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稱千古絕唱,而琵琶女的人生在今天則有了一番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琵琶演奏家的唐華而言,琵琶獨奏是她的藝術生命,可生活本身才是首要旋律。藝術豐富了她的生活,也給她的生活帶來了別樣的美麗。而妻子和母親的身份,平凡女人的生活與愛好,更賦予了她對藝術飽滿的表現力。
/人物名片/
唐華
旅日琵琶演奏家,個人演奏技巧嫻熟,表現力豐富,在傳統的民樂演奏基礎上廣泛吸收世界音樂元素,曾多次應邀參加國際性音樂節,并在世界各地舉辦個人音樂會。
銜琴弦出生的小女孩
唐華出生于音樂家庭,父親是四川音樂學院的老師,母親就職于文藝團體。如果說有錢人家的孩子是含著金湯匙長大,那么唐華可以稱得上是銜著琴弦出生。還在娘肚子里的時候,她就被母親的琵琶演奏熏陶著,耳濡目染,夸張一點地說,唐華還不會說話,就已經會哼曲子了。
在音樂學院長大的孩子們,大多是剛剛學識字就得學識譜了,在懵懂不懂事的年紀,父母就會給他們選定一門樂器來學。唐華學習的第一門樂器是小提琴,在她7歲的時候。然而僅學了兩年,9歲的小唐華突然告訴父母,自己要轉學琵琶。父母問她,為什么想學琵琶?小姑娘挺有主見地說,因為經常聽媽媽和她的琴友們在家彈琵琶,那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清越,對于自己的吸引力,遠遠大過了別的樂器。而且,琵琶的樣子多別致啊,抱在懷里輕攏慢捻抹復挑,簡直就是白居易詩句里寫就的“未成曲調先有情”。聽了小姑娘引經據典頭頭是道的分析,父母欣然支持,于是唐華在9歲那年開始跟著四川音樂學院的韓淑德先生學琵琶。
不要以為9歲孩子的選擇就沒有長性,唐華這一學可就與琵琶“定了終身”,從小學,到川音附中,再到四川音樂學院民樂系,一學就是10多年。倒是教了唐華兩年的小提琴老師,每每看到這個姑娘走過,都會惋惜地問起:“這小丫頭怎么就不來繼續學小提琴了?”
在唐華讀大學4年級下半年的時候,中央歌舞團著名指揮樸東升先生率團,帶領著名演員游本昌、歌唱家吳國松等人到成都演出,在跟隨父親接待一眾音樂界前輩的飯局上,唐華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當即就表示要彈琴給前輩們聽。前輩們笑著告訴她:“來日方長,小姑娘,中央歌舞團正要招人,既然你這么有自信,何不來北京面試的時候彈琴給我們聽?”于是,1986年,唐華真的抱著琵琶去了北京,參加中央歌舞團的招考。
琵琶獨奏者的成長路
在中央歌舞團,年輕的唐華開始嶄露頭角,被當成獨奏演員來培養。
那5年里,唐華隨中央歌舞團參加了很多大型音樂會和文藝晚會,也在人民大會堂表演過。回憶起那段歲月,唐華至今感嘆:“待遇很好!”那時,一月的工資不到100元,可到地方巡回演一周的表演費則高達1000元。彼時年輕,時間和開銷都很充裕,可真是一段無憂無慮的歲月,也就是在那時,年輕的唐華迎來了自己的愛情。
1990年,男朋友赴日本工作,一對戀人隔海相望一年,兩地分居,男朋友對唐華表示,希望她也能夠去日本,嫁給他。唐華在匆匆學了幾個月日語之后,就奔著愛情去了,甚至來不及去仔細掂量,琵琶這種中國民樂在異國有沒有用武之地。不過,盡管唐華初到日本是學教育學,但依然沒有忘記在行裝里放進心愛的琵琶。年輕人大抵如此,走一步看一步,相信自己的好運氣。
說起來,唐華也還真是有好運氣眷顧。到日本一個多月之后,表演的機會就來了。當時是舉辦一場國際交流學者的辯論會,日程安排上,在辯論完后需要有音樂表演來舒緩氣氛,于是邀請了唐華去表演琵琶獨奏。這一場表演下來,唐華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當地媒體紛紛找上門,采訪不斷,這些報道出來后,又引來了更多藝術機構的表演邀請。
那是1991年,日本經濟態勢大好,藝術發展也乘上了經濟高速發展的順風車。島國內藝術機構林立,大大小小的音樂會不斷,唐華收到的邀請接二連三,幾乎讓她應接不暇,足跡遍布日本全境。一年之后,唐華索性就專門搞演出了,成為一個自由音樂人。“我喜歡做自由音樂人的生活,時間可以由自己支配,每個月精力足夠的時候就多接幾場演奏,精力不濟時就推掉一些。”唐華說道,“至于練琴,當然可以在家里進行。”
為了讓自己保持好的狀態不松懈,除了應邀音樂會演奏和參加國際藝術節做表演嘉賓,唐華在日本時每兩年還會開一次個人音樂會。日本人非常崇尚藝術,對藝術家也相當尊重,尤其是,如果你的音樂能夠打動他們。唐華很快就在當地擁有了自己的粉絲團,這些來自日本社會各界的人士,每到唐華要開音樂會的時候就自發組織起來,賣票,宣傳,現場服務,全部瑣事都包攬了去,不需要唐華操一點點心。
在日本做妻子
很正常的是,普通女人出嫁之后,多有自己的母親從旁提點,慢慢學會如何做一個妻子。但對于初到日本,與母親遠隔重洋的唐華來說,別說適應妻子的身份,就是要適應全然不同于國內的生活,都頗為躊躇。首先是語言,雖然出國前匆匆忙忙惡補了幾個月日語,但等到真的到了日本才發現,當地人的發音跟自己在國內的所學完全不一樣。好在音樂無國界,在音樂的領域里,打動一個人并不需要你舌燦蓮花。唐華彈奏的藝術魅力不僅吸引了自己的粉絲團在事業上幫助她,也吸引了很多尋常日本人在生活中幫助她,包括她先生同事的太太們。
日本女人們婚后都是在家里相夫教子,對于如何料理生活很有一套,是這些善良好客的日本女人們,教會了唐華如何流利地使用日語,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太太。另外,對于年輕的新婚太太,日本有很多家政培訓課堂,提供眾多多課程供太太們選擇,比如教你如何有效地做家務,教你園藝和插花,也有專門的料理教室:教做各種日式料理,教做面包,教烤蛋糕,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唐華在國內家里的時候從來沒有下過廚房,婚后卻像模像樣地學會了做飯,她的“大手筆”以中式簡餐為主,偶爾做做日本料理。“日本人講究食材的新鮮,烹飪方式以蒸煮為主,比較容易上手。”
唐華原本一直沒想過要孩子,怕當了媽媽會影響自己的藝術生命,直到結婚7年之后,她才慢慢轉變了想法。唐華知道先生很喜歡小孩子,但對于要不要孩子的問題,他是百分之百尊重她的選擇。那一年,她34歲,回國看到同學、朋友和弟弟家的寶寶呀呀學語非常可愛,心里頓時母愛泛濫,特別想要孩子。在日本7年一心一意搞音樂,唐華第一次感覺到閑下來的寂寞,她想,也許孩子會是一個契機,帶給她全然不同的充實生活。
大兒子的降生果然讓唐華的生活大大變樣,到日本7年,她第一次覺得生活沉淀了下來,有一種非常安適的沉靜。作為一個新晉媽媽,唐華什么都得學,但她學得滿心歡喜。同樣,日本的育嬰機構有很多針對新晉媽媽的免費課堂——教你如何做一個合格的母親,這讓唐華覺得帶寶寶并不是一件苦差,而是一件非常輕松和好玩的事情。為了給寶寶騰出更多的活動空間,讓寶寶可以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滿地爬來爬去,唐華和先生拆掉了他們的雙人床,改睡榻榻米,白天就把床具收起來放進柜子,然后她會跟日本女人一樣跪在地上一寸一寸地擦地板,直至一塵不染。寶寶斷奶的時候,唐華變著法子研究、烹制有營養易消化的離乳食。盡管唐華的母親千里迢迢從成都飛過去照顧坐月子的女兒和新生的寶寶,但只要是涉及寶貝兒子的事情,唐華依然愿意親力親為。
生活賦予藝術更多層次
接到香港愛樂樂團的音樂會《琵琶會知音》邀請的時候,唐華還在孕期,但機會非常難得,而且演奏將是在寶寶出生3個月后才開始,唐華便接受了邀請。孩子剛剛滿月,她就已經開始游泳鍛煉和練琴,爭取早日恢復身材和演出狀態。對于自己的音樂事業,唐華一向嚴謹認真。
臨去香港前,唐華對留在日本家里照顧寶寶的母親千叮嚀萬囑咐,然后依依不舍地離家。到了機場才發現,自己隨身只帶了一箱子衣物,而從來不會離身的琵琶居然忘在家里了!這個不小的疏忽讓唐華驚覺自己的變化,在兒子出生前,琵琶就好比自己的孩子,從來不會有忘記的時候。而現在,琵琶在她心里的位置,終歸是排在了襁褓里的寶寶之后。
當日,唐華在機場給朋友打了電話,請她幫忙去家里取琵琶,朋友一到唐華家里就傻眼了,一共3把琵琶,如何知道唐華是要帶哪一把去?時間不等人,朋友索性把3把琵琶都裝上了車,風馳電掣地趕到機場讓唐華自己選,等正確的那一把琵琶拿到唐華手上,離登機只有兩分鐘了。
2004年,德國曼陀鈴協會舉辦國際藝術節邀請唐華參加,她把時年6歲的大兒子帶了去,因為無法忍受和孩子分開長達1個月的時間。那1個月,她在歐洲舉辦了3場音樂會。
唐華知道,那個全心全意撲在音樂上,只知道一個勁兒往前沖的自己,再也找不回來了。她甚至有了一個新的愛好,養花。盡管在日本,園藝類的工具和花種子都非常貴,但她依然親手在房前屋后種了滿園的鮮花,照顧寶寶也照顧花卉,一點一點看著新生命在身邊漸漸成長起來,在自己的手里成形,唐華心里有一種恬然的滿足,她明白這就是她想要的人生。
一待身體恢復好,唐華生了第二個兒子。
這個時期的唐華,為了兩個兒子推了不少演出邀請,演奏變得少而精,聽過她之前演奏的人都覺得,現在再聽她的演奏,音樂里有更多的內容,更成熟,也更富于層次和變化,更有表現張力。做了媽媽的唐華,在生活和藝術上,都走向了自己的成熟期。
藝術賦予生活更多樂趣
2000年,唐華的先生開始把工作重心放在國內,回到成都來創辦了公司,但仍然需要日本和成都兩頭飛。唐華一個人在日本,要照顧兩個兒子,還要兼顧音樂,實在是忙不過來,因此讓母親把小兒子帶回了成都照顧。接下來有兩年,一家4口常常處于分離狀態。最終,唐華決定再次追隨先生的腳步,2004年,她帶著大兒子回到了成都。
回到家鄉的唐華,把更多把時間花在了家庭之中,除了每年赴國外演奏兩三場,其余時間,她都是一個專職的好妻子和好媽媽。唐華表示,人生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重點,而在這一階段,因為兩個孩子都還小,10歲左右的年紀,要重新適應國內的生活,需要有媽媽從旁相助,所以她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唐華的兩個兒子現在都在國際學校就讀,是純美式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環境,為了讀懂孩子學校發來的通知,也為了和孩子的老師和其他同學的媽媽們更好溝通,唐華又開始學起了英語。唐華笑著說,幸好自己現在的身份是自由音樂人,不用打卡上班,想學一門外語就能有時間去學。為了讓孩子們不丟掉日語,唐華夫婦每年還會帶他們回日本2次。現在,兩個孩子都學會了3門語言——中文、日語和英語。
唐華在成都的家比在日本那邊的房子大,屋頂有一個花園,簡直是給自己的養花愛好提供了絕佳的發揮空間。每一季,唐華都在屋頂花園種滿了當季的花卉,花開的季節,唐華會邀請兒子的同學、朋友以及小朋友的媽媽們來開派對,媽媽們會各自帶來本國的特色食物,講各自國家的故事。唐華說自己現在會花很多時間廣為搜集西式和日式的菜譜,翻譯出來,教給孩子們的保姆,然后跟保姆一起研究烹飪,西餐、日餐、中餐換著做給孩子們吃。去國外演奏的時候,唐華還會悉心淘很多東西回來裝飾家里。她說,是藝術讓她懂得生活可以更豐富,把藝術融入生活,可以找到更多生活樂趣。
帶著對目前生活的心滿意足,唐華表示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演出嘗試,隨著孩子們漸漸長大懂事,她希望自己能把音樂做到極致。
唐華小講堂
要從小給孩子埋下藝術愛好的種子
唐華的兩個兒子,大兒子在學薩克斯風,小兒子在學單簧管。唐華說,應該讓每個孩子從小培養起對藝術的愛好,這并不是說非要他們學得多么精通,也從來不強求他們要在音樂領域成名成家,而是給他們埋下藝術愛好的種子,順便也可以讓他們結交一些有趣的朋友。
唐華自己從樂器里受益多多,領悟到藝術的美,從而豐富了自己的人生,她希望這樣美好的經歷,也能讓每一個孩子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