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姻法解釋中爭議最大的一條就是父母為新婚子女購買的房子歸產權登記方所有。對此,《環球郵報》稱,因為中國的傳統是新郎父母買房,娘家裝修買家具,這條新解釋對傳統的顛覆可不小視。
8月13日,新婚姻法正式開始實施,婚姻與財產、離婚與房子等話題再度成為人們關注與爭論的焦點,其中最主要有兩點:房子如果是父母出資買的,那么誰的父母出資,房子歸誰;如果是婚前貸款買的,那么誰首付,房子產權歸誰。
一時間,新婚姻法偏袒男方的說法喧囂塵上,女性更是大呼“傷不起”;而男人們沾沾自喜的同時,新的壓力卻不期而至:如果不把房子過戶到女方名下,丈母娘就不同意結婚;即便岳父母給女兒買好了房子,男方同樣也住不踏實。
女性你傷不起
緣于新婚姻法的“顛覆性”,自然會引發源源不斷的爭議。
“寧可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車上笑。”關于婚姻法的新解釋幾乎與這番言論一樣富有爭議。而現在,某位中國相親節目女嘉賓即便坐上了寶馬,最好也要保證自己支付了一部分購車款。
香港《南華早報》說,新解釋凸顯當代中國婚姻的困境。新婚姻法解釋與家庭共享所有財產的中國傳統背道而馳。而另一方面,房子現在太貴,父母要花掉畢生積蓄才能給孩子買下一套房,而同時,婚姻變數在加大,要是孩子的婚姻出了問題,父母反而成為失血最多的一方。
離婚率上升、房價飆升、物質主義和婚外情興起,這些都是法院必須考慮的新的現實問題。香港“亞洲時報在線”指出,成千上萬中國年輕夫婦的美夢(相愛、結婚、買房和養家)被這個“鬧鐘”硬生生吵醒。政府的司法解釋不啻于在婚姻中誘發一場地震,尤其是對于那些“掘金族”而言。
新婚姻法解釋中爭議最大的一條就是父母為新婚子女購買的房子歸產權登記方所有。對此,《環球郵報》稱,因為中國的傳統是新郎父母買房,娘家裝修買家具,這條新解釋對傳統的顛覆可不小視。不過,美國《商業局內人報》稱,討論集中在房產的獲得和處置上,這在中國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在今天的中國,誰擁有主要財產,誰便主導家庭,主要財產的所有者越來越成為當今婚姻的價值所在。
印度《印度斯坦時報》稱,中國司法的新解釋導致離婚后妻子喪失房屋所有權,一夜之間對中國傳統婚姻法形成重大沖擊。婦女權益機構說,這會讓女性感覺不安全,也喪失浪漫感。“為什么婦女很在意這些財產?”美國《商業局內人報》解釋說,因為擁有房屋意味著財產穩定或者安全。妻子為了婚姻而犧牲了事業,把大量時間花在家務事上,離婚后又變成單身和無房者,這公平嗎?《環球郵報》說,新解釋會讓婚姻雙方在結婚前考慮更多問題,很多人擔心一旦離婚自己可能就要凈身出門。一名憤怒的女性微博用戶說,新規“掃除了男人不忠的最后障礙”。
英國“家庭教育基金會”負責人諾曼#8226;威爾斯表示,“嫁給房子”顯然是一個愚蠢做法,因為失去了結合的誠意,任何婚姻也走不了多遠。中國立法將公民的婚前財產給予有效保證,是一個明智決定。這樣可以讓兩個想結婚的人在事先就明白,兩個人在一起是要建立起一個健康的家庭,而不是相互提防對方會有所圖,這樣也避免一些人為物質財產過早或草草結婚,不久后又以離婚收場,而那樣對社會的穩定也是一種傷害。
婚姻觀念生變
新司法解釋中關于住房的備受關注的要點為:一方父母為自己子女買的房子,屬于該子女的個人財產,不屬夫妻共同財產。婚前按揭購買的個人房屋,離婚時仍歸其個人,如果是夫妻雙方共同歸還的房貸,可給對方補償。
比方說,男方父母支付房子首付100萬元,房屋原總價500萬元,如果日后夫妻共同償還400萬元,那么按照現合同法的規定,男方財產占3/5,女方財產占2/5,財產分割按此比例進行;增值部分同樣按此比例劃分。如果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兩人共同償還了男方父母的100萬元首付,那么應當視最開始的首付為一種借貸行為,而不是所謂的男方財產了;如果屬于夫妻雙方共同借貸,財產就是一人一半了。
這一系列變化將導致國人的婚姻觀念也隨之發生相應的改變,即婚前房產歸個人所有的規定將有可能打破許多年前延續至今的“男買房女買車”的傳統模式:結婚時,女方父母可以不再陪送汽車、家電等,而是選擇和男方共同出資購房。
與此同時,新婚姻法出臺后也給很多無財產保障的女性帶來了危機感,尤其是在家相夫教子的全職太太。很多待嫁女青年表示,再也不敢有做全職太太的想法了,因為這會導致離婚后一文不名,甚至凈身出戶。
一些全職太太甚至動起了為自己做足風險保障的腦筋,例如購買足額的重大疾病保險、分紅型、意外傷害保險等,一旦婚姻出現變故,可確保生活水平不至于大幅下滑。這種做法之所以能夠防風險,在于保險不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即便離婚,保險收益也將屬于個人所有。
房產保單加名
關于婚前購房屬于產權登記一方的規定,對于已婚有房者或者準婚購房人群的購房心理和購房行為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了防患于未然,一些人選擇將自己的名字加進房產證,這讓最近房產證更名業務幾乎增加了一倍。
來自鏈家地產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之前的準婚一族購房,男女雙方對于婚房房產證是否共同署名并不關注,在25-29歲適婚購房者中,采取個人購房的方式占比高達90%以上。而解釋出臺后,鏈家在線咨詢如何聯名貸款購房的消費者增加了10%左右,此外,已婚有房族咨詢房產更名的情況也在逐漸增加。
鏈家地產首席分析師張月分析,未來預計將有20%以上的房產會更名共同持有,按照近幾年準婚族房產成交情況,或將有約6萬套房屋更名共有。
較之于房產,保單“加名”潮雖稍顯滯后,但已悄然蔓延到一些富有家庭。
記者走訪多家保險公司了解到,最近,前來咨詢保單加名以及離婚后保險資產該如何分配的客戶數量出現明顯上升,由于保單沒有指定受益人引發的糾紛也不在少數。
已結婚四年的陳女士剛在丈夫的保單上確定自己為指定受益人。她告訴記者,她覺得在不影響感情的前提下,加上名字也未嘗不可,一旦以后出現了什么問題反而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糾紛。
不同于在房產證上添加所有人,保單上的加名主要指添加指定受益人。因為按照法律規定,指定受益人繼承要優于法定受益人繼承。而保險指定受益人與法定受益人的區別相去甚遠。
比如父母的保險金如果指定受益人是子女,其子女離婚時配偶保險金作為遺產不參與財產分配。如果沒有指定受益人,按照法律上繼承順位是父母、配偶和子女,保險金則視為夫婦共同財產,其子女的配偶在離婚時也可以參與這筆財產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