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姻法甫一出臺,就有學者驚呼,“房子綁架了我們的婚姻”。
我們暫且不論這種說法是否真的站得住腳,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房子,這一令人欲罷不能又愛恨交織的“固定資產”,與社會最基層組織關系——婚姻的“親密無間”又更進一步了。
的確,此次婚姻法解釋(三)正是基于現實需要,離婚率高企、房產糾紛日益增多,進而必須借助法律這一神圣武器來明確財產歸屬,以免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
房價的節節攀升與社會越來越脆弱的信任危機,使得無論愛情還是婚姻都被房子深度介入,不可否認的是,當現實與功利驟然成了婚姻的主題,以至需要以司法解釋來規范每天數以千計的婚姻財產糾紛,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在以前,婚姻問題和經濟問題在某種意義上是重疊的,愛情占到很少的因素,只要找到好婆家,就解決了溫飽。而如今,人們在婚姻中,首先是希望愛情最大化,即感受到被愛的感覺;其次是經濟最大化。當人們追求幸福的欲望被挑起,一旦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通過離婚改變現狀,追求幸福。
而導致中國離婚人數急速攀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由于社會處于轉型期,社會變革給婚姻的穩定帶來巨大沖擊。其次,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婚姻質量、感情需求和愛情期望也有所上升,以前覺得能湊合的,現在就不能容忍了。另外,由于民政部對婚姻登記條例和協議離婚條例進行了修改,簡化了結婚和離婚程序,也使得一部分人沖動離婚變得容易。
離婚這一行為的爭議焦點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在改革開放之初,個人財產比較少,夫妻雙方爭議的焦點和法院判決的重點主要在是否離異上,而隨著個人財產的大幅增加,現在離婚中雙方大多“好聚好散”,案件的爭議焦點逐漸轉移到如何分割房產、股票、股權等財產問題上。
不僅如此,在夫妻感情不和當中,經濟問題是最重要的因素,金錢常常成為婚姻戰爭的誘因,有關調查顯示,80%以上的婚姻問題是由金錢引起的。近年比較常見的外遇問題,說到底也是經濟問題。而離婚糾紛的最終落實處無非就是財產的分割,孩子撫養權爭奪的解決最后也是體現在撫養費這樣的經濟形式上。
很多家庭失和正是因為“錢”在作怪。在家庭中,一般有錢的一方往往掌握著話語權,從而開始漸漸地在婚姻中占據主導地位。于是,家庭的平衡被如此的高低主從所打破,而一個家庭婚姻幸福的基礎正是平等。
為此,處理好婚姻生活中的各種財務問題,對于和諧婚姻關系,提高婚姻生活的質量會有極大的幫助。因為,無論人類社會發展到什么階段,婚姻都會是人們普遍選擇的生活方式,是社會主流的生活方式。婚姻生活遠比單身生活復雜,它不僅僅是夫妻二人的事情,還涉及雙方父母、子女等家庭關系,甚至涉及親戚、朋友等社會關系。
婚姻不是你最大的財富就是你最大的債務。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結婚本身就是理財,在結婚前把財產問題約定好,甚至包括離婚時的財產分割,雖然會有點傷感情,但會省去日后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四大“顛覆性”條款
①婚前買的房子,離婚時不進行分配
婚前買的房子,登記在自己名下的,屬于個人財產,離婚時不進行分配;婚前買的房子,婚后房子的升值部分與配偶無關;
②一方父母給買的房子,另一方無權分割
不管婚前婚后,由父母出資買的房,登記在自己子女名下的,則認定為個人財產,不屬于夫妻共同財產;
③一方把登記在自己名下的共同房屋給賣了,另一方很難要求追回來
一方婚前買了房,婚后其擅自將房子賣掉,如果他的配偶想追回該房屋,法院不予支持;
④只要沒做公證,就算給了承諾,一方也沒辦法擁有另一方的房產
婚前或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雙方約定將一方所有的房產贈與另一方,一方在贈與房產的權利轉移之前撤銷贈與,另一方請求判令繼續履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已經辦理公證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