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試點開展農村新民居建設,盤活農村建設用地,是緩解華北地區城市擴張對農用地壓力的有效途徑。選取較有代表性的河北省涿州市義和莊新民居示范工程為研究對象,主要從農民的角度,研究新民居建設的影響因素,建立農民參與新民居建設影響因素的Logistic模型,找出農民參與新民居建設意愿的主觀及客觀因素,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民居建設;影響因素;Logistic模型;回歸分析
中圖分類號:F30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0-1988-04
Analysis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Inclination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New Residence Construction in North China Plain
——Taking the Project of Yihezhuang for Example
SHI Zheng1a,2,XU Yue-ming1b
(1.a. College of Agronomy; b. School of Business,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aoding 071001, Hebei, China;
2.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Agriculture in Northern Mountainous Areas, Baoding 071001, Hebei, China)
Abstract: The new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ing land replacement were the effective way to alleviate pressure of agricultural land caused by the city expansion in North China. Take the representative demonstrration project of new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n Yihezhuang,Zhuozhou city of Hebei provinc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new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were proposed, and the Logistic model of factors about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new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was made from the farmer's perspective, so as to find both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fluence factors, of farmer participation in the new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and to give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inally.
Key words: new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nfluencing fators; Logistic model; correlation analysis
近年來,隨著華北地區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用地規模不斷擴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與此同時,廣大平原農村宅基地閑置、不合理利用等現象仍然嚴重,具備很大的整理潛力。因此,在華北平原地區酌情進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實行土地置換,試點開展農村新民居建設,盤活農村建設用地,是緩解城市擴張對農用地壓力的有效途徑[1]。新民居工程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切實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有重大意義,而農戶作為參與此項工程的最廣泛群體,其意愿的表達及影響因素無疑對工作的順利開展有重大影響。研究以新民居建設中農民的意愿為出發點,選取較有代表性的“2010年河北省國土資源廳第一批新民居建設示范工程——涿州市義和莊項目”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證分析,探索其影響因素和實施機制,從而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1研究對象概況
涿州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全境平原,毗鄰首都北京,工商、旅游業發達,農業生產條件較好,交通便利,在區位、規模、經濟水平、面臨問題等多方面具備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作為華北平原地區臨近中心城市的樣本進行研究,其方法、結論具有一定的實際指導意義[2]。“涿州市義和莊項目”是2010年河北省國土資源廳首批批復的新民居建設示范工程,該項目目前已進入前期實施階段,共涉及里渠、鄧渠、大興莊、四樹、古城、劉家園6個村莊,1 114戶,4 000人口。擬采用村莊合并的新民居建設類型,以里渠原址為核心合并村莊,項目期限
4年,總投資達8億元,合并前村莊占地143.008 5 hm2,規劃新村占地面積33.627 7 hm2,其中,部分利用原舊村址,新增24.453 6 hm2用于歸還周轉用地。規劃新村建筑面積30 000 m2,全部為多戶型6層磚混結構樓房,搬遷村民每人30 m2免費面積,并可按成本價增購,原宅基地及住房均按評估價給予補償。
2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實地走訪、入戶調查和隨機抽樣填寫調查問卷的方法采集原始數據,共取得有效數據112份。
2.1理論模型的構建
農民參與新民居建設的意愿并非單純追求自身短期利益的結果,而是受主客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3]。研究在對已有相關研究[4-9]的調研分析基礎上,對這些因素進行系統的總結和歸納,選取3組共14個指標作為自變量進入模型(表1)。
農戶參與農地整理項目后期管護意愿的計量模型可歸納為:
y=f{g1(m),g2(n),g3(p)}+ε=f(x1,x2,x3,…,x14)+ε
(1)
公式(1)中,y表示農戶參與意愿(取值為1和0,“愿意參與”為1、“不愿意參與”為0);ε表示隨機干擾項,在此處無實際統計意義。
2.2計量方法的選擇
農民參與意愿只有愿意、不愿意兩種情況,所以因變量為“0,1”型二分類變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假設影響因素xi對農民選擇愿意參與新民居建設的概率為Pi,則1-Pi為不愿意參與的概率,則Logistic回歸方程如下(β為待估系數):
2.3關于影響因素的理論假設
研究所涉及自變量包括被調查者個人特征、被調查者家庭特征、被調查者住房及宅基地特征三部分(表1)。
在被調查者個人特征中,對于性別因素,一般男性較女性有較強的風險意識和適應力,而女性則更多注重穩重保守,故假設男性較女性更愿意參與;對于年齡因素,一般認為年輕人更傾向城鎮生活,觀念開放,故假設年輕者較年長者參與意愿更強;對于受教育程度,一般認為受教育層次越高越容易理解和接受新事物,故假設受教育程度和參與意愿成正相關;對于政策認知程度,假設對此次搬遷政策領悟越深刻參與意愿越強烈。
在被調查者家庭特征中,依據此項目規定,按家庭人口數折算免費面積,每人可免費獲得30 m2的免費新房面積,故假設家庭人口越多參與意愿越強;對于家庭年純收入,假設收入越高參與意愿越強;對于非農收入所占比例,假設比例越高意愿越強;對于被調查者家庭成員是否有干部,假設有干部的意愿更強。
在被調查者住房及宅基地特征中,對于5年內是否有建房計劃因素,假設有建房計劃的意愿更強烈;對于住房已建成年限因素,假設住房越舊,搬遷意愿越強烈;對于戶均宅基地面積因素,假設宅基地面積越大,補償越多意愿越強烈;對于住房類型,假設住房戶型結構越落后參與意愿越強烈;對于對現住房的滿意程度因素,假設對現住房越不滿意搬遷意愿越強烈。
2.4回歸結果
運用SPSS 17.0 for Windows統計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Logistic回歸處理。在數據處理過程中,選用向后逐步選擇法,即先將所有變量全部引入回歸方程,再根據Wald統計量的概率逐步剔除檢驗值不顯著的變量,直到方程中所有變量的檢驗值基本顯著為止。在此過程中,變量x5、x12、x2、x4、x9依次被剔除,說明家庭人口數、住房類型、年齡、對政策認知程度和5年內是否有建房計劃這5個因素與被調查者是否愿意參與新民居工程的關系不夠顯著,將這5個自變量刪除,然后重新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得到回歸結果如表2,從模型的擬合優度檢驗看,Cox-Snell R2與Nagelkerke R2的值分別為0.551和0.612,據此認為模型整體擬合效果較好。通過對模型變量的回歸系數、顯著性概率等考察,將影響農戶參與農地整理項目后期管護意愿的因素及其影響歸納如表2。
3實證結果分析
3.1動力因素分析
由模型分析結果可以看到,x1性別因素顯著影響農民是否參與新民居工程的意愿,在此方面男性往往更加具有開拓精神和嘗試意愿,因此較女性更希望改變現狀,參與搬遷。x3受教育程度因素顯著影響參與意愿且成正相關,與之前預期一致,受教育程度決定著農民對于國家新農村建設的理解程度,文化層次高的農民比較了解新民居建設的方針政策,能夠理解搬遷后的各項環境條件會更加完備,同時較少受到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較容易了解和接受新鮮事物,因此意愿強烈。x8家庭成員中是否有干部對于參與意愿有正向顯著作用,與預期一致,可理解為有干部的農戶家庭較一般農民眼界更寬,在參與意愿上有更多的考慮,一是基于項目本身,能得到更為細致準確的信息,接觸到更高層次的拆遷及補償的政策辦法,能夠理解此工程確實是一項惠民工程,二是目前新民居建設工程更多的是一種行政行為,干部家庭基于自身身份特殊,有必要以身作則、帶頭示范,因此意愿較強。x10住房建成年限與參與意愿成顯著正相關,與預期一致,住房建成時間越久損耗越大,越破舊,同時受限于當時的建房條件,老房子大多存在結構、采光、功能等方面的問題,這樣的農戶家庭改善居住環境的需求比較強,此外,在拆遷折算方面,因為主要是按住房面積補償,因此老房子具備較優的性價比。x11戶均宅基地面積同參與意愿顯著正相關,與預期一致,宅基地面積越大,獲得的補償款越多,意愿越強。
3.2阻力因素分析
x6和x7即家庭年純收入和非農收入所占比重與參與意愿成顯著負相關,這與預期相反。在實地調查中發現,此新民居示范工程所涉及的6個村莊與北京市大興區毗鄰,交通便利,工商業繁榮,村民很多從事非農產業,人均收入較高,因此,相比搬遷至中心村這種模式,這類家庭更希望多花錢搬遷至條件更好的城鎮居住;另外,還有部分高收入農戶利用自家宅院從事工商業,搬遷后無法滿足這部分需求,因此搬遷意愿反倒不強;同時,非農收入比重往往與家庭收入密切相關,越是收入高的家庭非農收入比重越大,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這一問題。x13對現住房滿意程度與參與意愿成負相關,與預期一致,對現住房越是滿意就越缺乏改變居住環境的意愿。
3.3非顯著相關因素分析
x2年齡因素對參與意愿影響不顯著,且成正相關,這與此前估計有出入,經實地調查發現以下現象,即一方面,年輕人更渴望現代生活,更容易接受改變,另一方面年長者因為年齡逐漸增大,造成體力變差和收入減少,因而沒有精力和金錢來為自己建房,此時基礎設施完善的中心村對他們的吸引力就比較大了,同時,還發現被調查的老年人傾向于住進中心村,其原因主要有:第一,目標村莊多空巢老人,因分家或子女外出經商、打工,老人在家無人陪伴,往往向往熱鬧人多的地方,中心村集中居住的模式對這些農戶有著較大的吸引力,不少接受調查的中老年人表示“喜歡住到熱鬧些的地方”;第二,中心村提供的完善交通和醫療等基礎設施對農戶都有著較大的吸引力。x4對政策的認知程度對參與意愿影響不顯著,應理解為政策宣傳講解到位,89%的被調查對象選擇了對此次搬遷及補償政策比較了解或非常了解,所以導致因素趨同。x5家庭人口數對農民參與意愿影響不顯著,這與此前設想不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項目戶型較全面,可選擇的余地較大,理論上不同規模的家庭均可以選到合適面積的住房。x9和x12即5年內是否有建房計劃和房屋類型對參與意愿影響不顯著,可以理解為建房計劃和搬遷計劃在某種程度上具有趨同性,可以相互替代,而房屋類型和補償款數額之間并無明顯關系,因此造成此種結果。
4結論與啟示
1)新民居建設的前提是必須獲得政府的全力支持。事先在較高的層面上進行充分論證、合理規劃和布局,得到充足的資金保障和政策扶植,政府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新民居建設工程免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并保證拆遷農民的經濟利益得到補償;同時,政府部門的行政強力行為在平衡各方利益、通觀全局以及執行力等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在我國目前的現實國情之下,這是保障新民居工程順利實施的前提條件。
2)明確政府和農戶在新民居工程建設中的雙主體地位。新民居建設是各類經濟力量以及農戶自主行為綜合作用的結果[10],而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農民“被上樓”的過程,更不是官本位思想下宣揚政績的“面子工程”,在此過程中,政府的主體作用在于制定政策和方案,擬定整體規劃和布局以及財政支持等,在動員農戶搬遷之前要充分了解實際情況,聽取農戶的意愿和訴求,不能強拆強遷,同時新民居的設計要考慮到農村勞作的實際需要,不能虛有其表,要讓搬遷進來的農戶住得下、住得安心。“涿州市義和莊項目”的調查滿意度高達86%,就得益于此。
3)提高農業人口的自身素質對新民居工程乃至新農村建設以及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都用重要意義[11]。農民才是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的主導力量,農業人力資本的提升所帶來的效用是全方位的、顛覆性的。
4)必須有統一的整體規劃。要分析地區的特點、經濟基礎、制度環境等約束條件,做到實事求是,宜城則城、宜鄉則鄉[11],酌情開展整理整治,而不能盲目上馬,例如“涿州市義和莊項目”,就是在前期近三年的分析調研基礎上,綜合各種因素才批準實施的,項目對于土地置換效率、耕地保護、農民利益、未來經濟發展等都做了詳盡的考慮,也只有這樣的項目才真正對周圍農村具有輻射帶動作用。
5)對拆遷及補償政策的宣傳意義重大。使拆遷農民真正了解自己的所得所失,使其認識到搬遷的好處,真正理解政府的所作所為,對于消除農戶的抵觸心理,確保工作的順利開展都很有益處。
參考文獻:
[1] 呂月珍.農戶參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意愿的實證分析[D].杭州:浙江大學,2009.
[2] 史崢.華北平原地區宅基地不合理利用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0,49(7):1742-1746.
[3] 柳岸青,張蓉,曹星,等.城中村居民拆遷意愿調查研究——對北京市石景山區古城村的調查[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7(3):33-34.
[4] 歐陽彥.基于農戶角度的城郊農村居民點用地變化驅動機制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5] 陳榮清,張鳳榮,郭力娜.外出務工農民放棄宅基地的影響因素分析[A].中國土地學會.節約集約用地及城鄉統籌發展——2009年海峽兩岸土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土地學會,2009.
[6] 洪濤.中心村建設用地規模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8.
[7] 盧拉沙,唐焱.無錫市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城鎮社會保障意愿調查[J].信息系統工程,2010(8):112-113.
[8] 馮媛媛.城鎮化進程中關于農村宅基地置換問題的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0(35):26-29.
[9] 周琳瑯.統籌城鄉發展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181-185.
[10] 謝暉.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戶搬遷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小城鎮建設,2008(3):52-54.
[11] 劉志青.新農村建設中新民居建設的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0(19):398-39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