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照發酵床養豬工藝的要求建造豬舍,在豬舍發酵床鋪設0.8 cm厚的有機墊料,在墊料和飼料中添加三種不同的微生物制劑,與傳統養豬進行對比試驗,試驗仔豬初始重25 kg左右,當同欄豬達90 kg左右時試驗結束。結果表明,采用發酵床養豬工藝較傳統養豬可提高增重速度12.2%~14.5%,節約飼料消耗8.1%~10.8%;育肥豬養殖效益提高31.56%;豬群發育狀況和健康狀況顯著改善,實現了高效健康養豬。豬只排糞量減少2.88%,豬糞中氨態氮及鈣、磷含量分別減少49.57%、46.15%、27.97%,實現了減量排放。豬糞再通過墊料中微生物發酵降解,基本實現“零排放”,不污染環境。但豬舍內小環境氣候及環境衛生狀況較差。
關鍵詞:發酵床健康養豬;工藝;微生物制劑;生長豬
中圖分類號:S815.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0-2066-04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Healthy Pig-raising Technics on Bio-bed
SHUAI Qi-yi,DENG Chang-yan,LI Jia-lian,DENG Chong,QI De-she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ig raising, pigs in this healthy pig-raising craft were raised on a biological bed spread by organic bedding with a thickness of 0.8 cm adding in the pig houses built acco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healthy pig-raising craft on bio-bed. The pigs were raised from 25 kg to 90 k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healthy pig-raising craft, the growth rate increased by 12.2%~14.5%; the consumption of forage decreased by 8.1%~10.8%; and the breed efficiency of fattening pigs increased by 31.56%. The develpoment and health of pigs was improved remarkably. The amount of excrement decreased by 2.88%; and the contents of nitrogen, calcium and phosphorus in the excrements decreasedby 49.75%, 46.15%, 27.97%, respectively, thus accomplished the reduction of emissions. Through fermentation and degradationof the excrements by microorganisms in the bedding, it could be regarded as “zero release”, and no pu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But the microenvironment climate and health situation of the pig houses were relative bad.
Key words: healthy pig-raising on bio-bed; craft; microbial agents; growing pigs
當今我國養豬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豬病威脅和豬場糞污造成的環境污染也日益嚴重。采用發酵床養豬工藝能較好地解決這兩個問題。發酵床養豬技術是根據微生態理論,利用微生物發酵技術,在豬舍內鋪設鋸末、谷殼等有機墊料,添加微生物制劑降解豬糞,實現對環境的“零排放”。結合益生菌拌料飼喂,維持豬消化道及生長環境的良性微生態平衡,提高飼料轉化率及養豬效益,減少排放,降低污染[1,2]。
該技術以發酵床為載體,將所排出的糞尿在豬舍內吸附并經微生物迅速發酵降解,達到免沖洗豬欄、“零排放”、無臭味,從源頭上實現環保和無公害養殖目的。同時,所創造的舒適、符合現代福利養豬要求的豬舍小氣候環境條件,為提高豬的生產性能水平,提高豬機體免疫力、大幅度減少疾病,提高養豬經濟效益,實現清潔生產、生態循環健康養殖[2-4]。
發酵床養豬技術從日、韓等國引進我國后,受到國內養豬業的極大的關注。為探索發酵床養豬工藝的關鍵技術及其應用效果,為該項技術在國內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筆者在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生態循環健康養豬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等科研項目研究過程中,引進了該項技術,并對其中的技術關鍵點展開研究攻關,同時展開了發酵床養豬工藝與傳統養豬效果的對比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發酵床豬舍
在華中農業大學試驗豬場選定相同條件的后備豬豬舍兩棟,將其中1棟按發酵床養豬技術要求進行改造。改造后的發酵床豬舍共分8個欄;為單列式,兩面墻體為磚結構均開窗,豬舍跨度5.0 m;在一側建有0.6 m寬的水泥地面平臺,每欄分兩段分別建成飼喂臺和飲水臺。每欄墊料發酵區寬4.5 m,長7.0 m,深0.8 m。
1.2發酵床豬舍的墊料制作和管理
本試驗8個發酵床豬欄分為3組(第一組4個欄,第二、三組各兩個欄),均以鋸末、谷殼作為墊料基質(鋸末、谷殼各占1/2),各組分別添加3種不同的微生物發酵劑(發酵劑1號、發酵劑2號、發酵劑3號)。
墊料的制作:首先,將鋸末、谷殼鋪滿發酵區,然后3種微生物發酵劑分別按照發酵坑體積每立方米200 g的添加量,先用10倍米糠拌勻,再將米糠和微生物發酵劑的混合物均勻撒布在墊料上,反復翻堆使墊料和米糠發酵劑混合物充分混合。翻堆的同時加水,使墊料水分含量達到45%~50%(以外觀濕潤但手握疏松不成團為宜)。之后將墊料堆積發酵10 d;中間翻堆1次,以將表層墊料翻埋到深部發酵。堆積發酵完成后將墊料鋪開,進豬飼養。
發酵床養豬工藝養豬過程中,日常管理技術主要包括:必要時將集中成堆的豬糞耙散、墊料翻堆、調節維持墊料適宜水分、豬舍通風換氣。其他飼養管理按常規進行。
1.3試驗豬群與分組
試驗采用華中農業大學試驗豬場2007年10月4~15日所產湖北白豬230頭,平均75 d體重24.6 kg,同期一次性入試。試驗豬分成4組,Ⅰ、Ⅱ、Ⅲ組為試驗組,采用發酵床養豬工藝;Ⅳ組為對照組,采用傳統養豬工藝。同欄豬體重達90 kg左右時分批結束。三個試驗組中分別按0.2%(質量分數)的添加量添加,三種不同的生物發酵劑,對照組不加。其他飼養管理(飼料配方、飼喂方式、免疫驅蟲與保健等)均按照豬場常規方式進行,各組相同。根據試驗設計,結合豬欄條件對試驗豬進行分組分欄,試驗豬分組情況見表1。
1.4測定項目與測定方法
1.4.1試驗測定的項目及指標主要有豬生長性能指標(日增重、料肉比)、豬健康指標(發病率、死亡率),豬舍環境衛生指標(氣溫、氣濕、風速、光照強度、氨含量、硫化氫含量、細菌含量)、減排指標(排糞量、糞中粗蛋白、氨態氮、鈣、磷含量)。
1.4.2豬生長性能指標的測定方法試驗豬于入試當天空腹稱重,然后按照體重、性別對等的原則分組,轉入試驗欄飼養,于整個試驗期分欄記錄每日采食量,試驗結束時空腹稱重,計算日增重、料肉比,并進行統計分析。
1.4.3豬健康指標的測定方法通過豬群行為觀察和對疾病、死亡的飼養記錄,分析不同養豬工藝對豬的發育及健康狀況的影響。
1.4.4豬舍小氣候、環境衛生指標及減排指標由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環境衛生教研室檢測分析。分別檢測兩種不同類型豬舍(發酵床豬舍、傳統豬舍)及舍外的各項指標。
氣溫、氣濕、風速、照度于2008年3月1~3日3 d,于每天8∶00至18∶00,間隔2 h測1次,每天測6次,計算3 d平均值;氨含量、硫化氫含量于2008年3月1~3日3 d,于每天7∶00~8∶30、12∶00~13∶30、16∶00~17∶30三個時段各測1次,每天測3次,計算3 d平均值;空氣中細菌含量于2008年3月1~3日3 d,于每天9∶00、15∶00各測1次,每天測2次,計算3 d平均值。
減排指標在入試80天后于3月1日收集豬全天排糞量,并采集豬糞樣品6份,檢測糞中粗蛋白、氨態氮、鈣、磷含量。
2結果與分析
2.1豬的生長性能測定結果
豬生長性能測定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入試體重各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但日增重、料肉比兩項指標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三個試驗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結果表明,采用發酵床養豬技術較傳統養豬日增重提高12.2%~14.5%,料肉比低7.5%~10.8%;本次試驗所使用的三種不同微生物制劑的效果都較好,相互間差異不顯著。
2.2豬群行為及健康觀察
在整個試驗過程中,采用發酵床養豬技術的豬群健康狀況和生理反應良好,豬只毛色紅潤,被毛光亮,性情溫和,采食、排瀉、活動及躺臥休息等行為舒適自然;無寒冷打堆及狂燥興奮等不良行為,無應激發生。感官評價顯著優于傳統養豬。且豬群生長發育好,整齊度高,僅Ⅰ組感冒發燒5頭次(發病率5.00%);無其他疾病發生和死亡記錄。豬糞便軟而成形,無明顯糞臭味。
采用傳統工藝飼養的豬群毛色和整齊度不及發酵床養豬工藝,冬季低溫下豬只出現怕冷、打堆、活動減少。豬糞便有稀軟及便秘現象發生,糞臭味明顯,腹瀉2頭次(發病率6.67%)。感冒發燒5頭次(發病率16.67%);無死亡。豬群發病率顯著高于試驗組(P<0.05)。
2.3豬舍小氣候及環境衛生指標檢測結果
豬舍環境衛生指標檢測結果見表3。結果顯示,由于發酵床豬舍較傳統豬舍豬的實感溫度較高,寒冷季節仍可以開窗通風,傳統豬舍則關閉門窗;因此發酵床豬舍氣流較大,氣溫較低,空氣中硫化氫含量較低。但由于發酵床豬舍的結構及管理特點,導致發酵床豬舍的氣濕、空氣中氨含量及細菌含量高于傳統豬舍,光照強度低于傳統豬舍。發酵床豬舍的小氣候環境衛生指標的變化與管理中開窗、通風換氣、墊料翻堆等操作密切相關。
綜合看來,發酵床豬舍的小氣候環境衛生條件不及傳統豬舍,但冬季發酵床豬舍豬的實感溫度較高,豬只舒適度更好。
2.4豬糞中營養物含量與減排量檢測結果
豬糞中營養物含量與減排量檢測結果見表4。表中可見,發酵床養豬較傳統養豬豬糞排放量減少2.88%。豬糞中干物質及主要營養物含量大幅減少;其中,氨態氮及鈣、磷含量分別減少49.57%、46.15%、27.97%。這表明,采用發酵床養豬技術能提高飼料營養物質利用率,減少營養物排放造成的損失及對環境的污染。豬糞初水分含量增高表明在飼料中添加微生物制劑可以改善消化道生理功能,減少便秘發生。
2.5經濟效益分析
統計整個試驗過程中兩種不同飼養方式的成本投入及產出情況,表明采用發酵床養豬技術飼養育肥豬,可以提高綜合經濟效益38.18%(40.33元/頭),詳見表5。
2.6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分析
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已成為我國生豬生產的必然發展趨勢,我國近年來發展迅速且規模不斷擴大。這種生產方式在提高養豬場的生產水平和管理水平、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使豬場糞尿和沖欄廢水過度集中排放,給環境造成很大壓力,如不科學處理,勢必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但是,采用傳統生產方式的養豬場,糞污的處理難度大,處理成本高,因此現有的豬場糞污處理技術推廣難度極大[1-4]。
采用發酵床養豬技術,由于墊料中含有活性微生物,能夠迅速有效地吸納并降解、消化豬的排泄物,不需要對豬糞尿清掃,也不會形成沖洗欄圈的污水大量排放,大大減輕了養豬場對環境的污染。同時,豬的排泄物混入有機墊料中,與微生物發酵菌結合,通過發酵即可制成優質的生物活性有機肥,既消納了大量的木屑、稻草、秸稈、豬糞尿等農業廢棄物,促進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又可以根本解決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的問題,大大改善農村、農業生態環境,形成人與動物、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農業系統[5]。
與傳統養豬方式比較,發酵床養豬還具有省水、省電、省料、省勞力等優點,可節省用水85%~90%。符合資源節約、節能減排的“兩型社會”建設目標要求。
采用發酵床養豬技術,由于環境條件符合福利養豬要求,豬只恢復了自然習性,減少了應激,又采食有益菌和菌體蛋白,抗病力明顯增強,發病率和用藥量明顯減少,所生產的豬肉品質明顯提高[3]。
3小結與討論
本次試驗已經證實,采用發酵床養豬技術較傳統養豬可提高日增重12.2%~14.5%,料肉比低7.5%~10.8%;提高養殖綜合效益38.18%;這同武華玉等[4]、張福官等[6]、王海燕等[7]的報道一致。
發酵床養豬較傳統養豬干物質及主要營養物排放量大幅減少;豬糞中氨態氮及鈣、磷含量分別減少49.57%、46.15%、27.97%;這同武華玉等[4]、張福官等[6]的報道基本一致,但減排幅度略高,可能與檢測的階段不同及飼料營養濃度不一樣有關。另外,豬排出的糞尿被墊料迅速吸納、降解,不需清掃豬糞尿,也不會形成沖洗欄圈的污水,從而豬場沒有糞污排出,大大減輕了養豬對環境的污染,基本實現“零排放”[8]。必須通過改善豬舍建筑結構和設備條件,降低豬舍內濕度、空氣中氨氣等有害氣體及細菌含量,避免對豬造成危害。豬舍建造時在豬欄一側設飼喂槽和飲水器,飲水器下端另加接水擋水結構,能將滴漏的水引至舍外,避免流人墊料區,以防墊料過度潮濕。豬舍的通風系統的設計是該技術關鍵之一,即便在冬春季也要根據豬舍內環境狀況實施通風換氣[9-11]。
本次試驗觀測時間安排在冬春寒冷季節,對于南方地區夏季高溫時節發酵床養豬技術的應用效果,有待今后作進一步觀測。夏季,由于外界氣溫高,加上發酵床產熱,容易構成豬舍內高溫、高濕的環境,對豬的健康非常不利,應加強通風降溫。降溫方式以濕簾風機或畜禽舍空調效果較好;如使用噴霧降溫或滴水降溫時要注意墊料的濕度,防止濕度過大影響菌種發酵。還要在欄內設置足夠的水泥晾臺,豬只感覺熱時可以在上面躺臥休息。還可通過降低墊料厚度、降低飼養密度,減少高溫影響[9-11]。
隨著發酵床健康養豬技術的廣泛應用,木屑來源的缺乏會成為發酵床養豬的限制因素;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選用一些性能好、來源廣、價格低廉的農副產品(如秸稈、花生殼、樹葉等)替代木屑。要提高墊料制作和翻床的機械化程度,進一步減低勞動強度,從豬欄設計上就要考慮機械的進出和使用方便。與之適應的消毒技術也是發酵床養豬成敗的關鍵之一,因為常規消毒不僅會消滅有害菌,也會殺滅墊料中的有益菌。因此,常規消毒時消毒藥應重點噴灑在墻壁、走道等非墊料區域,墊料區內有益菌的存在及發酵可阻斷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還可選用針對病原微生物的高效生物消毒劑進行消毒。依靠科技進步,篩選更加高效的菌種,開發研制價格低廉、性能穩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墊料發酵劑產品,是提高發酵床養豬效率的根本。
參考文獻:
[1] 李娟,葉淵,張萍,等.發酵床養豬的關鍵技術[J].畜牧獸醫雜志,2007(6):67.
[2] 施光發,甘友保,朱冠元,等.土壤微生物發酵床養豬技術[J].畜牧與獸醫,2006(3):59.
[3] 王建華,彭君,朱建明.新型發酵床養豬技術[J].畜禽業,2005(6):21.
[4] 武華玉,喬木,郭萬正,等.生物發酵床養豬效果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09,48(12):3090-3091.
[5] 梁久梅.冬季養豬增溫新法——發酵床養豬[J].中國豬業,2008(2):59.
[6] 張福官,盛祖勛,錢根林,等.發酵床養豬技術的應用試驗[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0(4):42-43.
[7] 王海燕.嘉興市生物發酵床養豬技術的應用現狀及效果調查[J].浙江畜牧獸醫,2010(4):15-17.
[8] 楊生東. 微生態發酵床養豬效果觀察[J]. 青海畜牧獸醫雜志, 2009,39(5):27-28.
[9] 金明升,張均正,喻乃剛,等. 發酵床養豬的常見問題及對策措施[J]. 浙江畜牧獸醫,2010(4):11-12.
[10] 譚廣梅.發酵床養豬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J]. 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0(4):101.
[11] 楊森,陳興平,首峰. 發酵床養豬法的應用現狀與存在問題[J].畜牧獸醫雜志,2010,29(2):6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