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云南紅豆杉(Taxus yunnanensis Cheng et L.K.Fu)種子為研究對象,將種子浸種催芽處理后在基本培養基上培養,探索能有效解除種胚休眠時間過長的途徑。結果顯示,云南紅豆杉種子具有內生菌;離體培養條件下種子較易形成愈傷組織,表明種子有足夠的內源激素;盡管各浸種方法均不能有效打破種子休眠、促進萌發,但發現細胞分裂素有促進愈傷組織形成的作用,赤霉素處理比清水處理的萌發率略高,這說明單一激素處理不能有效地解除種子休眠,可進一步做激素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對激素應答方面的研究。
關鍵詞:云南紅豆杉;種子;浸種催芽;離體培養
中圖分類號:S567.1+9;Q949.66+1;S50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0-2057-03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eed Dormancy Breaking Effect of Germination Soaking Methods on Taxus yunnanensis
YANG Ling,CHEN Hu-geng,NIU Zu-lin,SHI Wen-ya
(Key Laboratory for Forest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Use in the Southwest Mountains of China, Ministry of Educatoin,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China)
Abstract: The seeds of Taxus yunnanensis Cheng et L.K.Fu wa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ive method of releasing seed dormancy by soaking seeds in different solu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me endogenous bacteria existed in the seeds of T. yunnanensis; the cultured seeds could produce callus easily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sufficient endogenous growth substances. Cytokinins had a little acceleration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of callus though no soaking methods could release dormancy effectively; and gibberellin had slight effect on increasing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the seed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ingle treatmeat of any growth substance couldnot release the dormancy of T. yunnanensis seeds effectively; further study should be conducted to find out the action and interaction of growth substances.
Key words: Taxus yunnanensis Cheng et L.K.Fu; seed; germination soaking; in vitro
云南紅豆杉(Taxus yunnanensis Cheng et L.K.Fu)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不僅是珍貴的用材樹種,而且其枝葉、樹皮中含有紫杉醇(Paclitaxel)等抗癌活性物質,是國產紅豆杉中紫杉醇等抗癌活性物質含量較高的樹種,具有很高的藥用開發價值[1]。對抗癌藥物紫杉醇的開發引發了對該種植物天然資源的掠奪性破壞,為保護紅豆杉這一珍貴物種資源,保證紫杉醇的充足穩定均衡供應,應積極培育云南紅豆杉人工林資源。利用種子繁育發展人工林是一條最直接的途徑,云南紅豆杉的實生苗具有根系發達、主干直立、不偏冠、生物量大、抗逆性強等優點,適宜于大規模山地種植。但由于云南紅豆杉種子的休眠期較長,在自然條件下需要兩冬一夏才能萌發,大量的種子在漫長的休眠期內往往會喪失生命力,從而限制了對該資源的利用[2]。如何解除種子休眠、縮短育苗周期、提高種子繁殖能力,成為云南紅豆杉種苗培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研究人員相繼展開了對歐洲紅豆杉(Taxus baccata L.)、雜種紅豆杉(Taxus media Rehd.)、短葉紅豆杉(Taxus brevifolia Nutt.)等的胚離體培養研究,但試驗結果非常有限。1991年,Flores等[3]報道,從雜種紅豆杉、短葉紅豆杉綠色種子中剝取的未成熟胚接種在White或MS培養基上,其萌發率最高可達70%,而且種子越成熟,其培養胚的萌發率越低。1994年,Zhiri等[4]報道了一種簡便的方法,可以打破歐洲紅豆杉某一栽培品種種子的休眠,使其離體胚快速萌發。1998年,梅興國等[5]采用B5與MS相結合的BM培養基以及適宜濃度的激素,解除了南方紅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 Cheng et L.K)離體胚的休眠,使其胚萌發率達到了81%,后將培養物轉入成苗培養基上,形成了健壯完整的種苗。Flores等[3]在White培養基上培養短葉紅豆杉離體胚時,發現胚萌發率隨著成熟度的增加而顯著降低,而Chee在B5培養基上培養短葉紅豆杉離體胚的結果正好相反[6],這可能是成熟胚與未成熟胚各自適宜的培養基不同所導致的。對云南紅豆杉離體胚培養方面僅有趙沛基等[7]做過的一些試驗,但成苗率較低,離實際應用還有很長的距離。試驗以云南紅豆杉種子為研究對象,通過不同種子浸種催芽方法,摸索能有效解除胚休眠時間長的途徑;并且在離體培養中應用不同培養基和培養方法誘導胚的萌發,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試驗所用云南紅豆杉種子采自云南省楚雄州一平浪林場,采取假種皮已變紅的種子,去除肉質假種皮,晾干后帶回實驗室,與濕沙混拌,保存于4℃冰箱中,隨用隨取。
1.2試驗方法
1.2.1處理和浸種將種子用洗衣粉在自來水下充分清洗后,對種皮分別采用兩種方式處理。一是對種皮不處理;二是剝去堅硬的外種皮和中種皮。然后分別用以下處理方法進行浸種,并且都為室溫過夜,每處理的每一個濃度都為3次重復。①溫水浸種,將種子放入45 ℃溫水中不停攪拌至室溫,繼續浸泡;②赤霉素溶液浸種,溶液濃度分別為50、100、300 mg/L;③細胞分裂素(6-BA)溶液浸種,溶液濃度分別為1、2、3 mg/L;④清水浸種(對照)。
1.2.2消毒與接種將處理好的種子(仁)用0.1%升汞溶液表面消毒并充分清洗后,接種到培養基上,均勻擺放。培養基有MS和B5兩種,3次重復,置于25℃±2℃下培養,先暗培養1個月,然后轉移到光照條件下每天光照10 h,光強1 500 lx。繼代為每個月一次,將培養物轉移至新鮮的培養基上,繼續培養。種子萌發指長出胚軸和胚根,幼苗指完整長出子葉、胚軸和胚根的小苗。萌發率=萌發數 / 接種數×100%,出愈率=愈傷產生數/接種數×100%。
2結果與分析
2.1種皮對種子培養的影響
種皮處理對云南紅豆杉種子培養的影響結果見表1,從表1可見,接種時,如果帶上種皮,則操作容易,但同時污染率極高;有的培養物甚至在培養3周后才開始出現污染。如果去除種皮(連同內種皮),盡管會增加操作難度,但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污染效果。而且在相同的培養時間內,去除種皮的種仁在外觀上均有變化,有些胚乳有愈傷組織產生,有些胚開始萌動;但保留種皮的種子則沒有變化,具體見圖1。從這些現象可初步推測,在云南紅豆杉的各層種皮間可能存在著內生菌;同時也說明,種皮的存在抑制了種子的萌動。
2.2浸種方法對萌發率的影響
浸種方法對云南紅豆杉種子離體培養萌發率的影響結果見表2,從表2可見,溫水浸種、6-BA溶液浸種不能起到打破休眠和促進萌發的作用,但經6-BA溶液處理后的種子在愈傷組織產生的數量上要多一些,這說明在云南紅豆杉種子離體培養時,細胞分裂素促進細胞分裂的作用明顯大于打破休眠的作用。赤霉素溶液處理后的萌發率稍高于對照,但兩者差異仍不明顯,而且不同的濃度間表現出萌發率沒有規律性的變化,這說明300 mg/L濃度以下的赤霉素不能有效地打破云南紅豆杉種子的休眠狀態。
另外在試驗中,除了種子正常萌發外,還發現多數種子的胚乳愈傷化,胚乳膨大并裂開,有的裂開處可見增大的胚,具體見圖2。但使用的培養基中均未人為添加植物激素,這說明種子本身含有足夠的內源激素。膨大后露出胚的培養物,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其胚軸和胚根并未繼續伸長,而是也出現了愈傷組織;當培養時間延長到2~3個月后,愈傷組織的顏色發生變化,由白色或淺黃色變紅色或紫色,最終為褐色,多次繼代后愈傷組織的顏色也越來越深,個中原因可能與云南紅豆杉種子中存在抑制物質有關。
2.3不同培養基對萌發率的影響
在MS和B5兩種培養基上,云南紅豆杉種子(仁)的萌發情況見表3,顯而易見,在MS和B5兩種培養基上的種子萌發率差異不明顯。而且觀察發現到一個有規律的現象,如果胚乳膨大并開裂的,則其中的胚均不能正常生長成為幼苗,而是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整個外植體都愈傷化;但如果種仁增大而未開裂,在其一端伸出胚根的,則能長出幼苗(圖3)。不過幼苗在MS和B5培養基上卻不能繼續生長發育,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胚乳干枯后,幼苗逐漸褐化,最終變褐死亡(圖4)。
3小結與討論
1)試驗表明,云南紅豆杉種子中存在著內生菌,在帶種皮無菌培養時雜菌大量生長,使種子不能萌發。有研究顯示,云南紅豆杉的根、莖、葉等部位都有內生菌生存[8];云南紅豆杉種子通過層積處理后[9,10],種子萌發效果良好,但對于層積過程中到底是由于什么樣的變化導致這一結果,卻并未有人做深入的研究來解釋。是由于種子內對細胞有毒害作用的物質(如紫杉烷類二萜化合物[11])基本消除了,還是激素平衡發生什么變化,這些變化與種子中的內生菌有無關聯,等等。因條件有限,試驗未能就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2)云南紅豆杉種子萌發后在培養基上成苗難。試驗中盡管也有少量種子萌發后得到了形態正常的幼苗,但似乎無菌的環境卻不利于幼苗的繼續生長,表現為幼苗在子葉張開、胚乳干枯后、胚根未能繼續發育,而后幼苗逐漸褐化,最終變褐死亡。根據前述分析,可進一步推測種皮中的內生菌與云南紅豆杉幼苗生長有著密切的關系。
3)溫水浸種處理對打破種子休眠沒有任何作用。細胞分裂素能打破其他物種的種子休眠[12],但在本研究中,云南紅豆杉種子經細胞分裂素處理后卻只能誘導更多的愈傷組織形成,而且具有解除種子休眠和促進萌發作用的赤霉素對云南紅豆杉種子的作用也微乎其微。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試驗采用的是單一激素處理,而在云南紅豆杉種子休眠和萌發過程中關于激素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激素對環境的應答方面目前并沒有相關的研究報道,加之云南紅豆杉種子本身含有足夠的內源激素(這可以從種仁離體培養時極易產生愈傷組織的現象得以證實),是否與外源激素形成頡頏也不得而知。因此,哪種或哪幾種激素組合達到什么樣的平衡才能打破種子的休眠仍不是很清楚,今后可對此展開系統試驗以探索其機理。
4)試驗得到的云南紅豆杉種子萌發率都比較低,這與趙沛基等[7]高達86%的研究結果不同,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試驗用云南紅豆杉種子為一次性采集種子,然后低溫貯藏進行連續的試驗研究,或許是保存時間的增加降低了種子的萌發率;另一方面,在云南紅豆杉成熟種子中,具有胚發育程度的差異[13],這也有可能導致種子出現萌發率低的現象。
參考文獻:
[1] 高山林,朱丹妮,周榮漢,等. 東亞和北美產紅豆杉屬七種植物中紫杉醇含量及短葉醇的含量[J]. 中國藥科大學學報,1995, 26(1):8-10.
[2] 王衛斌,張勁峰,王達明,等. 云南紅豆杉現狀及培育技術[J]. 作物雜志,2007(2):63-66.
[3] FLORES H E,SGRIGNOLI P. In vitro culture and precocious germination of Taxus embryos[J]. In Vitro Cellular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Plant,1991,27:139-142.
[4] ZHIRI A,JAZIRI M,HOMES J,et 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 vitro rapid germination of Taxus embryos and the evaluation of taxol content in the plantlets [J].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1994,39:261-263.
[5] 梅興國,溫川蓉, 劉凌, 等. 紅豆杉離體胚培養快速育苗研究[J]. 華中理工大學學報,1998,26(5):5-7.
[6] CHEE P P. In vitro culture of zygotic embryos of Taxus species[J]. HortSience,1994,29:695-697.
[7] 趙沛基,沈月毛,彭麗萍,等. 云南紅豆杉離體胚的培養[J]. 植物生理學通訊,2003,39(4):327-329.
[8] 鄭法新,程璐,李俠,等. 云南紅豆杉內生菌的分離及拮抗植物病害菌的篩選[J]. 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4):11601-11604.
[9] 趙盛軍. 云南紅豆杉種子休眠原因的初步研究[J]. 林業調查規劃,1996(1):44-46.
[10] 景躍波,王衛斌,馬賽宇,等. 云南紅豆杉種子變溫層積的萌發效應研究[J]. 西部林業科學,2007,36(1):52-56.
[11] SHI Q W,ORITANI T,ZHAO D. A new taxane diterpenoid from the seeds of Taxus yunnanensis[J].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0,11(3):235-238.
[12] 方志榮,蘇智先,胡進耀. 脫落酸、赤霉素和乙烯對種子休眠的萌發和調控[J]. 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8(2):127-132.
[13] 王兵益,蘇建榮,張志鈞. 云南紅豆杉種子貯藏過程中胚的變化[J]. 林業科學研究, 2009,22(1):26-2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