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功案例的基礎上,提出了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以下簡稱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存在的問題,闡述了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的意義及優勢,指出了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鄂西圈;新農村規劃;鄉村旅游;生態文化;產業景觀
中圖分類號:F590.31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0439-8114(2011)22-4732-05
Planning of New Countryside and the Value of Ecotourism in Western Hubei
WU Wei
(Civil Engineering and Building Academy, Hubei Industry University, Wuhan 430068, Hubei,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successful cases i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s in China, some problems existed in new countryside planning of western Hubei were pointed out. Meanwhile, the superiorit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planning new countryside in western Hubei were discussed and the realization approach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western Hubei; new countryside’s planning; rural tourism; eco-culture; industry landscape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部署。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十一五”時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2008年湖北省啟動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這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優化全省區域發展格局,統籌協調區域發展,創新發展戰略,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戰略決策。湖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組織編制的《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發展總體規劃》,是在科學借鑒國內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匯集全省各個行業和鄂西圈8市(州、林區)的意見和建議編制而成[1]。開展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及其生態旅游價值研究能夠指明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的方向,并有效推進鄂西圈建設步伐;充分認識到生態旅游價值對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的重要意義,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出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的誤區,挖掘鄂西圈多種資源優勢,突出生態旅游產業規劃,兼顧農村全面發展的同時重點進行產業布局和村莊規劃;因地制宜打造生態環保、富裕文明并富有地域特色的鄂西圈地域風貌景觀、生態農業景觀、生態城鄉聚落景觀。這種利用資源優勢突出生態旅游產業,對推進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旅游圈建設,促進鄂西圈乃至湖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1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成果現狀
1.1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工作迅速展開
2005年農業部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實施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行動,總結出具有代表性的五個典型案例:城市郊區村、農業產業村、特色產業村、革命老區村和貧困山區村,并聯合地方政府為示范村(場)編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號召各地在借鑒這些案例時,還需要在規劃的規范管理方面下功夫,在嚴格執行現有法規制度的基礎上,加快健全和完善相關的監督管理制度,切實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落到實處。
各級政府和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的會議精神,迅速啟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各項工作,科學編制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對各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建設有著普遍的指導意義。
1.2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的成功典范
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取得了階段性進展,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居民的生活狀況發生了深刻變化,涌現出了為數不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成功典范。
廣東徐聞縣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踐,建成生態旅游旺縣。徐聞縣挖掘豐富的自然和歷史文脈資源優勢,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城區、生態文明鎮區、生態文明村的創建活動,按照規劃建設生態文明村838個,占全縣村莊總數的66.5%,其中全國生態文明村1個、省級文明村5個、市級以上生態文明村99個[2],極大地促進了生態旅游的發展。
武漢市石榴紅村將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與農民的致富渠道結合,把家園建成了生態旅游基地。該村把握市場機遇,及時推出受市民喜愛的“農家樂”活動:種一分地,當莊園主;租農家房、享農家樂;采摘農家鮮蔬、品嘗農家土菜等主體活動;還利用旅游旺季舉辦石榴節、蔬菜節等大型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度假休閑,僅2008年“十一黃金周”,石榴紅村就接待游客近6萬人次。村民的收入渠道由原本單一的蔬菜種植收入演變成多種,包括住宿、餐飲、認種菜地、采摘果蔬、打工勞務等,2007年人均純收入11 300元,預計2008年人均可達到1.5萬元[3],經濟效益實現了,村民也富裕了。
鄂西圈鶴峰縣升子村在2007年被列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和湖北省生態農業旅游示范點。該村立足村情,確立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目標,聘請專家編制了《升子村生態農業示范園建設規劃》,依托萬畝茶園旅游資源,發展“豬-沼-茶生態農業示范園”和“木耳山有機茶園觀光園”等產業[4]。
成功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以富民為目標,因地制宜地利用資源優勢,突出生態旅游產業規劃,對農村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2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存在的問題
《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發展總體規劃》把湖北西部近70%的版圖面積劃入鄂西圈范圍,這里是湖北省自然景觀壯觀、民族文化豐富、生物資源富集的集中區域。由于受地理環境、交通、產業分布等因素的影響,鄂西圈農村社會經濟在總體上存在發展滯后現象,貧困縣占全省的67%,貧困人口占全省的70%[1],“三農”問題更加突出。
鄂西圈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建設中,各地都積極響應號召、緊跟形式,表現出了良好的規劃建設勢頭,鶴峰縣升子村和松滋縣龍潭橋村在規劃建設中發揮地方和產業優勢,開創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良好局面。然而,鄂西旅游圈部分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由于缺乏科學的規劃理念做指導,導致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中生態旅游的價值沒有很好體現。部分地區生態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的低水平與生態環保的高要求反差比較大,由貧困帶來的發展沖動及薄弱的生態保護意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給生態環境保護帶來較大壓力,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突顯。具體表現在有些地方照搬大城市的建設方式,個別鄉村環境呈現出與當地農業生產模式、農村居民生活方式不相適應的現象,造成林地、植被、水資源的生態破壞嚴重,出現物種多樣性減少、鄉村產業布局混亂、土地利用布局零散、尤其是農村居民點大多處于無序狀態等現象。另外,由于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古鎮古村、老房子面臨著被改造、被遺棄的命運,鄉村環境地域性特色、文化特色喪失殆盡。
3研究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及生態旅游價值的意義
3.1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方向
研究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及生態旅游價值能夠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正確發展方向。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它從整個農村地區著眼,統籌安排農村地區各個功能空間的全面協調發展,實現對農村全部地域和全部空間的科學發展?,F階段,鄉村旅游正在我國蓬勃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生態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握生態旅游的內涵和要求,規劃具備生態旅游條件的生態城鎮環境,使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和生態旅游兩者之間能夠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利用生態旅游所獲取的經濟效益投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建設中,這種循環的經濟效益,體現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生機和活力。在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中,應堅持可持續發展觀,協調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農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對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及生態旅游價值的研究,能夠在理論上突破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困境。鄂西圈農村發展生態旅游能夠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改善鄂西圈落后面貌,有效解決“三農”問題。
3.2推進鄂西圈建設步伐
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與鄂西圈建設的內容和目標相一致。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是城鄉區域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通過統籌科學規劃,梳理和整合旅游資源,構建農村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及鄉村景觀格局。鄂西圈是一個以農村為主要范圍的廣大區域,建設任務艱巨,社會主義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村新貌建設及農村經濟的繁榮能為生態文化旅游提供經濟支撐及物質基礎。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致力打造生態文化旅游品牌,能為生態文化旅游提供支撐和保障,能夠極大地推進鄂西圈建設的步伐,共同促進鄂西圈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從而實現湖北地區的發展。
4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地區生態旅游價值及其實現
4.1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地區生態旅游價值
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區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擁有2個世界文化遺產、9個國家自然保護區、35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及3個國家級地質公園[5]。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及旅游景區占全省比例均在50%以上。綜合起來分析,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區擁有以下多種不可比擬的生態旅游價值優勢:區位及地理優勢;生態資源優勢、農業產業資源優勢、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優勢等。
4.1.1區位及地理優勢鄂西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十堰、宜昌、襄樊、荊州、荊門、隨州、恩施、神農架等8個市(州、林區),區位上承東啟西、連南接北,與世界知名的湘西、西安、川西等風景名勝旅游區道路相連,是入川陜湘渝的重要通道。地形地貌上表現為鄂西山區、鄂北崗地丘陵區和江漢平原三大地域區。其中,鄂西為層巒疊嶂的山地;鄂北為連綿起伏的桐柏山、大洪山及漢江谷地等崗地丘陵;江漢平原地勢平坦,為長江及其支流漢江沖擊而成的河積-湖積平原,呈現出豐富的地形地貌。
4.1.2生態資源優勢鄂西圈具有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八百里清江美如畫廊,神農溪漂流動人心魄,梭布埡景區群峰競秀,坪壩營杜鵑爭奇斗艷,騰龍洞壯觀世界知名,恩施大峽谷雄奇險峻[6]。圈域內已有國家級生態示范區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9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0個。植被資源和水資源豐富、生態良好,特殊的地理環境使之成為各種動植物的避難所和棲息地,是中國栽培作物起源中心[7]。區內植物種類豐富、起源古老、成分復雜多樣,享有“物種基因庫”“天然動植物園”“天然藥庫”等多項美譽。
4.1.3農業產業資源優勢在農業產業資源上也具有獨特的優勢:森林面積占全省的54%,神農架森林是全球中緯度地區惟一保存最為完好的原始森林;是湖北乃至全國重要的水資源蓄集地,圈內水資源總量 672.93 億m3;大型水庫 37 座,水庫總容量 432.09億m3;圈域內耕地保有量281.33萬hm2,人均耕地面積0.07 hm2,是湖北省平均水平的 1.33 倍;基本農田保護面積232.93萬hm2,占全省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的 60.76%[2]。鄂西圈已經形成了以糧食、棉油、蔬菜種植與水產家禽、家畜養殖為基礎, 以干果、 菌類、 茶葉、 煙葉、中藥材為特色的農業體系。
4.1.4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優勢這里匯聚了全?。梗埃サ臍v史文化與民俗文化,豐富的文化儲量蘊藏著巨大的開發潛力。武當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神農架野人文化神秘莫測;清江土苗民俗文化令人神往;大洪山歷史文化頗負盛名;楚文化及三國文化享譽全球,這些文化資源也是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旅游的核心支撐。
4.2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旅游價值的實現
總體上應充分認識到生態旅游價值對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作用,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新產業,用生態新產業支撐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豐富鄉村旅游景觀,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態旅游價值;樹立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應體現出農村生態環保、富裕文明和地域性特色,化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以生態文化鄉村旅游為切入點,以建設生態文化旅游圈為目標,積極建設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
4.2.1鄂西圈地域風貌景觀在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中,根據環境的地理狀況、地質條件和氣候物產情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構建特色地域風貌景觀。由于區位及地理的特殊性,鄂西圈既有山區和丘陵區,又有平原區。
平原地區視野開闊,規整的長方形農田景觀是本底,少量的村莊及房前屋后的綠化種植是斑塊,縱橫交錯的灌溉水渠是廊道,綜合構成了平原地區網狀的地域風貌自然景觀[8]。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中根據江漢平原地區地貌特色,將平原大尺度地域景觀與季節相結合,打造各季節農田種植物主體景觀,塑大地景觀風貌的同時更體現出農田景觀的品種、季相等多種生態功能。
山地地貌景觀更能體現地理和地域特點,山坡上自然生長的樹木是鄉村景觀的本底,村莊及其附近的少量農田是其中的斑塊,自然的河流和建設的公路是廊道[9]。在人口密集的山區,對地形進行改坡為梯以便于農業生產;人口較少的地區則是以發展農牧業為主,在景觀上可表現出梯田和草坡的特色景觀。
4.2.2鄂西圈生態農業景觀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積極發揮農業產業資源的生態價值,力爭體現產業結構特點、構建富裕文明的特色生態農業景觀。為積極應對市場,現代大農業把農業產業與農村第三產業有機結合,大力鞏固和發展農業、林業、牧業、水產養殖及果園種植等產業模式[10]。
1)生態種植業景觀。保護集中的農田種植斑塊,還農田以原始的生態景觀結構,改變因人類活動使鄉村自然植被斑塊減少的趨勢,發展健全的自然面貌和相對穩定協調平衡的鄉村生態環境。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種植業,并發展成種植園景觀。在發展糧、棉、油、蔬菜種植的同時發揮優質林、副、土特產品資源優勢,擴展以干果、菌類、茶葉、煙葉、中藥材的種植范圍和品種,努力建設成主要的優質林、副、土特產品供應基地;大力發展果樹、蔬菜等產業,建立苗木、花卉基地,種植經濟效益高且觀賞性強的種類,拓寬中草藥等種植渠道,在經營特色種植業產業經濟顯現鄉村生態種植業景觀的同時,使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湖北省鶴峰縣升子村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建起了“豬-沼-茶生態農業示范園”和“木耳山有機茶園觀光園”,通過了湖北省生態農業旅游示范點和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的驗收。除茶葉產業之外,該村還有畜牧、中藥材、建筑、運輸、特色林果等產業,現在升子村產業結構已經形成以茶葉產業為主、多個輔助產業競相發展的勢頭。另一方面,注重農業科技含量的投入,成立全鎮名優茶加工企業龍福茶業有限公司,通過深加工,特種茶白茶還沒走出恩施州就已脫銷,而鶴峰龍井茶遠銷杭州,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11]。
增加植物綠化廊道的數量和質量,豐富季相變化,建立穩定的鄉村種植業景觀生態環境。保護鄉土植被,發揮物種多樣性優勢,利用植物的季節性變化、豐富的色彩和質感特點反映出當地獨特的植物群落景觀。保持鄉土植物群落、農作物為本地植物材料的同時增加植物種類以豐富景觀,調整落葉、常綠植物的比例,增添并豐富其植物種群和其他觀賞植物。
2)生態養殖業景觀。養殖業景觀包括牧業景觀和漁業景觀,發展養殖業景觀能為鄂西圈生態旅游帶來豐富的內容。
在牧業景觀中,發展以觀賞、保護、研究為目的的畜牧養殖業,加強保護動物的宣傳和教育,確保動物的生存環境建設:應避免人為干擾,可在林中開辟空地,在道路兩側設立保護帶;保留不同樹齡的植被,保證動物越冬充足的食物來源和活動的場所等[12]。漁業景觀是農業景觀中最具吸引力的景觀,具體應包括海洋、灘涂、內陸水域和低洼荒地等。適當開挖人工水域,保護水源并提供魚類生存的場所,能達到豐富鄉村景觀的目的。清江蜿蜒長陽三百里,賦予長陽發展旅游和漁業得天獨厚的優勢,長陽清江水質狀況優良,水質清新,含氧量高,其水質處于基本無污染狀態,為發展本地區的綠色水產品生產帶來極為有利的先決條件。
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應注重發展“農家樂”等形式的鄉村旅游,讓人們認識鄉村并體驗鄉村田園的生活,感受牛羊滿山坡、雞鴨滿院落的鄉村生態環境,體驗抓捕魚類的刺激和精彩,欣賞魚、蝦、鱉、蟹競相爭食的畫面,讓人們輕松自在忘卻都市的疲勞。
4.2.3鄂西圈生態城鄉聚落景觀我國傳統村莊聚落的布局,十分重視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是中國傳統聚落和建筑選址的基本格局,這種村莊聚落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具有典型的生態學意義。努力做好歷史文化村落和歷史街區的保護規劃,繼承、發展傳統民居建筑文化,使其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積極的作用[13]。
《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發展總體規劃》明確指出重點旅游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內容和目標為:生態城市建設、生態鎮(鄉)建設、生態村莊建設和生態家園建設。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應充分考慮人類對生存環境的依賴性,鄉村聚落的民房住宅、道路水系、綠化種植均應注重場所精神。依據可持續發展原則,協調空間布局、社會結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等發展元素,著力培育重點鄉鎮及示范村,重點從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進步等多角度實現全面的生態城鄉建設。
1)歷史文脈城鄉景觀。歷史文脈代表一定區域的文化底蘊和精神風貌,是社會文化發展的精髓。努力把生態文化旅游板塊打造成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的重點和亮點,開發利用好鄂西圈的文化資源,是建設鄂西圈的一項重要內容。
把鄂西圈炎帝神農文化、楚巴文化、三國文化等歷史文脈很好地融合在城鄉景觀中,增添景觀內涵和人文生態的魅力,使鄂西圈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中生態文化旅游價值得到充分體現。按照文化遺產保護優先的原則,保持良好的自然環境本底與歷史的原真性,防止破壞性開發,大力保護和修復歷史古城鎮、古村落、古民居,注重鄉土特色、地方特色的表現[14]。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中傳承歷史文化,注重用生態文化觀念塑造人文景觀,將具有歷史文脈的設計題材和設計元素借現代景觀的形式得以表達,使人們清晰地感受遺跡的歷史和精神。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引領綠色消費,培養綠色生活方式。
2)民俗民風城鄉景觀。利用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發展民族文化產業。鄂西圈也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區域,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在鄉村旅游中可以表現為民族語言、民族服飾、節慶活動、民俗娛樂等多種形式。巴東縣是土家族和苗族的集居區,民族文化底蘊豐厚,民風民俗獨特。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窗口,當地的堂戲、擺手舞等民族歌舞都被賦予了時代氣息而得到新的發展,從而豐富農民的業余生活,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也帶動了旅游產業經濟。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中,整合豐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加強自然旅游資源及其伴生的文化資源的保護,防止由于旅游開發導致的文化傳統異化或流失,促進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對以文化為主要旅游資源的旅游地,應注重保護文化的原生性,保留當地居民的傳統風俗習慣及生活方式,維護一切有價值的原有建筑,保護居民村寨和鄉土建筑及其風貌[15]。在新民居建設中選擇符合傳統民居的建筑色彩和風格,恰到好處地將民俗民風的設計題材和元素體現在居民點民居新建筑、旅游設施及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中,體現民俗文化的生態性和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 湖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發展總體規劃[Z]. 武漢:湖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9.
[2] 蔡興爭,劉衛,林望曉,等.徐聞村莊建設逾6成村莊變生態文明村[EB/OL]. http://www.gdzjdaily.com.cn/zjnews/2010-11/06/content_1281830.htm,2010-11-06.
[3] 王志剛.將新農村建設成生態旅游基地[EB/OL]. http://www.hb.xinhuanet.com/interview/2008-12/03/content_15086895.htm,2008-12-03.
[4] 谷成立,張韜,蔡文?。Q峰縣升子村發展特色產業建成全省示范村[EB/OL]. http: // www.hbfp.gov.cn / structure/ zwdt /tpxw_lb_16.htm, 2009-09-27.
[5] 陳芳,杜娟, 江玲玲, 等. 宜昌領銜鄂西圈生態文化旅游圈[N].三峽日報,2008-07-25.
[6] 岳光輝.立足資源優勢 尋求“六大突破” 強力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塊[EB/OL]. http://www.huaxia.com/ hb-tw/jlhz/exstwhlyq/2009/09/1586828.html,2009-09-28.
[7] 汪洋,黃璐,謝誠.鄂西圈建設步伐越來越快[N].三峽晚報,2010-03-31.
[8] 劉靜霞,盧素英,安增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園林景觀建設淺析——以河南省湯陰縣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為例[J]. 小城鎮建設, 2007(11):33-35.
[9] 劉黎明,李振鵬,張虹波.試論我國鄉村景觀的特點及鄉村景觀規劃的目標和內容[J].生態環境,2004,14(3):445-448.
[10] 詹仲德.湖北省實事求是地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效果好[EB/OL]. http://www.hb.xinhuanet.com /zhuanti /2009-08/ 01 /content_ 17272750.htm,2009-08-01.
[11] 向紅艷,楊晗.鶴峰走馬鎮升子村:示范村里觀新景[EB/OL].http://www.enshi.cn /20080521/ca129010.htm, 2008-12-08.
[12] 王國莉,駱海峰,陳鳴春.觀光農業生態園的規劃設計[J].生態環境,2005,15(3):439-442.
[13] 陳志華,樓慶西,李秋香.新葉村鄉土建筑[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14] 彭一剛.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15] 馮淑華,方志遠. 鄉村聚落景觀的旅游價值研究及開發模式探討[J].江西社會科學,2005(12):23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