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懸鈴木為供試植物,采用灌根和樹干注射兩種方法,測定了乙酰甲胺磷和吡蟲啉在對懸鈴木方翅網蝽的防治效果及其在植株內的動態。結果表明,無論是采用灌根還是樹干注射方式施藥,施藥后2種藥劑在懸鈴木葉片中的含量逐漸增加,乙酰甲胺磷在藥后7 d葉片中含量最高,吡蟲啉在藥后11 d葉片中含量最高。防效表明,藥后40 d內,6種處理均可有效控制懸鈴木方翅網蝽的危害。
關鍵詞:懸鈴木方翅網蝽;灌根;樹干注射;農藥殘留量;防效
中圖分類號:S482.3;S43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4-2877-03
Study on Effects and Residue Effects of Root-irrigating and Trunk-injecting of Imidacloprid and Acephate for Control of Corythucha ciliate(Say)
LIU Chao1,LI Peng1,ZHOU Yang2,LI Chuan-ren3,ZHOU Wei3,XIA Wen-sheng1
(1.Wuhan Botanical Garde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81, China; 2.Plant Protection Station of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70, China; 3.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Hubei, China)
Abstract: Distribution of imidacloprid and acephate in Platanus and its control-effect against Corythucha ciliata(Say) were determined with methods of root-irrigating and trunk-injecting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treated, the two pesticides increased gradually in leaves with root-irrigating or trunk-injecting. The maximum residues of acephate and imidacloprid were appeared respectively in the 7th day and 11th day after treated. The control effects showed that the damage of Corythucha ciliate could be controlled by six treatments within forty days.
Key words: Corythucha ciliata(Say); root-irrigating; trunk-injecting; pesticide residue; control effect
懸鈴木方翅網蝽[Corythucha ciliate(Say)]是新發現的侵入我國的林業有害生物,已擴散蔓延至上海、浙江、江蘇、貴州、湖南、湖北、河南和重慶等省(市),該蟲以成蟲和若蟲群集在葉片背面刺吸汁液為害,受害后葉正面形成許多密集的白色細小斑點,背面呈現銹黃色斑,抑制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懸鈴木方翅網蝽影響植株生長,導致樹勢衰弱,嚴重危害城市園林植物懸鈴木(Platanus spp.)[1,2]。
樹干注藥(注干)與灌根施藥(灌根)技術是現代行道樹管理病蟲害防治常用的兩種重要施藥方式。傳統噴霧方法防治城市園林樹木病蟲害,導致大量的殺蟲劑藥液彌散到空氣中、滴落到地上,不僅浪費大、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而且會被施藥者及過往行人吸入、接觸,危害人群的身體健康。樹干注藥與灌根施藥不受降雨、干旱、樹木高度、危害部位等條件限制,具有用藥量少、藥劑利用率高、不污染環境、藥液對施藥者和過往行人基本無影響等優點,特別適用于公園林木、行道樹等風景園林樹木的病蟲害防治[3]。
2種施藥方式可依靠樹體自身的蒸騰拉力或外力向樹體內輸入營養液、生長調節劑、殺蟲劑或其他物質,從而達到防治病蟲害、強化營養、矯治缺素癥、調節植物生長等目的。使用這2種方式施用的殺蟲劑,可通過根部吸收或直接伴隨導管中水分進行輸導,最終傳導至葉片,從而達到殺滅樹冠層害蟲的目的。
乙酰甲胺磷、吡蟲啉內吸性強、殺蟲譜廣,防治刺吸式害蟲有特效,同時,對鞘翅目、雙翅目和鱗翅目中多種害蟲殺蟲效果良好,且毒性低、持效期長,已廣泛用于樹干注藥防治林木害蟲。目前尚未見其有關用于灌根施藥或樹干注藥后在懸鈴木組織中分布動態的研究報道。開展此項研究,明確其在懸鈴木葉片上的殘留量動態變化,旨在為懸鈴木蟲害防治提供依據。
1材料
1.1供試農藥
30%乙酰甲胺磷EC(山東華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吡蟲啉EC(青島中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1.2試驗器械
邦克牌充電電鉆(邦克工具有限公司),6HZ-W1020型樹干注射機(徐州市康林公司),高效液相色譜儀(agilent 1100),RE2000A旋轉蒸發儀(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E812J水浴氮吹儀(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KQ250B型數控超聲清洗器(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
1.3試驗地點
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和平大道余家頭段,行道樹懸鈴木,平均胸徑20 cm、樹高10 m、冠幅10 m。施藥時間在2010年6月25日。
2試驗方法
2.1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2種藥劑,灌根施藥選擇乙酰甲胺磷、吡蟲啉2種藥劑,分別稀釋至有效成分劑量(下同)乙酰甲胺磷2.00、1.00 g/L,吡蟲啉0.50、0.25 g/L。每個濃度3次重復;樹干注藥選擇乙酰甲胺磷、吡蟲啉原液,每種藥劑3次重復;以每個處理為一個單位,采用所有處理隨機排列且相鄰處理之間設置隔離樹的方法,盡量減少由于蟲口密度不均和相鄰處理間的干擾對試驗造成的影響。以不用藥的懸鈴木隔離樹作為對照(CK)。
2.2施藥方法
樹干注藥在距地面1 m處樹干上用電鉆水平略向下鉆孔,選擇直徑8 mm鉆頭,孔深3~4 cm(鉆至2~3年生木質部)。注射孔數量,胸徑<10 cm為1個孔;胸徑10~25 cm為2個孔,且盡量相對。注射機針頭規格7.5 mm,將注射機針頭插入注射孔定量注射藥劑,注射量為每1 cm胸徑0.5 mL。
灌根施藥是將稀釋好的藥液分別裝入噴霧器內,去掉噴霧器噴頭后淋灌植株根部。
2.3調查及檢測方法
施藥后2、6、11、40 d調查蟲口數。每個處理選擇樹冠下層東、南、西、北方向枝條各1枝(共4枝),調查各枝頂部大小基本一致的4片葉上的活動態懸鈴木方翅網蝽(包括成蟲和若蟲)數量,作為每株樹的蟲口數;以用藥前調查的懸鈴木方翅網蝽數量作為蟲口基數。藥后1、2、3、5、7、11、20、40 d從4根枝條的頂端剪取葉片,取樣量>30 g, 密封于真空封口袋中,放入冰箱中保存。參照茍勁等[4]的高效液相色譜分析方法,測定乙酰甲胺磷、吡蟲啉在懸鈴木葉片中的農藥殘留量。
3結果與分析
3.1兩種施藥方式對懸鈴木方翅網蝽的防效
乙酰甲胺磷、吡蟲啉2種施藥方式對懸鈴木方翅網蝽的防治效果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藥后2 d,30%乙酰甲胺磷、5%吡蟲啉藥液0.5 mL/cm胸徑注干,以及乙酰甲胺磷1.00、2.00 g/mL劑量灌根,這4種處理的校正防效分別為96.70%、91.93%、95.05%、96.57%,校正防效均達到90%以上,其中30%乙酰甲胺磷0.5 mL/cm胸徑注干及乙酰甲胺磷1.00、2.00 g/mL劑量灌根這3種處理間的校正防效無顯著差異(P>0.05);藥后6 d,5%吡蟲啉0.5 mL/cm胸徑注干的校正防效為97.98%,其他5種處理的校正防效均為100%;藥后11 d,6種處理的校正防效均為100%。藥后40 d,6種處理的校正防效均在90%以上,并且6種處理間的校正防效無極顯著差異(P>0.01);除吡蟲啉0.5 g/L灌根處理外,其他5種處理校正防效間無顯著差異;除乙酰甲胺磷注干外,其他5種處理校正防效間也無顯著差異。
3.2施藥后葉片上農藥殘留量的變化
由表2可以看出,30%乙酰甲胺磷0.5 mL/cm胸徑注干,乙酰甲胺磷1.00、2.00 g/L劑量灌根,這3種處理的葉片農藥殘留量藥后7 d為最高值,分別為13.671、13.596、20.064 mg/kg,藥后40 d的葉片農藥殘留量分別下降至0.071、0.059、0.098 mg/kg;5%吡蟲啉0.50 mL/cm胸徑注干、吡蟲啉0.25 g/mL、0.50 g/mL劑量灌根,3種處理的葉片農藥殘留量藥后11 d為最高值,分別為13.011、12.437、18.851 mg/kg,藥后40 d葉片農藥殘留量分別下降至0.081、0.075、0.096 mg/kg;6種處理藥后40 d的葉片農藥殘留量在各時間點的檢測數據中為最低,都不到0.1 mg/kg。
4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2種藥劑通過灌根或者注干施藥,對懸鈴木方翅網蝽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并且持效期較長,藥后40 d防效在90%以上;葉片中農藥殘留量檢測結果說明灌根或注干,乙酰甲胺磷、吡蟲啉2種藥劑均能被植株迅速吸收并傳導至葉片部位,乙酰甲胺磷相對傳導速度更快,在藥后7 d葉片中農藥含量達到最高,吡蟲啉在藥后11 d葉片中農藥含量達到最高值。藥后40 d在葉片中也檢測到農藥殘留,說明了2種藥劑通過灌根或者注干,都具有較好的持效性。
參考文獻:
[1] 李傳仁,夏文勝,王福蓮.懸鈴木方翅網蝽在中國的首次發現[J].動物分類學報,2007,32(4):944-946.
[2] 夏文勝,劉超,董立坤,等.懸鈴木方翅網蝽的發生與生物學特性[J]. 植物保護,2007,33(6):142-145.
[3] 唐光輝,孫平平,翟梅枝,等. 樹干注藥后吡蟲啉在核桃組織中的分布動態研究[J].農藥學學報,2008,10(2):232-235.
[4] 茍勁,劉永紅,徐紅,等.乙酰甲胺磷的高效液相色譜分析[J].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8(1):86-8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