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今年4月以來A股一路下行,也令基金經理在堅持價值投資理念的同時,倍感壓力。
雖然歐洲一片愁云慘霧,A股近期創出年底新低,市場處處風聲鶴唳,但諸多基金們卻頻頻逆勢加倉了。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在9月8日對此前一周的基金倉位測算數據顯示,偏股方向基金平均倉位回升較為顯著:可比主動股票基金加權平均倉位為78.81%,相比上一周回升1.2%;偏股混合型基金加權平均倉位為73.12%,相比上一周回升1.42%。
而在9月15日再度測算的基金倉位繼續攀升:可比主動股票基金加權平均倉位為80.41%,相比前周回升1.25%;偏股混合型基金加權平均倉位為74.54%,相比前周回升1.41%。此外,多家券商發布的基金倉位數據,也同樣印證了基金近兩周內不斷加倉的舉動。
基金的這種舉動,讓很多投資者頗為不解。畢竟,在緊縮政策放松的預期落空之后,A股的反應頗為劇烈,政策面偏空的投資邏輯再度主導市場,這導致在指數不斷下探的時候,成交量也在不斷萎縮。在普通投資者眼里,基金們此時應當降低倉位,規避潛在的系統性風險,但不曾想基金們的思維方式與他們迥異,選擇了逆勢加倉。
不過,如果將時間回溯的更遠一些,我們或許能理解基金們的意圖。盡管今年4月以來,A股一直處在下降通道中,但多數基金卻依然保持較高的倉位,即便在指數多次出現暴跌的時候,部分基金也僅是做了一些微調。一般而言,倉位代表著基金對后市的態度,持續保持較高倉位,表明基金經理今年以來一直都不看空后市。在這種情緒下,當貨幣緊縮政策持續至今,大家普遍預期無法更進一步緊縮的時候,基金們毅然逆勢加倉,也在情理之中。
其實,基金經理“死多頭”思維的背后,是價值投資和趨勢投資的理念之爭。近年來,歷經牛熊洗禮的許多基金經理們,越來越認可價值投資,將深度挖掘個股價值和尋找價值重估機會視為最佳的投資手段之一。而A股跌到目前位置,從整體估值而言,已經處于歷史底部,從行業板塊估值而言,已有不少個股跌進基金經理眼中的“價值低估”區域,有了“價值”作為底氣,基金經理在倉位配置上自然不愿意做更多的調整。按照一位基金經理的說法,一旦牛市來臨,基金經理是沒有機會以如此便宜的價格建倉的。
但今年4月以來A股一路下行,也令基金經理在堅持價值投資理念的同時,倍感壓力。很顯然,今年A股走勢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宏觀調控力度的加大,貨幣政策不斷緊縮,政策面成為市場的主要運行邏輯,這使得價值投資理念無法充分展現在今年A股市場的運行之中,趨勢投資反而成為更有效的投資手段。
兩種投資理念的碰撞,使得基金經理們今年的投資成為負重前行之旅。不過,雖然基金經理們為堅持自己的理念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20日,標準股票型基金今年以來平均凈值跌幅達到14.79%,已超過同期滬深300指數的跌幅),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種堅持卻是市場的一種進步,代表著價值投資理念正在深入人心,這更有利于A股未來的健康發展。
所以,筆者認為,盡管投資者更愿意以短期業績成敗論英雄,但對基金業而言,從更長遠的發展角度來看,堅定自己的理念或許比短期迎合輿論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