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總結隨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找出了隨縣馬鈴薯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隨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0-1966-03
Problem and Suggestion of Potato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Sui County
REN Bao-hong1,ZHANG Ming-xue2,ZHANG Yong-jun3,HE Fang2,LIU Wei2,YU Gong-liang4
(1.Seeds Administration of Sui County, Suixian 431500, Hubei,China;
2. St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 Extension in Sui County, Suixian 431500,Hubei,China;
3.Center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 Extension in Xiangyang City,Xiangyang 441021,Hubei,China;
4.Tangxian Tow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Center of Sui County,Suixian 431529,Hubei,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potato industry in Sui county,the main problems in potato industry development was discussed and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tato industry in the area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potato;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tuation; problem; suggestion
隨縣位于長江和淮河兩大河流之間,歷史悠久,交通便利,自然條件好,各類資源豐富。全縣版圖面積5 673 km2,耕地面積7.2萬hm2,總人口98.1萬人,是典型的農業大縣。隨縣常年種植馬鈴薯面積0.67萬hm2以上,通過近幾年產業結構調整和基地建設,隨縣馬鈴薯品質有了較大幅度提高,創建了一個馬鈴薯品牌,成立了馬鈴薯協會。2010年5月26日,來自農業部、湖北省農業廳、華中農業大學等專家一行30余人,在隨縣萬畝馬鈴薯高產創建示范基地進行實收測產,單產達到46 413 kg/hm2,創造了湖北省馬鈴薯萬畝連片最高單產。
1隨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
1.1生產現狀
隨縣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0.67萬hm2以上,平均單產25 125 kg/hm2,收購均價1.7元/kg,平均每公頃收入42 700多元,扣除平均每公頃15 000元物化投入,平均每公頃純收入27 700多元,其效益相當于同季小麥收入的5~7倍。該縣唐縣鎮2007年已被湖北省農業廳確定為“全省馬鈴薯高產建設核心示范區”,2008年被湖北省政府確定為“特色農業板塊建設示范基地”,同年獲得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現已成為全省馬鈴薯生產大縣和鄂西北馬鈴薯生產示范基地和產品銷售中心市場,輻射帶動周邊鄉鎮及棗陽市、曾都區等縣市共同發展。2008年4月成功注冊“漢東玥”商標和開通隨縣馬鈴薯網站,建立健全馬了鈴薯協會組織,扶持龍頭企業發展,開展訂單生產,提高了馬鈴薯的市場競爭力。
1.2消費現狀
馬鈴薯既可作蔬菜又能當糧食作物,還可以作為工業原料,產業效益逐漸凸顯[1]。馬鈴薯是許多國家的重要食品之一,據有關資料顯示,全世界馬鈴薯總生產量的54%作為人類的食品,19%用作動物的飼料,16%用于加工及其原料。全世界馬鈴薯人均年消費量為28 kg,但發達國家人均年消費量達74 kg,我國的人均年消費量僅為14 kg,而隨州的人均年消費量僅有2~3 kg。2010年全國馬鈴薯農民出手價一般為0.9~1.0元/kg,最低價為0.8元/kg,隨縣單價為1.7元/kg。
1.3加工利用現狀
經過近幾十年的研究與開發,以馬鈴薯為原料的加工產品得到了空前發展。目前,全世界主要的加工食品有薯片、薯條、全粉、淀粉、變性淀粉、罐頭、去皮薯、薯粒、薯酥、沙拉等,化工產品有乙醇、茄堿、乳酸等。日本利用淀粉已開發出2 000多種新產品,發達國家馬鈴薯的加工品占總產量的比例較高,如荷蘭加工品占47%,美國加工品占48.2%。世界休閑食品市場年銷售額超過400億美元,其中馬鈴薯占50%。隨縣的馬鈴薯絕大多數屬菜用,目前加工市場為零。中國加入WTO后,世界許多國家有關馬鈴薯的企業已經進入或正在進入我國,如麥當勞、肯德基、辛普勞、百事、上好佳、麥肯、卡樂比等,給馬鈴薯產業既帶來了競爭,又拓展了發展的空間。
2隨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2.1思想認識嚴重不足,導致發展不平衡
隨縣部分鎮及業務部門對發展馬鈴薯還沒有全面的思想認識和組織部署,更沒有把它作為一個主導產業來抓,推進馬鈴薯發展手段、方式、機制和服務滯后,基本上是農民自發種植,純粹是蔬菜市場調節,政府缺少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農業部門缺乏專業人才和技術扶持。雖說馬鈴薯對土壤有一定選擇性,但隨縣各鎮適宜種植田塊十分多,有些人怕自找麻煩,不敢、不想示范種植,缺乏行政引導和為農服務意識,鎮級之間、村組之間種植面積極不平衡,導致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項好產業發展慢、發展不平衡。
2.2品種質量問題嚴峻,種子問題日益突出
目前隨縣所用薯種大都為北方劣質商品薯,由小商販操作,農業部門、種子經營部門望塵莫及,缺乏市場監管機制,給薯農造成損失的現象層出不窮。品種結構單一,絕大多數為鮮食品種,遲熟品種面積比重大(高達80%),生育期也逐年推遲,季節優勢已經喪失。同時馬鈴薯生產用種量多,種薯需求量大,而本地又沒有適宜種源,種薯全部要到內蒙、黑龍江等地調回,品種質量差,運費貴,導致種植成本增加。
2.3農民田間管理粗放,產業化程度低
馬鈴薯種植科技含量較高,對品種選擇、起壟高度、肥料需求、病蟲防治都有嚴格要求,必須實行科學管理,才能實現上市早、產量高、價格高、效益高的“一早三高”,否則低產低收入將直接挫傷農民的種植積極性。據調查,隨縣各鎮馬鈴薯單產幅度大,種植較好的田塊單產一般在33 750 kg/hm2以上,管理不當、品種不好的田塊單產不足15 000 kg/hm2,導致種植馬鈴薯經濟效益不明顯。隨縣馬鈴薯種植分散,面積小,缺乏統一規劃指導,不能形成規模效益和板塊經濟,僅有的魯城河基地規模還不夠大,也沒有上檔次。同時,馬鈴薯協會和合作社組織對馬鈴薯產業的組織引導力度太小,新技術難交流和普及,市場產品營銷無統一組織、無統一標準、秩序混亂、網絡不健全,產品深加工才剛剛起步,產業發展缺乏龍頭企業帶動。
2.4沒有很好的激勵機制,不能實行種糧補貼
馬鈴薯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隨縣特色產業之一,是隨縣新時期、新階段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重要措施和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2],深受農民歡迎,領導、專家、農民已形成共識,都認為值得大力推廣種植。但近幾年示范推廣表明,農民的思想還不夠解放、發展速度不快、面積不大、要求不高等仍制約著馬鈴薯的推廣普及。有的農民認為種田效益較差,打工掙錢更加容易,對農業生產和新技術不夠重視,思想不通,增加了馬鈴薯推廣工作的難度[3]。農技推廣部門辦點示范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扶持,受自身經費限制,示范推廣時顯得有“心”無“力”,致使技術推廣力度明顯削弱,無力將工作落到實處。同時種植馬鈴薯不能享受國家種糧補貼等優惠政策,部分農民看到眼前利益,放棄種植馬鈴薯,影響面積落實。
3隨縣馬鈴薯產業發展優勢
3.1自然條件優越
馬鈴薯是喜光作物,原產在南美洲安第斯山的高山區,比較喜歡冷涼的氣候條件;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必須供給足夠的水分才能獲得高產,但土壤水分超過80%對植株生長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尤其是生長后期土壤水分過多或積水超過24 h,塊莖易腐爛。馬鈴薯在湖北高山區夏季種植一直不能創高產,其主要原因是雨量過大,而下山后,在丘陵崗地上春秋種植,只要溫度較低、光照充足、降雨量少等自然條件適宜,就容易獲得高產。隨縣屬南北氣候過渡帶,冬季低溫時間偏短,無霜期長,春季光照充足,空氣干燥但雨量適宜,有利于馬鈴薯早春生長。
3.2季節優勢突出
北方馬鈴薯生產由于地域遼闊,機械作業,一年一季,5月播種,9月收獲,上市集中,銷售、貯藏、運輸困難。隨縣丘陵崗地由于氣候適宜,可以進行春秋種植,春作12月播種,5月收獲,秋作8月播種,11月收獲,上市時正值市場淡缺期,不僅保證在北方春季市場有強大的競爭力,還可以滿足本地冬季市場鮮薯供應,甚至出口到東南亞。同時,鮮薯銷售,不需貯藏,成本降低,快運快銷,增效顯著。
3.3產品特色優勢多
隨縣沿河兩岸田塊多,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越,土壤質地沙壤,易耕作性強,馬鈴薯特色化程度高,潛藏著巨大的商機,有著廣闊的開發前景。生產的馬鈴薯呈現個大、產量高,皮薄、皮硬耐運輸,色亮、無病蟲,個圓、芽眼少、小,表皮光滑,肉脆、味正,無論炒、烹均不糊湯。
3.4土地挖掘潛力大
隨縣冬季有約0.6萬hm2良田拋荒,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利用冬閑田發展冬作馬鈴薯,可以充分利用光、熱、水資源,發揮土地潛能,擴大種植面積,為農民增加收入。目前全縣馬鈴薯平均單產還不足30 000 kg/hm2,與隨縣實際理想單產37 500~45 000 kg/hm2差距較大,還有很大潛力可挖。
4隨縣馬鈴薯產業發展建議
隨著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馬鈴薯產業已成為一個新的優勢產業,也成為新農村建設農民增收的一個亮點。應力爭用3~5年時間,使隨縣馬鈴薯單產達到37 500 kg/hm2以上;春馬鈴薯面積達到1.33萬hm2以上;脫毒薯種覆蓋率達到50%;不斷加大對農技部門和龍頭企業的投入,組建2個以上的大型龍頭企業;每年實現無公害產品精包裝銷售10萬t以上;開發深加工產品2~3個。
4.1統籌規劃,統一管理
成立由分管農業的副縣長為組長,分管農業的人大副主任、政協副主席為副組長,農業、科技、發改、財政、扶貧、環保、工商和金融等部門參與的領導小組,協調全縣科技推廣部門、民營企業、幾個重點大鎮的服務和生產工作,規劃、引導、組織、督促、檢查和推進整個馬鈴薯產業發展工作。
4.2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
由農技部門和馬鈴薯專業協會負責搞好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以推廣早熟品種為主導,研發專業、優質、加工型等特色品種。種子管理部門要會同工商管理部門搞好種子市場管理,打擊不法種販。在新技術推廣上,重點推廣脫毒種薯應用技術、深溝高壟全覆膜技術、雙膜栽培技術、機械化生產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六大技術和薯稻、薯棉等高效種植模式。
4.3增加資金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應制定優惠政策,整合農業科技、農業綜合開發、土地平整等項目資金,制定長遠發展規劃,固定產業發展基金,對馬鈴薯產業基地建設、科技引進、技術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馬鈴薯良種補貼、產品深加工開發等給予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并迅速建立南方春馬鈴薯研發中心。縣政府應將馬鈴薯產業發展納入“十二五”規劃,縣財政列出專項資金支持馬鈴薯產業發展和實行種植馬鈴薯補貼,讓薯農享受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提高種植馬鈴薯的自發性、積極性。
4.4加強種薯繁育基地建設
同華中農業大學搞好技術合作,引進股份制管理機制,在隨縣唐縣鎮迅速建立脫毒馬鈴薯選用及微型薯繁育基地,為脫毒馬鈴薯的推廣、普及作好準備工作。脫毒馬鈴薯比商品薯可增產30%~100%,是馬鈴薯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惟一途徑[4]。
4.5開展標準化生產,打造馬鈴薯品牌
由農技部門會同馬鈴薯協會和合作社組織,搞好科技培訓、技術指導、經驗交流,按照無公害技術規程組織生產,迅速建立產品質量標準,規范市場營銷秩序,提高產品包裝檔次,申報綠色食品,設立信息網站,打造馬鈴薯名牌產品。
4.6提高組織化程度,促進產業化經營
要不斷培育和開發馬鈴薯市場,建立健全馬鈴薯協會組織,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引導龍頭企業開展訂單生產。要建立和完善馬鈴薯市場信息體系和銷售網絡,積極扶持發展馬鈴薯產銷專業服務組織和經濟人隊伍,為馬鈴薯產業發展開辟綠色通道。扶持馬鈴薯保鮮、貯藏、運輸、包裝等關鍵技術和設備的研發,促進馬鈴薯產品的深加工,不斷延長馬鈴薯產業鏈,提高馬鈴薯的市場競爭力[5]。
參考文獻:
[1] 王良軍,胡紅喜.“三薯”連作模式與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08,47(4):401-402.
[2] 夏敬源.農技推廣促進糧食安全的戰略思考[J].中國農技推廣,2009,25(5):4-11.
[3] 張明學,陳亮樹,程盛.曾都區免耕栽培技術推廣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農技推廣,2008,24()3:12-14.
[4] 龐淑敏,方貫娜,李建欣. 提高馬鈴薯商品性栽培技術問答[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5] 李秋洪,余貴先,劉克文,等. 湖北省馬鈴薯產業發展成效[J]. 中國農技推廣,2008,24(11):13-1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