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瑞昌山藥(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野生資源進行了調查和人工馴化研究,據統計,瑞昌市薯蕷屬(Dioscorea L.)植物主要有10種,其中最常見的種類是纖細薯蕷(D. gracillima Miq.)。瑞昌野生山藥組織培養試驗結果表明,最佳腋芽誘導培養基為MS+6-BA 1.5 mg/L+NAA 1.0 mg/L,繼代培養基以MS+6-BA 0.5mg/L+NAA 0.5 mg/L效果較好,在1/2 MS+NAA 0.5~1.0 mg/L生根培養基中較易生根,生根培養基中添加0.2 g/L的活性炭則生根效果更好。
關鍵詞:山藥;資源;組織培養;瑞昌
中圖分類號:S632.1;S602.4;Q943.1(564RC)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0-2060-04
Ruichang Wild Yam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Tissue Culture Experiments
SHU Chang-xing,PENG Qin,FU Yu,GAN Jin-lian,L?譈 Lu,CHEN Ye
(Jiujiang University, Jiujiang 332000, Jiangxi, China)
Abstract: The investigation and domestication of the Ruichang wild yam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wa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there were 10 species of Dioscorea plants in Ruichang, and the most common species was D. gracillima Miq.. The result of Ruichang wild yam tissue culture showed that the best medium for axillary bud induction was MS+6-BA 1.5 mg/L+NAA 1.0 mg/L; Subculture was MS + 6-BA 0.5 mg/L+NAA 0.5 mg/L; Rooting was easier in the medium 1/2 MS+NAA 0.5~1.0 mg/L with supplement of 0.2 g/L active carbon.
Key words: yam(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resources; tissue culture; Ruichang
瑞昌山藥為山藥(薯蕷,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一個地方栽培品種,號稱江南人參,為薯蕷科(Diocoreaceae),薯蕷屬(Dioscorea L.)多年生的草質藤本植物,原產于江西省瑞昌市南陽鄉一帶,種植歷史悠久,明朝就是重要的物產和藥材。2003年,瑞昌山藥被評為江西省農業產業化20個優質品牌農產品之一;2006年,“獨一支”牌瑞昌山藥被評為“江西名牌”和“著名商標”;2009年,瑞昌山藥獲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這標志著瑞昌山藥的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但由于受種子質量參差不齊、種植水平差異性大、適種區域受限制、季節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使瑞昌山藥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試驗通過對瑞昌市周邊地區現存的野生山藥種質資源進行調查,了解它們的形態分類、地理分布、栽培特性,分析其遺傳多樣性,挖掘潛在的育種價值,并進行了人工馴化和組織培養研究,為確定具有雜交優勢的親本提供理論依據,以便加快瑞昌山藥的改良。
1瑞昌野生山藥資源分布
1.1調查區概況
瑞昌市位于江西省北部,長江中游南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15°06′31″-115°43′45″,北緯29°23′06"-29°51′11″,總面積1 427.13 km2,地處幕阜山低山丘陵區。全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屬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7.5 ℃,年降雨量1 700 mm左右,年日照時數2 000 h上下,年無霜期240~260 d。優越的地理位置,充沛的雨量,溫暖的氣候,豐富的植物多樣性,為山藥等物種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
1.2調查方法
調查于2009年5月下旬到10月上旬進行,先后多次對瑞昌市的薯蕷屬植物資源進行了較系統的實地考察,采用野外采集法、訪問調查法和直接觀察法等研究方法,并查閱有關文獻資料,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整理。
1.3瑞昌市薯蕷屬植物分布
全世界約有600種薯蕷屬植物,主要分布在東南亞、非洲、中美洲及南美洲等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少數分布于歐洲和北美洲。我國薯蕷屬植物約有55種、11個變種、1個亞種,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的地區[1]。據統計,瑞昌市薯蕷屬植物主要有10種,詳見表1,其中最常見的是纖細薯蕷(D. gracillima Miq.)。綿萆薢(D.septemloba Thunb.)、蜀葵葉薯蕷(D. althaeoides R.Knuth)、黃獨(D.bulbifera Linn.)等雖有分布,但是數量較少,需要加強保護。
2野生山藥的人工馴化途徑
2.1蘆頭繁殖
每年10月下旬,當野生山藥莖葉枯黃時挖取地下塊根,將蘆頭(即塊根上端有芽的1節)取下做繁殖材料。選擇頸短、芽頭飽滿、粗壯、無病蟲害、長15~20 cm的蘆頭,先置室內通風處,晾5~6 d,使斷面愈合,再用草繩捆成30只1把,放入干燥、陰涼地方貯藏。貯藏至第二年春季取出栽種。需要注意的是長期采用蘆頭無性繁殖,易造成品種的退化。
2.2珠芽繁殖
每年10月下旬采收野生山藥時,及時摘取葉腋間又大又圓、飽滿而無病蟲的球形珠芽。攤置室內晾干后,裝入竹簍內,置房內陰涼、通風、干燥處貯藏,冬季室溫應保持在5℃以上。至翌年春季3月中下旬,在整好的苗床畦面上,按行距25~30 cm,開橫溝,溝深5~7 cm,每隔10 cm播入1個珠芽,覆蓋細肥土,壓實,再覆土與畦面齊平,澆一次透水即可[2]。到初冬枯苗時,挖出塊根,選粗壯圓直的小塊根貯藏做種,貯藏方法同前,第三年春季取出栽種。采用珠芽栽培進行復壯,有利于提高野生山藥的產量與質量。
2.3組織培養
以野生山藥帶芽莖段或珠芽做外植體較易誘導腋芽的萌發生長,通過繼代培養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量增殖。國外這方面研究較早的有菊葉薯蕷(D. composita Hemsl)、三角葉薯蕷(D. deltoidea Wall.)的組織及細胞培養報道[3,4];國內有蔡建榮[5]用福建省龍巖市大池鎮山藥莖節做外植體,研究了不同植物激素組合對芽誘導的影響,結果附加在6-BA 0.5 mg/L+NAA 0.5 mg/L、蔗糖含量為20 g/L的的MS培養基上再生植株的形成率高,芽體數目多,根系發達,繁殖系數較大。
3瑞昌野生山藥的組織培養研究
3.1接種與消毒
把瑞昌野生山藥塊莖栽培在恒溫培養室中,待新枝蔓長出15 cm左右時開始取材。取下的材料用自來水沖洗30 min,剪去莖蔓葉片,取3~5 cm帶節的莖段,用無菌水漂洗3~5 min。在超凈工作臺上,將莖段放到已滅菌的小燒杯內。用75%酒精浸泡30 s,然后用0.1%氯化汞溶液消毒5~10 min,再用無菌水沖洗3~5次,無菌濾紙吸干表面水分。用滅菌的刀片將莖段再切成1 cm左右的帶節莖段。按極性方向豎插于培養基中。
3.2腋芽誘導分化
以MS為基本培養基,添加30 g/L蔗糖、7.5 g/L瓊脂和不同濃度的植物激素6-BA、NAA,各處理植物激素配比的誘導培養基組合見表2。滅菌前調培養基pH值為5.8~6.0,在121 ℃下高壓滅菌20 min。將瑞昌野生山藥的帶節莖段接種于表2中的各處理誘導培養基中,培養條件為溫度25 ℃±1 ℃,每日光照12 h。5 d后葉腋處芽點開始萌發,繼續培養至12 d,觀察統計芽的誘導情況,結果見表2。從表2可見,誘導瑞昌野生山藥腋芽的最佳植物激素配比是處理10,也就是MS+6-BA 1.5 mg/L+NAA 1.0 mg/L培養基。據觀察,10號培養基中腋芽伸長可達2 cm,其余培養基中的腋芽生長較弱,尤以1號培養基上的材料生長最差;將1號培養基中具有幼芽的材料轉接于10號培養基中,原有幼芽的生長速度則明顯加快;21 d后,10號培養基中腋芽的伸長達到了2~3 cm(圖1)。
3.3繼代培養
把瑞昌野生山藥莖段啟動誘導長成的單芽剪切成帶1葉1芽的莖段,切除展開的葉片,接種到繼代培養基中,繼代培養基是在前述的誘導分化培養基中另外添加KT和2,4-D構成的,各處理激素配比的繼代培養基組合見表3,培養30~35 d后調查培養結果,具體見表3。從表3可見,在17號、18號培養基中,保持 KT 0.1~0.2 mg/L水平,NAA濃度由1.0 mg/L增加到2.0 mg/L,則極易誘導叢生芽和多芽體的發生,且叢生芽、多芽體呈矮小密集狀,增殖系數可達4倍以上;而使用6-BA和2,4-D配比的繼代培養基難以達到增殖的目的。使用6-BA和NAA配比時,發現高濃度會抑制芽的生長。使用21號培養基繼代培養30~35d,增殖系數超過了3,并且小芽生長健壯,節間長短適宜,長勢比17號、18號培養基理想。因此21號培養基是瑞昌野生山藥較為理想的繼代培養基。
3.4生根培養
當繼代培養基中瑞昌野生山藥單株小苗達到4~5 cm長左右時,就可進行生根培養。生根培養基是在1/2 MS基本培養基中加入6-BA、NAA和0.2 g/L的活性炭所組成的,各生根培養基組合見表4。將瑞昌野生山藥單株小苗轉入生根培養基中,7~14 d后可長出白色的幼根。從表4可見, 6-BA不利于生根;NAA濃度為0.5~1.0 mg/L的生根培養基對瑞昌野生山藥的誘導生根是較為適宜的;在生根培養基中添加0.2 g/L的活性炭,有利于生根,尤以23號培養基的生根效果最好。
3.5試管苗的移栽
將生根的瑞昌野生山藥組培苗移出恒溫培養室,煉苗7 d左右后,打開瓶蓋1~2 d,取出苗(不要傷根),洗凈瓊脂后移栽到育苗基質中,移栽前先澆透水,移栽后澆定根水,栽好后罩上塑料薄膜,第一周,每天用小噴霧器噴1/2MS培養液一次,7 d后,揭去塑料薄膜,瑞昌野生山藥試管苗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較強,7 d后的成活率可在90%以上。
4小結
試驗結果表明,瑞昌野生山藥組織培養的最佳腋芽誘導培養基為MS+6-BA 1.5 mg/L+NAA 1.0 mg/L。繼代培養基以MS+6-BA 0.5 mg/L+NAA 0.5 mg/L效果較好,在1/2 MS+NAA 0.5~1.0 mg/L生根培養基中較易生根,生根培養基中添加0.2 g/L的活性炭則生根效果更好。不過這個結果與蔡建榮的試驗結果[5]有較大的差異,這可能與山藥的種類不同有較大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徐有明,李雙來,郭治成,等. 薯蕷屬植物基礎研究進展與開發利用[J]. 湖北林業科技,2005(3):37-41.
[2] 羅兆昌,羅志敏,王云向,等. 野山藥的馴化栽培[J]. 云南農業,2008(4):17.
[3] SEDIGEH A, SINCLAIR H M, ANA M V. In vitro shoot cultures and microtuber induction in the steroid yam Dioscorea composita Hemsl [J].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1998,53(2):107-112.
[4] JASIK J, MANTELL S H. Effects of jasmonic acid and its methylester on in vitro micro tuberization of three food yam(Dioscorea) species[J]. Plant Cell Report,2000,19(9):863-867.
[5] 蔡建榮. 山藥莖節間部組織培養及移栽技術研究[J]. 江西農業學報,2006,18(4):108-10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