處處都透露出人文氣息與文化意味,滿足旅游者文化上求異的需求,賦予旅游深層次的文化內涵。③符合商務旅游市場需求。重慶市是整個長江上游的經濟、金融中心,經貿往來日益頻繁,加上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使商務旅游呈現強勁的增長態勢。
3重慶市環城游憩帶游憩空間特色分析
游憩空間是休閑游憩業發展的構架和載體,制約著一個地區休閑游憩業的發展。從系統的觀點來看,游憩空間是游憩系統中的重要部分。為了科學合理的發展,必須對重慶市游憩帶的游憩空間特色和開發潛力等進行研究分析,從而為整個游憩帶的開發定位提供依據。
3.1游憩空間特色分析
游憩空間的特色,是由其發育環境決定的。重慶是個“多中心,組團式”的空間布局城市,“一島、兩江、五谷、六脈”的自然山水格局形成了眾多的自然游憩空間[7];重慶也是一座擁有3 000多年發展史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因而又具有十分豐富的人文游憩空間,形成了集自然與人文游憩空間為一體的獨具特色的游憩精品。各游憩空間之間以及與城市其他空間之間的關聯性較好,形成合理化的“網狀”空間結構。
3.2游憩空間開發潛力分析
游憩空間的開發潛力體現在深層次的文化內涵上。豐富的自然游憩空間與人文游憩空間緊密結合,應深入挖掘二者的文化內涵,將其融入游憩產品中,豐富產品內容,提升產品檔次,其生命周期才能得以長久的延續。完整意義上的自然游憩空間除了其本身的具體形象外,還包括穿插、隱含和寓于空間本身中的文化內涵,只有兩者結合起來,自然游憩空間才顯得有靈氣,充滿生機和活力,如濱江文化、巴渝文化、紅巖文化、抗戰文化、佛教文化、建筑文化、碼頭文化等多角度、多層次的文化內涵,重慶市環城游憩帶是自然游憩空間和人文游憩空間組合優良的空間富集地,文化底蘊深厚,特色明顯,發展潛力巨大[8]。
4重慶市環城游憩帶開發定位研究
重慶市游憩帶根據市場的需求情況,以資源特色和游憩空間特色為基礎,圍繞統一的游憩主題、形象,開發設計不同類型的游憩產品,強調游憩空間、資源、產品、主題、形象、市場六者的有機整合,只有把這六者有機地整合起來,才能實現重慶市都市區游憩業的可持續發展。
4.1游憩主題定位
游憩主題的定位決定整個游憩帶的開發方向,而旅游資源又決定游憩主題的方向。因此,根據旅游資源特色分析游憩主題是開發的關鍵和起點,結合資源特色和空間特色分析,把重慶環城游憩帶主題定位為:“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康體娛樂,文化體驗”。①觀光游覽:游憩帶依托不同類型的旅游資源可開展各種觀光游。首先是兩江游,該休閑活動比較單一,游人不多。應在此基礎上,增加游憩活動的主題,突出以江和山為主脈絡的都市觀光游,并延長游覽線路,豐富觀光內容;其次是城市觀光游,重慶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建筑高低錯落有致,為開展城市觀光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山城夜景首屈一指;最后是農家田園觀光游,游憩帶的北部與東部有廣闊的農家田園風光,農家田園觀光游,這是工業化、商業化等現代文明還未影響到的“凈土”,是市民回歸田園的好去處,同時,體現了人們游憩的最初要求,即放松心情,回歸自然,尋找快樂。②休閑度假:依托游憩帶內的山地、高覆蓋率的森林及“五方十泉”的優勢資源大力發展森林度假和溫泉度假,為休閑度假提供了良好的出處。③康體娛樂:借助生態環境優良的山地開展登山、越野跑等體育活動;借助眾多的溫泉開展溫泉健身活動;借助各種娛樂設施開展多方面的康體娛樂活動等。④文化體驗:重慶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3 000多年的發展史,期間形成了巴渝文化、紅巖文化、陪都文化、火鍋文化、夜景文化等各種文化,底蘊深厚,為開展各種“文化體驗”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傊?,要確保重慶都市游憩業的健康發展,必須充分利用自身的空間優勢,抓住政策機遇,迎接市場挑戰,變劣勢為優勢,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游憩主題。
4.2游憩形象定位
在重慶市環城游憩帶地脈(自然條件)與文脈(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可把游憩形象定位為:“激情山城,動感兩江,魅力重慶,休閑之都”。重慶市的山、江、橋、索道、輕軌使重慶市構成了一座立體城市。游憩形象“激情”、“動感”、“魅力”具有較強的地方特征,源自重慶的地理文脈、人文精神,它是在充分挖掘整理重慶地域文化與自然特征的基礎之上總結出來的。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條件,豐富的景觀資源,滾動的長江之水,立體化的交通方式,快節奏的生活節律,多樣化的游憩活動等決定了這是一座充滿激情、動感、魅力的城市。此外,游憩的目的就是讓人休閑,就是讓人感到快樂和尋找生命的價值。都市區獨特的地質地貌和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形成了豐富地文景觀、溫泉景觀和山地森林景觀;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眾多的文化景觀,為打造“激情山城,動感兩江,魅力重慶,休閑之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十分有助于把重慶市游憩區建設成為集“山、水、城、林、泉、文”于一體的山水園林休閑之都。
4.3游憩產品定位
根據資源特色,應該制訂完整的文化坐標系,完善與深化重慶市環城游憩帶旅游產品譜系結構,通過增加品種構造“產品群”,加強產品開發的系統性和系列化、多元化,滿足不同游憩者的不同需求,開發應該重點拓展觀光型游憩產品,即水域景觀、地理景觀、氣候生物景觀、農業景觀等;歷史文化型游憩產品,即:遺址遺跡、革命文化、名人故居、宗教文化等;康體型游憩產品,即:溫泉康體、水上康體、山地康體等;度假型游憩產品,即:溫泉度假、森林度假等;刺激性游憩產品,即:獵奇探險、運動刺激型等;都市旅游產品,即:商務會議、貿易洽談、慶典活動等產品類型。此外,將現有游憩產品進行組合提升,從分散到聯合,從單一到綜合,從普通到獨特開發大產品、特色產品,這樣才會有競爭力,才會有大市場,才會有高回報[9]。
4.4游憩市場定位
根據調查統計,重慶市一小時經濟圈居民的市場意愿結果,可將重慶都市環城游憩帶市場定位為:一級游憩市場為都市區,這是核心游憩市場,主要以日常的休閑娛樂觀光為主,市場定位為家庭游憩、學生游憩、會議游憩。其消費特征表現在:人數多,流動快,停留短,重游率高。隨著游憩空間的逐步完善,停留時間會相應延長,總體效益可觀。二級游憩市場為重慶轄區內除都市區以外的各大區縣,特別是緊鄰都市區的綦江、南川、涪陵、長壽、合川、璧山、江津等7個區縣,是主要的發展市場。主要開發周末節假日的短途游憩休閑、觀光度假等。其消費特征表現為:以二日游為主,集中于周末,消費水平較高。三級游憩市場為重慶以外的國內與國外市場[10]。其消費特征表現在:消費水平高、對設施和服務的要求高,消費需求彈性大。
5結論
重慶市是我國四大直轄市之一,同時也是帶動西部發展的龍頭,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都市區山環水繞的地理環境特色為其開發建設游憩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前景十分廣闊。在環城游憩帶總體開發定位的研究上,分析了旅游資源特色和游憩空間特色,并定位了游憩主題、形象、產品、市場,為整個游憩產業發展提供科學依據,重塑了重慶市環城游憩帶的形象,為更多的研究者來探討這一課題,扶持和推動這項前景廣闊的工程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進軍。
參考文獻:
[1] 王偉.環城游憩帶成長模式及創新系統研究——基于體驗經濟視角[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07.
[2] 高鑫,董青,姜遼.環城游憩帶對周邊縣域旅游產業影響機制研究——以重慶市為例[J]. 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6(02):125-129.
[3] 吳必虎.大城市環城游憩帶(ReBAM)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地理科學, 2001,8(4):354-357.
[4] 王衍用.對旅游資源應該進行深度研究[J].旅游學刊,2007(1):11-12.
[5] 馮維波,龍 彬,張述林.基于游憩者感知的重慶都市區游憩空間品質評價[J].人文地理,2009(6):91-96.
[6] 陳忠祥.寧夏特色旅游發展研究[J].干旱區地理,2002(12):360-363.
[7] 馮維波,陳鵬,蔣坤富,等.多中心組團式城市森林生態網絡格局的構建——以重慶都市區“森林城市”建設為例[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7(2):69-72.
[8] 周繼霞,蘇維詞. 重慶環城游憩帶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J].鄉鎮經濟,2007(7):36-40.
[9] 竇開龍.新疆民族旅游資源特色與開發定位研究[J].開發研究,2008(2):157-160.
[10] 曹雨晨. 重慶市特色旅游產品開發研究[J]. 商場現代化, 2009(6):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