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學研合作是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采用案例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了湖北省農業科技產學研合作的4種典型模式,即組建農業科技創新(研發)中心、成立農業科技園、校地農業科技合作和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等,以期引導和推動農業科技產學研合作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農業科技;產學研合作;模式;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S-1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0-2142-04
Study on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Mode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Hubei Province
WU Su-chun,XIANG Xi-zhang,LIU H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430023, China)
Abstract: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IUC)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ur typical IUC models, namely, org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R&D) center,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university and local government cooperation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buil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 were studied in-depth by case study methodso as to guide and promote IUC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ffectivel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model; Hubei province
農業科技創新是指高校、研發機構和農業企業以及民間機構,依靠各級政府財政撥款以及自身財力、人力和物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方法的活動[1]。農業科研產品大多具有公共產品特性,科研院所很難從中獲得直接的經濟效益;農業科研還具有周期長、地域性明顯和風險性大等諸多特點,個體農戶和企業無法承擔高昂的科技投入。農業科技創新活動的這些特點客觀上要求科技創新活動需要產、學、研三方進行密切合作。
為了有效地進行農業科技產學研合作創新,合作參與各方必須以一定的組織結構和制度安排結合起來,建立起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即選擇合適的產學研合作模式。產學研合作模式是在總體特征上對產學研內部合作主體之間,以及內部主體與政府、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外部主體之間的不同合作方式、合作類型的標識;是由多個要素和系統構成的具有內在結構和功能的復雜系統。典型的模式是被理論加工后的一種范式,可以模仿、推廣和借鑒[2]。產學研合作模式的選擇除了受合作雙方實力、合作動機、風險偏好、技術屬性等微觀因素影響外,還會受到區域環境的影響[3]。
農業科技產學研合作是一個發展的、開放的、主體之間動態交互的過程,產學研合作各方在權衡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會選擇不同的合作模式。在國家宏觀調控和地方政策的引導下,經過多年的實踐,湖北省農業科技產學研合作顯現出了4種典型的模式,即組建農業科技創新(研發)中心、成立農業科技園、開展校地農業科技合作和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等。
1組建農業科技創新中心
1.1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的特點
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是由具備良好的科研基礎(包括經濟狀況、研發能力)的企業或高校、科研院所申請,經所在地地級以上市科技局或省級主管部門審批組建的農業科技創新機構。創新中心的建設往往采取以企業投入為主的原則,同時,省級部門通過省科技經費給予支持,主管部門或地方按一定比例配套建設經費。創新中心的特點是:①有明確的目標和任務。②有靈活的組建方式。根據行業特點、企業經濟實力和技術條件,創新中心的依托單位可以是單一的農業企業,也可以是以農業企業為主,高?;蚩蒲性核鶇⑴c共建。③有明確的內設機構及其職責、人員配備、運行機制等??萍蓟A良好、輻射面廣、帶動力強、區域優勢明顯、產業特色突出的各類農業龍頭企業以及其他農業科技型企業往往會成為政府選擇組建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的對象。湖北省就此還出臺了《湖北省企業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方案》,對校企共建創新中心采用認定制,強調依托單位必須是湖北省內注冊的創新型建設試點企業、農業科技創新示范企業或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企業,由企業提供創新中心運行經費。
1.2各類省級創新中心
湖北省已相繼在農藥、蓮藕、水稻等學科領域組建了各類省級創新中心(見表1),它們分別以各自學科的科技創新為科研目標。
1.3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
200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以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為依托,設立300個創新崗位,整合其他農業科技資源,構建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湖北省財政每年安排3 000萬元專項資金,對創新中心實行穩定支持,并將這項工作列入了《湖北省“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和《湖北省“十一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綱要》,要求到“十一五”期末,創新中心主要農作物品種在全省覆蓋率達到60%以上,綜合農業科技支撐能力超過60%,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提升到60%以上,使湖北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走在中西部前列。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從區域實際出發,對創新中心的運行體制和機制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①設置創新崗位,集聚創新資源;②設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崗位”,形成成果轉化的快速通道;③搭建創新平臺,激發創新活力;④改革人才評價和使用制度,建立競爭上崗和分層合同管理機制。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自組建以來,在農業科研的資源整合、隊伍建設、成果轉化和科技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初步形成了“農科教企”大聯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具體由三個子系統組成:①以分工協作和聯合攻關為特點,建立湖北省農業科技研發體系。②以“專家大院”為中心,形成省(創新中心)、市(試驗站)、縣(轉化崗位)三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服務體系。③構建科研和產業基地孵化系統,促進地方農業科研機構和科技型企業的發展壯大[4]。
2成立農業科技園
2.1農業科技園的特點
農業科技園是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通過經濟、政策、法律等手段,將政府部門、高校、研發機構、企業和農戶等利益主體結合在一起,利用內部的分工與合作,將研發、應用、產業化等活動融為一體,使農業技術的供給與需求緊密銜接,從而極大地降低創新的交易費用,提高各主體和社會整體的福利水平[5]。農業科技園的特點是:①由國家和地方聯合共建,享有行政管理權和經濟管理權,所在區域一般表現為自然條件較好、土地集中成片、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和農業生產水平較高。②使命是將科技優勢迅速轉化為產業優勢,依靠科技產業化示范,推動地區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地區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農民增收。③以優秀的人才隊伍和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為依托,形成農科教、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成果轉化機制。④從事高新農業技術的應用研究、示范推廣及其產業化工作,并負責農業信息的傳播和農業科技培訓。
2.2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
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以下簡稱武漢園區)是湖北省農業科技園建設戰績突出的園區之一。它成立于1998年,2001年經批準成為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是全國36個國家級園區中惟一坐落在都市城區的高科技農業園。武漢園區分為農業科技產業區、農科貿市場區、農業科技孵化區、農科教培訓區、農業示范觀光旅游區及生活配套服務區等六大功能區,同時,在武漢周邊及湖北相關縣(市、區)建立起了33.3 km2的示范區和輻射區。該園區緊緊圍繞成果轉化、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題,以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和環境創新為動力,整合園區優勢,促進了農業科技創新。①體制創新。為了把武漢園區建設成真正適應市場機制的示范區,武漢東湖高新區注入資本8億元,組建了武漢高科農業集團。武漢高科農業集團作為獨立法人全權代表管委會對武漢園區行使管理運作職權,這種管理模式由“政府主導”變為“政府引導、業主開發、市場運作”,極大地推動了武漢園區的發展。②科技創新。由于武漢園區核心區地處都市,為了使科技創新的成果盡快服務“三農”并加快輻射,武漢園區在城市圈內城市建立了13個示范基地及專家大院,以興辦示范區為紐帶,將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聯為一體。③環境創新。武漢園區與東湖高新區搭建了四大創新服務平臺:即以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為依托,為企業搭建科技成果的研發平臺;集孵化、咨詢、培訓、融資、信息、會議、商務、成果展示、休閑于一體的企業孵化平臺;針對園區企業產品品種多、企業年輕、產品技術含量高、覆蓋面廣等特點,旨在幫助企業與外界聯絡溝通,擴大社會影響,提升企業的市場認知度的信息交流平臺;針對農業投資期長,見效緩慢,回報率低,但貢獻率大等特點而建立的服務平臺,如稅收減免,重點企業、重點項目跟蹤服務等。
3開展校地農業科技合作
3.1校地農業科技合作的特點
由于農業技術大多屬于公共物品,具有很強的外部性,所以政府理所當然的成為農業技術的主要提供者,但是政府僅僅依賴自身有限的財力不能滿足社會對農業技術的需求,必須與其他主體分工協作共同來承擔農業技術的供給任務。這樣,校地農業科技合作便應運而生。
校地農業科技合作是指為了解決“三農”問題,充分發揮高校的科教優勢和地區的資源優勢,推進當地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當地政府選擇在農業學科具有很強優勢的高等院校,與其簽訂校地合作協議,就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發展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長期合作。通過校地合作,間接達到產學研合作。特點是:①高校根據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特點,特別是生產過程中遇到的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難題,充分利用學校相關領域的科技優勢,組織專家進行科技攻關。②高校專家教授所取得的最新科技成果,同等條件下優先在當地進行示范推廣。③合作雙方共同組織申報各類科技項目計劃和基金,爭取各級政府科技資助,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等。
3.2校地農業科技合作的典型
在湖北省,華中農業大學與十堰市的校地農業科技合作比較具有代表性。多年來,雙方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十一五”期間,基于十堰農業基本情況,雙方在五大領域達成了合作共識。一是對口幫扶。通過政策鼓勵,以科技成果轉化為載體,華中農業大學與十堰市一個縣建立對口幫扶,院系與鄉鎮對口幫扶,實現人才技術優勢與資源和產業化優勢對接,引進業主,轉化科研成果,興辦科技產業;二是項目研發。依托特色資源和區位優勢,共同爭取項目,加強合作研發,重點是繼續爭取和實施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農業可持續發展關鍵技術示范、國家糧食科技豐產工程地膜水稻示范、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農業面源污染雙測、生物載體工程治理小流域污染、高香型有機茶綜合開發研究等一批項目;三是產業開發。主要對有一定基礎和規模的柑橘、茶葉、蔬菜(山野菜)、魔芋、黃姜、中藥材、食用菌、煙葉、龍須草、草食畜牧業等產業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開發;四是人才培訓。重點抓好短期實用技術、實用人才培訓,以科技大戶、示范大戶、專業大戶和農技骨干為主要對象,充分利用華中農業大學的培訓條件和智力資源,通過多種辦法,為十堰培養更多的農業技術人才;五是基地共建。以市場化運作為主,給予適當的優惠條件,十堰市將華中農業大學作為農業管理技術經營人才培養的基地,華中農業大學將十堰市作為學生社會實踐和教師科技成果轉化的基地,建立長期的戰略伙伴關系。
4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4.1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特點
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是指政府根據農業創新計劃,選擇資源豐富、優勢明顯、競爭力強的種植業、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以及相關配套產業,鼓勵高校與企業或產業所在地的政府、農村組織簽訂服務協議而建立的科技示范基地。它具備如下特點:①投資主體以地方基地為主,政府項目補貼為輔,化解示范基地資金風險。②示范基地負責培育農業新品種、引進新技術,以及人員的技術培訓,實現示范效應和輻射效應。③技術依托單位不局限一兩家,與具有學科優勢的高等院校、龍頭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是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聚集地、開發源和擴散源,對推動地方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發揮著重要作用。
4.2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是湖北省“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8年,湖北省將科技計劃的目標從原有的重點“培植科技資源、孵化科研成果”轉變為“培育企業創新能力,建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加快建立創新體系”。2009年,湖北省出臺了《湖北省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行動計劃》,計劃經過3年努力,建成100個與優勢特色農業板塊經濟對接的科技創新示范基地,集成組裝和示范應用200項以上標準化、成套化的農業種養技術,顯著提升優勢特色種養業的單位產出水平和效益。
4.3農業科技示范基地——以羅田縣板栗產業為例
羅田縣板栗產業的發展具有自然資源條件優勢、市場優勢和產業規模優勢,在湖北省乃至全國的板栗生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板栗產業是羅田縣及整個大別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大支柱產業。然而,隨著板栗產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羅田板栗產業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良種優勢難以體現、品質下降、綜合開發效益不高等。為突破制約板栗產業發展的瓶頸,在上級科技部門以及各大專院校的重視和支持下,羅田縣建立了板栗種植及加工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形成了“高校聯龍頭、專家聯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產學研、科工貿一體化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為保障示范基地的運轉,羅田縣重點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求示范基地的建設主體必須有資金投入,投資體系以企業自籌為主,國家、省、市、縣級科技經費資助為輔,開展項目前期調研;二是成立了項目實施工作領導小組,小組成員具體分工,制定實施方案和工作計劃;三是建立并完善全縣性的板栗生產協會或合作社,開展大范圍、多層次的技術培訓和服務。湖北華麗食品有限公司是羅田板栗種植及加工科技創新示范基地的主體承擔單位,該公司投資1 000多萬元配備各種科研設施,引進新生產線,并與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林業科學院、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武漢工業學院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僅開發出的“栗之都”牌休閑產品就達10余個,公司全面投產年可加工板栗10 000 t,產值可達2億元。公司擁有基地1萬hm2、可輻射帶動農戶3.5萬戶。通過深加工,栗農每千克板栗鮮果可增收1元以上。公司依托湖北省林業科學院等的技術支持,研究應用板栗整形修剪、平衡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低產林改造等技術,并進行優化組合,制定《板栗無公害豐產栽培技術規程》,在羅田縣各鄉鎮全面推廣該技術,新建板栗無公害標準化種植基地2個,擴大種植面積667 hm2,改造低產林667 hm2,帶動板栗專業大戶100個以上。
5小結
通過分析以上4種模式,我們可以看到盡管它們的特點各不相同,但各種模式均有各自獨有的優勢,在推動湖北省農業科技產學研有效合作、解決制約湖北省農業發展的關鍵性技術難題、增強農業企業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農業科技產學研合作中我們可借鑒和完善這些模式,以實現產學研之間的良性互動,促進我國農業科技與經濟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社梅,趙芝?。?加強農業領域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一點思考[J]. 農業科技管理,2007(1):1-4.
[2] 周靜珍. 我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模式探討[D]. 南京:南京工業大學.2004.
[3] WU SUCHUN,XIANG XIZHANG. Analysis of the Choice for the Mode of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Chinese Agro-industry[A]. Arnoldo de Hoyos.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 Management[C]. Wuha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2009: 127-131.
[4] 陳詩波. 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實踐與啟示[J]. 創新科技,2010(2):20-23.
[5] 王朝全. 關于農業科技園的經濟學解析[J]. 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45-5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