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烏鱧病害主要有寄生蟲病、真菌病、細菌病等,對烏鱧主要病害致病病原、流行狀況、發病癥狀及診斷和防治措施等進行了綜述,同時對我國烏鱧病害研究提出了展望。
關鍵詞:烏鱧;病害;診斷;防治
中途分類號:S9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0-2074-04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ain Diseases of Channa argus
ZHU Lin1,LI Ying-sen1,FENG Xiao-yu2,GUO Shui-rong2,XIE Nan2,ZHU Shu-ren1
(1.Key Laboratory of Aquatic Genetic Resources and Utiliz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 China;2.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Hang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310024, China)
Abstract: The main diseases of Channa argus include parasitic diseases, fungal disease, bacterial disease, etc. The pathogen, prevalence, symptoms, diagnosi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the main diseases were summarized; meanwhile, the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Channa argus diseases was pointed out.
Key words: Channa argus; diseases
烏鱧(Channa argus),隸屬于鱸行目(Perciformes)鱧科(Channidae)鱧屬(Channa),又稱黑魚、烏魚、才魚、生魚、黑鱧頭等,在中國各大水系、俄羅斯和朝鮮地區有自然分布[1],烏鱧具有營養價值高、生長迅速、生命力強等優點,一直很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屬淡水魚中較高檔的水產品,現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淡水養殖品種。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對烏鱧的生物學特性、生活習性、生理生化特性、高產養殖技術、核型以及一些基因的克隆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2-13],但對烏鱧的病害及其防治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烏鱧在自然環境里,生命力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都很強。但隨著烏鱧集約化養殖的發展,其病害也逐漸增多,成為制約烏鱧養殖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筆者就國內外近幾年烏鱧病害方面的研究情況進行綜述,以期為烏鱧的病害研究提供參考。
1寄生蟲病
已報道的烏鱧寄生蟲病原主要有尾孢蟲、小瓜蟲、車輪蟲、粘孢子蟲、嗜子宮線蟲。
1.1尾孢蟲病
林國材[14]報道尾孢蟲主要危害烏鱧和斑鱧的魚種、成魚,寄生于魚體的皮膚、鰓、脊柱下等部位,流行季節主要是5~8月,在酸性水質中易暴發。被感染烏鱧主要癥狀為:體色比正常烏鱧灰暗,花紋不明顯,體表被覆一層灰色泥土,游動遲緩,見人及飛鳥反應遲緩,離群獨游,投食時不搶食,吃食量減少,更有個別烏鱧零星死亡,嚴重時成批死亡。
預防方法:徹底清塘,殺滅孢子;魚種浸泡消毒,殺死裂殖孢子;經常換注清水,保持水質清新;定期向塘內施石灰、漂白粉、面堿等,保持水體呈弱堿性,阻止孢子寄生和裂殖;定期投喂藥餌魚,可有效防止烏鱧體內孢囊的形成。治療方案:如果因喂養不善和預防失當出現大批死亡,采用外治和內治同時進行,可制止死亡,恢復正常吃食。外潑殺蟲藥,連續3 d每天1次,首次加量,常用藥有敵百蟲、阿維菌素、伊維菌素等;內服藥餌魚蝦,常用藥有鹽酸氯吡嗪鈉、阿苯達唑、阿維菌素等。
1.2小瓜蟲病
錢龍等[15]報道,當魚苗陸續達到4~7 cm規格的階段時,容易發生不同程度的小瓜蟲病,少數魚開始死亡。多數病魚表現極不安,集群上下翻滾,或在池底、池邊磨擦,或竄出水面、攝食減弱。
預防措施:保持水質清新,投放魚苗的密度要適宜。治療方法:水溫先調節到28~32 ℃;用2.5 mg/L硫酸銅浸泡5~9 h,換水后,讓魚吃好,恢復12 h后,再用1∶1的椒子粉與生姜粉8 mg/L液汁潑灑,經10 h,可以治療最嚴重的小瓜蟲病。
1.3車輪蟲病
楊成勝等[16]報道,車輪蟲病是一種對夏花魚種危害嚴重的病害,在發病的初期癥狀不明顯,較難診斷,病魚不攝食,體色發黑,離群獨游,不停沿網箱邊緩慢游動,有的魚種身體不停地翻轉,有時連打好幾個滾,一會兒上浮一會兒下沉;有的魚種則頭不動,身體繞頭部打轉;有些病魚急劇活動后,緩慢上浮,游動越來越慢,不久即死亡。
預防措施:餌料消毒徹底,控制夏花魚苗放養密度。治療方法:在網箱及其周邊,采用局部高濃度用藥方式,不間斷持續潑灑車輪速殺藥液,維持1 h的高濃度狀態,1 d用藥4次,每次用藥后開增氧機攪水,加快箱內外水體交換,在魚糜及小雜魚中混拌“車輪速滅”制成藥餌,盡可能使能攝食的魚種都吃到足量的藥餌;用藥后第三天對網箱水域潑灑一次二氧化氯,使魚種損傷部位不被細菌感染而引起繼發性病害。
1.4腎臟增生病
周之武等[17]報道,腎臟增生病的癥狀是病魚吃食不歡,有的離群獨游,不久便翻身死亡,通過對病魚的解剖觀察發現,此病是由粘孢子蟲首先在腎臟寄生,而形成許多包囊,在腎臟表皮引起組織增生,形成不規則菜花狀瘤狀物。在增生組織中,一旦受到孢子蟲的侵襲,引發細菌感染,會導致發炎,成為瘤狀膿瘡。
防治方法:用90%的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同時投喂膿腫消藥餌,連用5 d,之后每隔20 d用藥
1個療程。對患有腎臟增生病的池塘,定期潑灑敵百蟲,可殺滅粘孢子蟲的中間宿主——寡毛類以及放射孢子蟲,切斷傳播路線,對控制疫情蔓延可起到良好作用。
1.5嗜子宮線蟲病
茆鍵強[18]報道嗜子宮線蟲病在長江流域流行最為廣泛,感染率高達90%,最早發病是冬季一月間,春季出現最多,到夏季后鰭上不再發現有成蟲。病原體為藤本嗜子宮線蟲,雌蟲寄生在烏鱧的背鰭、臂鰭和尾鰭的鰭條之間,雄蟲寄生在魚的鰾和腎內,一般肉眼看不出明顯的癥狀。
預防方法:用3%~5%的食鹽溶液浸洗魚苗10~20 min;用晶體敵百蟲(90%)和面堿混合潑灑(比例為5∶3),潑灑藥物使池水濃度一天達0.2 mg/L,第二天達到0.3 mg/L。
2真菌病
目前,已報道的烏鱧真菌病只有水霉病。
蔣黎[19]報道水霉病發病原因為水環境不良,氣溫低,烏鱧受精卵易感染水霉;或是春季投放魚種時因魚體損傷感染水霉。癥狀為在孵化過程中,內菌絲侵入卵膜中,卵膜外叢生大量菌絲,外菌絲成放射狀,帶水檢查最容易判斷,魚體表面有破絮狀白毛。
預防方法:嚴格消毒孵化池,保持孵化水體清新;撈卵不離水,輕撈輕放,不使卵粒受傷;為防止室外氣候突變,可在室內進行孵化;治療方案:發病魚池可用“水霉凈”連灑3 d。
3細菌病
目前,已報道的烏鱧細菌病主要有腐皮病、腹水病、爛皮病、諾卡氏菌病、細菌性膿瘡病。
3.1腐皮病
曾慷等[20]報道烏鱧腐皮病是由嗜水氣單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引起,流行高峰季節是6~9月。其主要癥狀是病魚體表鱗片脫落,皮膚潰爛,有出血和炎性滲出物。組織病理學觀察結果顯示,病魚局部皮膚和骨骼肌急性炎癥反應和壞死;肝、腎組織細胞腫脹,線粒體結構模糊,細胞呈空泡化變性[20-22]。
預防方法:徹底清塘消毒;魚種下塘前,用適量高錳酸鉀浸洗20 min;不投腐爛變質的動物餌料,多投新鮮的活餌料;治療方案:每100 kg魚內服克瘟靈50 g,連續用藥6 d。
3.2腹水病
舒新華等[23]報道烏鱧腹水病的病原體為費氏枸緣酸桿菌(Gitrobacter freundii),該菌為條件致病菌,通常是在池塘淤泥過多、水質不良時引起病原菌大量滋生,病原菌從魚的受傷皮膚和腸道入侵,感染發病。烏鱧腹水病的主要癥狀是眼球突出,豎鱗,皮下積水,肛門紅腫,腹部膨大,腹腔積液,腸壁充血發炎。組織病理學觀察結果顯示:肝內嚴重脂肪變性;脾小體細胞疏松,淋巴細胞向外遷移;腎間質增生;心肌纖維顯得有些松散,心腔積血;骨骼肌纖維均質化;小腸固有層高度充血,粘膜下層水腫;鰓上皮下有較多的大單核細胞浸潤[24-27]。
預防方法:魚池及時清淤,放養前用消毒劑徹底清塘;魚種放養前要先用15 g/m3的高錳酸鉀或3%~5%食鹽水浸泡10~20 min,適當控制放養密度;治療方案:發病初期用固體二氧化氯0.4 g/m3全池潑灑,連續3 d,隔3 d后進行第二個療程,方法和劑量相同;按每100 kg魚每天用2 g恩諾沙星、魚用復合維生素1~2 g加粘合劑拌料投喂,分兩次進行,連用3~5 d。
3.3爛皮病
益鳴[28]報道爛皮病大多是烏鱧體表受機械創傷及寄生蟲叮咬致傷,傷口感染水中熒光桿菌(Pseudodomonas fluorescens)而發病。每年5、6兩月出現發病高峰期,發病初期,烏鱧體表的一些部位出現出血點,隨著病情的加重,出血點處鱗片逐漸脫落,皮膚潰爛,露出紅色肌肉,并伴有血液和膿性滲出物。嚴重時,潰爛部位露出骨刺,甚至爛穿腹壁,可見內臟器官。
預防方法:每隔10~15 d用25 g/m3生石灰和
1 g/m3漂白粉交替對烏鱧專養池進行全池潑灑消毒;治療方案:發病烏鱧池應該采取先殺蟲后滅菌消炎的治療策略,具體治療方法是先用適宜濃度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殺蟲,隔兩天后用1 g/m3漂白粉滅菌,同時每100 kg烏鱧用恩諾沙星2 g制成藥餌投喂,每天1次,連喂5 d為1個療程。
3.4諾卡氏菌病
常藕琴等[29]報道烏鱧諾卡氏菌病(Nocardiosis)是由諾卡氏菌(Nocardia)引起烏鱧的一種慢性全身肉芽腫傳染病,發病高峰為6~9月。發病初期,患病個體反應遲鈍,離群獨游,食欲下降,鰭基部和腹部有少量出血,腹部腫大。隨著病情發展,病魚眼球突出,剖檢可見肝、脾腫大,在肝、脾、腎等內臟組織中有白色或淡黃色結節出現,直徑0.1~0.2 cm,大者可達0.5 cm以上[29-32]。
預防方法:667 m2放養量控制在3 000~5 000尾;對水源水進行沉淀、消毒等,以確保養殖用水安全;定期使用生石灰等一些水質及底質改良劑進行養殖水質調控;治療方案:對發病池大量換水,再用三氯異氰脲酸0.3 g/m3全池潑灑,隔天1次,連用2次。同時用羅紅霉素拌飼投喂,用量為每kg魚體每天用0.1 g,連續服用5~7 d。
3.5細菌性膿瘡病
丁雷等[33]報道烏鱧細菌性膿瘡病致病菌為一種革蘭氏陰性鏈球菌,該病大面積發病的時間在9~10月,病魚發病時主要表現為池邊緩游,腹部膨大,有時可見眼部有瘤狀結節,偶爾出現頭下尾上沿池環游癥狀,還有10%左右病魚出現身體彎曲現象,一般病魚在1周左右死亡[33-35]。
防治措施:馴化烏鱧苗種攝食配合飼料或新鮮小魚投喂;堅持稀放稀養,勤換水,維護良好水質。
4其他病
4.1“爆發性”出血病
潘立新等[36]報道烏鱧“爆發性”出血病發病原因為養殖水質較差,養殖密度過高。6~9月為主要流行季節,魚種和成魚均易感染此病,患病魚體出現明顯出血癥狀后約3~4 d即發生大批死亡現象,患病魚體的腹部、鰭條基部充血發炎,胸鰭基部至鰓蓋后緣兩側有與側線相垂直的出血條紋。有些患病魚體的眼球、眼框與肌肉皆有充血現象。嚴重者全身出血,鰓絲發白,腹部腫脹,肛門紅腫,體腔有無色腹水,肝臟有淤血,腸內無食物,腸壁充血[36-38]。
預防方法:徹底清塘消毒,冬季干塘后進行凍曬,以殺滅病原體,降低養殖過程中的發病率;魚種放養前,用濃度為3~5%的食鹽水或10~20 μg/mL高錳酸鉀溶液浸洗魚體;選用優質的餌料魚,投喂前用3~5%食鹽水浸洗10~20 min,并將其投放在飼料臺上,投喂3 h后及時清除殘餌;調控好養殖水質,6~9月間要勤換水,保持養殖水質清新和較高的溶解氧含量,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劑(如光合細菌等)以改良水質;發病季節,每隔15~20 d全池潑灑225~300 kg/hm2生石灰1次。治療方案:烏鱧發病時,首先要對水體進行消毒,可用生石灰300~375 kg/hm2或甲醛20~30 μg/mL、三氯異氰尿酸0.4~0.5 μg/mL、溴氯海因0.2~0.3 μg/mL、聚維酮碘3 000 mL/hm2全池潑灑,連用2~3 d;其次要使烏鱧內服藥物,每100 kg飼料中添加中草藥“三黃散”300~600 g,連用3~5 d。
4.2萎癟病
茆鍵強[18]報道萎癟病在夏花和成魚養殖階段都可發現。主要由于放養過密,餌料不足,使部分魚種因得不到足夠的餌料而嚴重消瘦,離群散游,不久萎癟致死。病魚鰓絲發白,嚴重貧血。
防治方法:養殖中應盡可能做到放養魚種規格均勻,密度適宜,餌料投喂均勻、適口、充足。當發現魚患萎癟病時,應立即采取措施,增加營養,在疾病早期可恢復健康。
4.3類立克次體感染
烏鱧類立克次體感染的重要組織病理學特征為組織細胞(特別是肝、脾、腎、眼和腦等)大范圍的壞死、溶解和內臟器官的小血管炎[39-42]。目前有關烏鱧類立克次體感染的防治措施尚未見報道。
5展望
烏鱧對水質、水溫和其他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性特別強,只要不斷提高養殖技術和管理水平,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防重于治的原則,就能夠減少疾病的發生,同時水產科研工作者還應加強基礎理論應用的研究,積累知識和經驗,控制烏鱧的突發性、暴發性、毀滅性疾病的發生,以提高烏鱧的養殖產量。
參考文獻:
[1] 倪勇,伍漢霖. 江蘇魚類志[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737-738.
[2] 師玉環. 烏鱧養殖的發展前景[J]. 農業科技通訊,2003(10):28.
[3] 劉紅. 烏鱧的池塘養殖技術[J]. 養殖與飼料,2008(4):39.
[4] 沈維德. 名貴優質魚類養殖技術之八——烏鱧[J]. 內陸水產,1994(8):25-26.
[5] 饒發祥. 烏鱧生物學特性及其飼養[J]. 河南水產,1995(3):30-31.
[6] 李生武. 烏鱧生物學特性及其養殖技術[J]. 中國水產,1999(10):28-30.
[7] 周義斌. 烏鱧生物學特性及其高效養殖技術[J]. 江西水產科技,2006(3):43-48.
[8] 謝從新,周潔,熊傳喜,等. 烏鱧早期鱗被的形成及鱗片形態特征[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15(1):68-72.
[9] 楊小強. 閩香鱧遺傳生物學研究I.子代和親本形態比較[J]. 福建水產,2004,10(2):41-44.
[10] 秦偉,倪建國,張學斌,等. 烏鱧及鱧科魚類染色體組型的比較研究[J]. 水利漁業,2004,24(5):14-16.
[11] 張誠,劉年峰,楊小強,等. 閩香鱧及其親本染色體組型的比較[J].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05,14(2):103-107.
[12] 郝泗城,彭永康. 烏鱧組織內三種同工酶的研究[J]. 動物學雜志,1995,27(1):3-6.
[13] 賈偉章,周秀霞,黃容,等. 烏鱧(Channa argus)干擾素刺激基因Viperin和ISG15及其啟動子的克隆與特征分析[J]. 自然科學進展,2007,17(11): 1481-1491.
[14] 林國材. 烏鱧尾孢蟲病的診斷與防治[J]. 科學養魚,2009(7): 51.
[15] 錢龍,艾濤謝,恒修. 烏鱧苗小瓜蟲病治療方法[J]. 淡水漁業,1999,29(12):28-29.
[16] 楊成勝,孔凡超,牟長軍,等. 烏鱧夏花車輪蟲病的防治[J]. 科學養魚,2010(1):58-59.
[17] 周之武,劉君國,王延學. 烏鱧腎臟增生病(PKD)疫情控制及效果[J]. 齊魯漁業,2002,19(6): 8-9.
[18] 茆鍵強. 烏鱧規模養殖關鍵技術[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98-99.
[19] 蔣黎. 烏鱧病新經驗[J]. 漁業致富指南,2002(23):43.
[20] 曾慷,舒新華,金燮理. 烏鱧腐皮病致病細菌的研究[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1999,25(5):396-399.
[21] 江為明. 烏鱧腐皮病的防治[J]. 湖南農業,2001(7):25.
[22] 舒新華,曾慷,金燮理,等. 烏鱧腐皮病病理形態學研究[J]. 淡水漁業,1999,29(8):8-10.
[23] 舒新華,劉紅旗,金燮理,等. 烏鱧(Ophiocephalus argus Cantor)腹水病病理形態學研究[J].生命科學研究,1998,2(2):148-150.
[25] 何共善,張政軍,劉偉. 烏鱧腹水病的診治[J]. 湖南農業,2009(10):20.
[26] 李進村,劉建國. 烏鱧腹水病的綜合防治[J]. 科學養魚,2005(4):58-59.
[27] 舒新華, 金燮理, 肖克宇, 等. 烏鱧腹水病病原的分離和鑒定[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1998,24(4):286-287.
[28] 益鳴.烏鱧爛皮病的防治[J]. 漁業致富指南,2001(10):51.
[29] 常藕琴, 石存斌, 潘厚軍, 等. 烏鱧諾卡氏菌病的組織病理學[J]. 水產學報,2008,32(3):209-216.
[30] 侯宜中. 烏鱧諾卡氏病及防治[J]. 科學養魚,2008(9):56.
[31] 呂偉清,孫偉杰,謝榮林,等. 烏鱧諾卡氏菌病的防治[J]. 科學養魚,2008(1):57.
[32] 勞順健,沈乃峰,馮小根. 烏鱧諾卡氏菌病的防治[J]. 漁業致富指南,2009(15):61-62.
[33] 丁雷,岳永生. 烏鱧細菌性膿瘡病的病理研究[J]. 水利漁業,1999,19(5):46.
[34] 丁雷,岳永生. 烏鱧細菌性膿皰病的流行病學研究[J]. 中國水產科學,2000,1(1):121-122.
[35] 丁雷,岳永生,謝光偉. 烏鱧細菌性膿瘡病病原的研究[J]. 水利漁業,1999,19(6):27-28.
[36] 潘立新,鄭善堅. 烏鱧暴發性出血病的診斷和治療[J]. 淡水漁業,2004,34(4):8.
[37] 金學萍. 烏鱧暴發性出血病防治措施[J]. 中國水產,2005(7):51.
[38] 金學萍. 烏鱧暴發性出血病的防治[J]. 農業致富,2005(3):40.
[39] FRYER J L,LANNAN C N,GARCES L H,et al. Isolation of a rickettsiales-like organism from diseased coho salmon(Oncorhynchus kisutch) in Chile[J]. Fish Pathol,1990(25):107-114.
[40] MAUEL M J,MILLER D L. Piscirickettsiosis and piscirickettsiosis-like in fections in fish:A review[J]. Vet Microbiol,2002, 87(4):279-289.
[41] CVITANICH J D,GARATE N O,SMITH C E. The isolation of a rickettsia-like organism causing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Chilean salmonids and its confirmation by Koch's postulate [J]. J Fish Dis,1991(14):121-145.
[42] 郭瓊林,賈偉章,孫曉鳳,等. 養殖烏鱧類立克次體感染的組織病理學研究[J]. 水生生物學報,2007,31(1):45-5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